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死生 ...


  •   中山站第一阶段的卸货任务重达五六百吨,即便是全体队员24小时轮班,也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卸完。
      为了避免类似的隐患,科考队领导层调整了卸货的策略,不再冒险用雪地车托运集装箱,而是掏箱作业,将货物化整为零分别运输。
      聂逍的身体素质好得惊人,尽管经历过严重的失温,也只休息了一夜就继续干活去了,甚至接下来几日,他几乎每天都还要驾驶雪地车去探路或送货。
      如果聂逍只是义务帮忙的普通队员,薛领队肯定不会再分派类似任务给他——就像沉车事故以后,他坚持要求孟如琢只做打包装车这类“安全”的体力活了。
      但聂逍不一样。
      于公,聂逍是领队助手,驾驶技术娴熟,排查冰面路况的经验也比一般队员丰富,这本就是他的分内之责。
      于私,老薛知道聂逍经见过比这更危急的状况,心理承受阈值极高,他劝阻也是没用的。

      孟如琢和薛领队到底不算熟悉,不好意思直接违拗他的安排,但去求聂逍,聂逍无论如何不同意再带他一起了。
      “你都说了我没有拖后腿,我还帮到了你。”孟如琢不太服气,有点沮丧。
      聂逍正站在不远处,与他一起撑开捆装货物的网兜:“不是因为觉得你累赘才不带你。你会影响我……”
      他指了一下自己的太阳穴。
      孟如琢:“你的判断?”
      “不止,”聂逍思考片刻,“影响我大脑的正常运行。”
      孟如琢很严肃道:“怎么可能,我从小到大每一个同桌都因为和我坐提过分,听没听说过近朱者赤?”
      聂逍瞥他一眼:“听没听说过色令智昏?昏的不是智商,是理智。”
      孟如琢闭上嘴,脑子里的机械齿轮咔嚓咔嚓开始旋转,缓慢地处理着“色令智昏”四个字。
      聂逍却迅速且轻巧地换了话题:“那事儿有给你留下阴影吗?”
      说一点没有是假的,孟如琢这些天站在船上往下看,还经常对着冰面发晕。
      三年前,脱困回到北京之后几个月,他都会偶尔做噩梦,梦到暴风雪中没有聂逍从天而降来救他们,只有纯白一点一点吞噬梦境。
      但孟如琢总是扮演着那个“被解救”的角色,他有时候也好奇,这样与死亡擦肩的体验在“解救者”的视角中是什么样的。
      “你呢?什么会给你留下阴影?”
      聂逍回想了一下:“爬珠峰的时候,登顶前的最后1千米,基本每走一段路就会遇到遇难者的遗体,因为常年的极端低温被完整保存下来,登山服的颜色都还很鲜亮。有的离得近,伸手就够得着,我第一回遇见时还问要不要帮忙,当地的夏尔巴人向导给我打手势,我才反应过来……有的离得远,雪地里一眼就能看见,一动不动地在那里,从远处望只以为是走累了,休息一下。”
      “因为搬运的经济成本太高,风险更高,甚至有的遗体留在那里十几年、几十年,已经变成后来者辨识方位的路标,像最有名的‘绿靴子’,‘休息者’,‘睡美人’。看到他们,你就知道你的路走对了,但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再走出来了。”
      “登顶到下山的全程我都毛骨悚然,那种把时间和空间压缩到一个极小的维度的感觉太恐怖了,地球上多半也只有三个地方能体验到——南极,北极,第三极。”
      聂逍说到这里,脸上是孟如琢从来没见过的茫然神情,就好像那种意识到自己是何极虚无渺小的恐惧感至今仍在对他穷追不舍。
      现在孟如琢能确认,这确实给聂逍留下过阴影。
      最后,聂逍轻声道:“当然,那是快十年前了。和大自然打交道多了,越知道人类到底有多脆弱,对这种事也就越有心理准备。

      孟如琢皱起眉,他本能地觉得聂逍的措辞有点奇怪。人是固有一死没错,但聂逍这个“心理准备”说的——
      就好像他能预知命运,清楚自己终究有一天要死在与大自然的交锋里、并早已时刻准备好了这样去死。
      想到这里,他又记起那天刚被救上来时,聂逍对他说过,“没你在车上我不会有那么强的求生欲”。
      且不论人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天性就会爆发出强烈的求生欲,聂逍的户外救援经历应该相当多,见惯了肉体凡胎因自然的狂怒而战栗,又怎么可能不珍惜每一丝活下去的机会,竟然还需要借由“不能丧失生志、牵连一个无辜同乘者”的责任感和愧疚感,来倒逼自己拼尽全力逃出生天?
      孟如琢心下一沉,如果真是这样,那车内的人是他,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对聂逍而言又有什么区别?

