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第 27 章 ...

  •   尾声灯河

      十年后的苏州,归朴堂的银杏已需三人合抱。林未晞站在树下,看着儿子小砚用手指描摹树干上的纹路——那是林望舒当年刻下的“传灯”二字,如今已被岁月拓得很深,像老树自己长出的印记。

      “妈妈,太爷爷说这棵树见过五代人,是真的吗?”小砚仰着小脸,手里攥着半块麦芽糖,糖渣粘在嘴角,像只偷吃的松鼠。

      林未晞蹲下身,擦掉他脸上的糖渍:“是真的。它见过太爷爷太爷爷年轻时坐船去香港,见过太爷爷在天井里教爸爸磨墨,也见过你出生那天,飘落的第一片银杏叶。”

      她指着院墙外的天工学院,如今已扩展成一片建筑群,飞檐与玻璃幕墙相映成趣。“你看那里,现在有来自三十七个国家的学生,他们学苏绣,也学3D打印;学古法造纸,也学环保材料——就像这棵树,根扎在苏州的土里,枝叶却能接住全世界的阳光。”

      这年秋天,全球传统工艺保护联盟的年会在苏州召开。林未晞作为主席,在开幕式上展示了一件特殊的展品:用非洲的树皮布为底,铺上苏州的缂丝,绣着北欧的极光和中国的梯田,边角处用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题了一行字——“天下工艺,本是一家”。

      台下,白发苍苍的瓦西里推着轮椅上的艾莎——她后来真的成了医生,在中几友好医院工作了十五年。“林小姐,”瓦西里的中文带着俄语的卷舌音,“您还记得那串菩提子吗?艾莎把它做成了标本,放在医院的走廊里,说‘这是中国的善意’。”

      艾莎接过话,声音温柔:“我们医院的中药房,现在用的还是苏州寄去的药碾子。当地的护士说,碾药的时候,总觉得有双温暖的手在帮忙。”

      会议间隙,林未晞带着众人参观归朴堂。走到书房时,小砚正趴在案头,用毛笔临摹《林氏家诫》,写“韧”字时,竖钩拉得很长,像要刺破宣纸。

      “这孩子,性子像他爷爷。”林望舒不知何时站在门口,鬓角已染霜,手里却还拿着当年林砚秋送他的那串菩提子,“昨天还跟我吵,说要把天工学院开到南极去,给科考队员教古法保暖工艺。”

      林未晞笑了:“随他去吧。太爷爷说过,灯能照多远,就看持灯人敢走多远。”

      夜幕降临时,归朴堂的灯笼次第亮起。从老宅到天工学院,从平江路的石板巷到工业园区的玻璃楼,千万盏灯笼连成一条河,顺着护城河的水流,映得整座苏州城都浸在暖黄的光晕里。

      小砚提着一盏新做的灯笼,跑在最前面,灯笼上是他画的简笔画:一棵大树,根系蔓延到世界各地,每一条根须上,都开着一盏小小的灯。

      林未晞和林望舒并肩走着,看着那盏小小的灯笼融进灯河,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灯牢牢攥在手里,而是看着它被新一代的手接过,跑向更远的地方,与更多的灯汇合,最后连成一片照亮世界的光。

      就像归朴堂的银杏,从来不会留恋飘落的叶子,因为它知道,每一片落叶腐烂后,都会变成新叶生长的养分。

      灯河无声流淌,穿过千年的苏州,流向无尽的未来。而那些曾在灯下忙碌过的身影——林砚秋的从容,林望舒的坚韧,林未晞的开阔,乃至小砚此刻奔跑的雀跃——都已化作光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这条河上,照亮着后来者的路。

      (全文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