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 14 章 ...
-
第十四章守拙
苏黎世的深秋,天鹅湖的水波泛着清冷的蓝。林氏家族的私人银行会议室里,瑞士联合银行的行长施耐德,正用银质咖啡勺敲着骨瓷杯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
“林先生,您坚持要把客户的资产配置五成到国债里,这在华尔街会被笑话的。现在的对冲基金,一年就能翻倍,您这‘乌龟爬’的速度,留不住大客户。”
林望舒面前的文件上,密密麻麻列着资产配置方案:国债五成,蓝筹股三成,黄金两成——没有任何高风险的衍生品,像一份给老年人的理财计划。
他没急着反驳,反而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本泛黄的账本,是林砚秋年轻时在香港开钱庄的记录。“施耐德先生,您看这1997年的记录,那年金融风暴,我祖父把所有客户的钱都换成了白银,当时也被人笑‘老顽固’,但风暴过后,只有他的钱庄没倒闭。”
施耐德挑眉:“现在不是1997年,量化交易能精准避开风险。”
“就像这湖面的天鹅,”林望舒指着窗外游弋的天鹅,“看着在水面优雅滑行,脚在水下却拼命划——量化交易的‘精准’,背后是无数次试错的代价。我们宁肯少赚点,也要让客户睡得安稳。”
他翻开账本的另一页:“您看2008年,次贷危机前三个月,我父亲把所有美国房贷债券都清仓了,换成了德国国债。当时客户骂他‘胆小鬼’,危机后,那些客户把亲戚朋友都介绍来了——守拙,有时候比聪明更能赢得信任。”
施耐德沉默了。他掌管的私人银行,去年因为重仓加密货币,客户流失了近两成,而林氏银行的客户续约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
“您知道我们的客户大多是哪些人吗?”林望舒合上账本,“是欧洲的老贵族、中东的王室成员——他们不缺一夜暴富的机会,缺的是能把财富传给孙子的安稳。就像瑞士的钟表,精准不如耐用,花哨不如可靠。”
三个月后,美联储突然加息,华尔街的对冲基金大面积爆仓,而林氏银行的客户资产,因为重仓国债,不仅没亏损,反而因国债利率上涨赚了五个点。施耐德在电话里感慨:“林少,您这‘守拙’的本事,比我们的风控模型还管用。”
“不是本事,是本分。”林望舒站在银行的金库前,看着一排排整齐的黄金,“就像守库的人,不需要多聪明,只要不贪、不懒、不冲动,就够了。”
消息传到苏州老宅时,林砚秋正在给林未晞包书皮。用的是最普通的牛皮纸,边角折得方方正正,比书店买的塑料书皮朴素得多。
“太爷爷,为什么不用好看的书皮呀?”小姑娘摸着粗糙的牛皮纸,有点不乐意。
“牛皮纸看着笨,却最护书。”老人用棉线把书脊缝好,“你看这线脚,针脚大了不结实,太小了容易断,就得不松不紧——就像你爸爸管钱,不追求翻倍,只追求安稳,看着笨,其实是最聪明的做法。”
他指着书架上的《颜氏家训》:“里面说‘巧伪不如拙诚’,做生意和做人一样,花哨的招数用多了,迟早会露馅。范蠡晚年在陶邑,别人都学他囤积居奇,他却反着来——粮食贵的时候平价卖,便宜的时候加价收,看着吃亏,却成了‘陶朱公’。这就是守拙:不耍小聪明,只认大道理。”
林望舒的越洋电话打进来时,他刚收到一位沙特王子的感谢信——王子的资产因为避开了这次加息风波,特意送了匹阿拉伯马作为谢礼。
“爷爷,他们说要把家族信托也交给我们管。”
“嗯,”林砚秋的声音很平静,“告诉他们,我们还是老规矩——国债五成,蓝筹股三成,黄金两成。别因为人家送礼就改规矩,守拙的人,最忌见利忘本。”
挂了电话,林未晞看着包好的书皮,忽然觉得牛皮纸也挺好看的。“太爷爷,守拙是不是就是不骗人呀?”
“不止不骗人,是连自己都不骗。”老人拍了拍她的头,“就像你考试,抄答案能得高分,但下次还是不会;自己慢慢做,哪怕分低,也能真正学会。你爸爸不买高风险的基金,不是没本事赚快钱,是知道‘快钱’背后往往有‘快亏’——守拙的人,看得远,走得稳。”
苏黎世的夜色里,林望舒站在银行的落地窗前,看着天鹅湖对岸的灯火。施耐德刚才发来消息,说要派团队来学习他们的资产配置方案。他忽然懂了“守拙”的真谛:不是愚笨,是清醒;不是不敢冒险,是知道哪些险不能冒。就像瑞士的雪山,看似常年冰封不动,却比任何流沙都更长久——真正的稳固,从来不是靠花哨的技巧,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坚守。
那些总想着走捷径的人,就像在薄冰上奔跑,看着快,一旦冰裂,就会坠入深渊。而懂得守拙的人,会像老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虽然慢,却能走到别人走不到的远方。
窗外的天鹅已经游回了岸边,把头埋进翅膀里,安静地等待黎明。就像那些懂得守拙的人,不喧哗,不张扬,却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出最可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