      紧张的日程没有容许他再往深想,八天后,卸货完成,孟如琢终于还是乘坐直升机最后一批抵达中山站。
      中山站坐落在大陆东部边缘的拉斯曼丘陵,是中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建于80年代末。
      科考队举行了先后两年、新旧两批队员的交接仪式,薛领队又带着大家前往站区北面靠海的双峰山。
      走到半路,孟如琢发现,刚才还站在他身后的聂逍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
      抵达目的地,海边伫立着几块墓碑。
      先前在雪龙号上闲聊时,孟如琢听老队员讲过,中山站安葬着数位前辈,有人因为意外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也有人为了南极科考事业奉献一生鞠躬尽瘁,遗愿长眠于此。
      墓碑朝北而立,望向远在另一个半球的祖国首都。
      队员们把祭奠的水果食物和烟酒摆出来,所有人脱帽,鞠躬,薛领队致辞。
      其中一块墓碑上刻着“缅怀南极先辈”的字样,下面是两列名字。一片安静肃穆中,孟如琢逐个看过去,目光在其中两个字上停顿住——
      “聂欢”。
      孟如琢愣住,他敢肯定他曾经见过这个名字,但一时实在无法判断究竟是在哪里。
      “聂”不是个常见的姓氏,孟如琢长这么大,现实生活中认识的聂姓的人,聂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直到致哀结束,孟如琢下意识向四周寻找,聂逍始终没有出现。

      中山站有信号和网络,孟如琢已经给父母报过平安,也和孟嘉欣孟嘉豪打过视频。一个月不见,两只鼠还没有忘记他。
      回到房间,孟如琢打开笔记本,上网搜索“聂欢”,然而同名同姓和干扰信息太多,并无头绪。
      他直觉,自己应该是在浏览熟悉并且感兴趣的领域时遇到了这个名字,才会印象这么深刻。
      孟如琢转换思路,在电脑中下载的学术资料里搜索,最终在90年代初的一篇期刊论文里找到了答案。
      聂欢是这篇论文的作者。
      她的介绍就像期刊投稿的常规要求一样,简洁而基础——某年某月生,性别女,籍贯某地,某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某人,研究方向云云。
      孟如琢推了推眼镜。
      从简介来看,聂欢和他导师霍彤应该是同门师姐妹,前后相差了几届,但研究方向有重合,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专长,极地气候与环境变化。
      他又去仔细看文章的题目和摘要,“极光夜的海雾异常静音现象”,是个冷门的课题,但他前几年的确曾经短暂感兴趣过,无怪会下载这篇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文章。
      当年由于技术受限,聂欢给出的只是个例加对照组的初步证实,她在结尾写道:“如果能补齐电性与微物理证据,也许可以形成完整的机理链。”
      并不成熟,所以孟如琢也没有精读,只是将这一句标为高亮。
      然后这件事就被他逐渐抛到脑后,直到今天在这个特殊场合,他再次与聂欢“偶遇”。
      孟如琢回到网页,缩小范围,检索了聂欢更多的学术成果,却都属于其他研究方向。显然,她不再有机会将这个课题最终完成。
      也找不到任何一点信息提及她是如何牺牲。
      孟如琢打开邮箱,将这篇论文贴成附件,给霍彤写了封邮件。

      内陆队队员并没有多少时间休整,后天一早便要前往内陆出发基地,再向着1200多公里之外、南极大陆最高点的昆仑站跋涉。
      暂住中山站的这两天,孟如琢没能和聂逍分到一个宿舍,后者不知道在忙什么,孟如琢没和他说上话,也不知道他接下来会被分配到哪支队伍。
      薛领队将驻守中山站,这意味着作为他的助手,聂逍也许会留下。
      启程前夜,孟如琢找去聂逍的宿舍,却发现门是半掩的,薛领队和聂逍两个人在里面,气氛似乎有些紧张。
      “……说好了今年只越冬,你给我临时变卦,我怎么跟家里交代?”
      聂逍:“不用交代,我快三十岁的人了,干什么不是自己想清楚了心甘情愿的?科考队也不是你把我招进来的,出发前上级领导让我‘尽最大努力协助一切有需要的科研人员’,原话,我照做而已。”
      薛领队气急:“你怎么不说还有前半句呢?让你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你保证了吗?”
      聂逍完全没被他套住:“这地儿每一趟都可能有来无回,你不也二十年一趟趟地来?你就没想过怎么跟舅妈交代?”
      薛领队骂:“你懂个屁,两口子跟母子俩能一样吗?你是铁了心要跟内陆队走,追求刺激当英雄去了,你妈在家里操碎了心,你就一点儿不体谅她?”
      聂逍冷笑,抬手向外一指:“我妈?我妈没在家,我妈在那外面冰天雪地里埋着呢!”
      还没等孟如琢消化完这句话,薛领队的手掌高高扬了起来。
      孟如琢下意识后退了半步。
      但那一掌终究没落下去。
      聂逍的脸连一毫米都没有移动,面无表情;薛领队的胸口则剧烈起伏着,他无疑是个火爆脾气的人,此刻却在竭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半晌,薛领队放下手来,厉声道:“聂逍,从小到大我没舍得挨过你一根手指头,今天这话再让我听见一回,就不是一巴掌的事儿了!”
      聂逍没再顶回去,握了握拳,复又松开,转身向门外走来。

      孟如琢闪避不及,愣愣地站在原地,迎上聂逍的目光。
      但聂逍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深深看了他一眼,大步离去。
      房门敞开,薛领队深呼吸数下,慢慢坐在床沿上,转脸,勉强向孟如琢挤出一个难看的笑。
      “对不住啊,小孟,让你看我们家丑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