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 13 章 ...


  •   入夏的连阴雨下了半月,关中平原的河水渐渐漫过堤岸。
      刘明月刚从户部核查完赈灾粮款,就接到急报——南山脚下的几个村落已被洪水围困,更可怕的是,连日暴雨让山体松动,恐有泥石流险情。
      她立刻带着春夏秋冬护卫赶往南山,半路遇上正率军驰援的苏彻,两人汇合后,马不停蹄往受灾村落赶。
      抵达山脚下的临时指挥棚时,雨还在下,远处的村落已能看见积水漫过屋檐。
      苏彻刚部署好官兵救人,刘明月忽然想起前几日太学博士提到的“天象观测”——博士曾说,连阴雨持续超过十日,山区极易爆发泥石流。
      她立刻拉住苏彻:
      “不能只被动救人!南山北坡的土壤松软,再下两时辰雨,恐怕会有泥石流,得赶紧让坡下三个村落的百姓转移!”
      苏彻虽有些犹豫,但见刘明月递来的气象记录——上面详细记着近半月的降雨量、土壤湿度,还有往年泥石流发生的前兆,当即下令:
      “一半官兵继续搜救被困百姓,另一半随我去北坡村落,挨家挨户劝离,务必在天黑前把人转移到高处安置点!”
      刘明月则带着护卫赶往安置点。
      那是一处地势较高的开阔地,官兵们已搭起十几顶帐篷,炊事兵正围着临时灶台生火,锅里的米粥咕嘟咕嘟冒着泡。
      她刚帮着整理救灾物资,就见远处传来马蹄声——苏彻带着转移的百姓来了,老人们被官兵背着,孩子们牵着官兵的手,虽浑身湿透,却没有慌乱。
      “快进屋暖和!”刘明月迎上去,指挥着将百姓领进帐篷,小花早已烧好了热水,递到每一个人手中。
      帐篷里点着烛火,昏黄的光映着一张张疲惫却安稳的脸。
      一位老大娘捧着热水,看着帐篷外忙碌的官兵,抹着眼泪说:
      “要不是官爷来得及时,我们这把老骨头就埋在泥里了!”
      入夜后,雨渐渐小了。
      安置点里忽然传来读书声——原来是随百姓转移的老先生,正借着烛火给十几个孩子上课。
      孩子们坐在草席上,捧着临时找来的书本,眼神专注。
      刘明月路过帐篷时,听见老先生在讲“民为邦本”,声音不大,却让帐篷外的官兵们都放慢了脚步。
      这时,炊事兵端着热气腾腾的米粥走来,笑着喊:
      “开饭喽!先给老人和孩子盛!”官兵们轮流守在安置点外围,确保没有险情,轮到吃饭时,粥虽有些凉了,却吃得格外香。一个年轻的炊事兵说:
      “看着百姓能喝上热粥,比啥都强!”

      第二日清晨,长安城里的捐款捐物车队就到了。
      富商们送来粮食和布匹,百姓们提着自家做的馒头、腌菜,连太学的学子都抬着书本和笔墨赶来。
      刘明月看着源源不断的物资,想起昨日接到的消息——皇帝已下旨,让户部拨款修缮河堤,还从各地调派能工巧匠,要在山区修建预警塔,以后再遇暴雨,能提前三日发出预警。
      午后,泥石流果然如期而至,南山北坡的三个村落被泥土覆盖,好在百姓早已转移。苏彻站在安置点高处,看着远处的山体,对刘明月说:
      “这次能避免伤亡,多亏了你提前预警。以后咱们不仅要救灾后,更要防灾前。”
      刘明月点头,望向帐篷里的景象——孩子们在看书,老人们在聊天,官兵们在帮着修补破损的衣物,烛火摇曳,满是生机。
      几日后,天气放晴。安置点开始组织百姓返乡,重建家园。
      临走时,孩子们拉着官兵的衣角,老大娘把腌菜塞进炊事兵手里。
      刘明月站在河堤上,看着远处重建的村落,还有正在修建的预警塔,忽然觉得,所谓安稳,从来不是等来的——
      是提前绸缪的智慧,是官兵百姓的同心,是全社会拧成一股绳的力量,让灾难面前,总有烛火,有热粥,有欢笑,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晴日方长

      百姓返乡那日,天终于彻底放晴,阳光洒在泥泞的路上,映出点点金光。
      刘明月和苏陪着最后一批老人孩子往村里走,远远就见几个汉子正挥着锄头清理房前的淤泥,见他们过来,忙停下手里的活,笑着喊:
      “刘大人、苏大人,快歇歇!”
      走近了才发现,村里已搭起不少临时木棚,长安来的工匠们正围着图纸讨论,地上堆着新运来的木料和瓦片。
      一个戴着手套的老工匠见刘明月过来,指着图纸上的“排水沟”图样说:
      “大人您看,按这法子修,以后雨水顺着沟往河里排,再也不怕积水淹房了!”
      刘明月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几个孩子正围着刚立起的“预警桩”好奇打量,桩子上刻着简单的符号,旁边立着块木牌,写着“雨水过线,速往高处走”。
      “这预警桩是按你说的,选了各村最显眼的地方,”苏彻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笑着补充,
      “工匠们还教了百姓看云识天气,简单的口诀,老人孩子都能记住。”
      正说着,一阵欢笑声传来,只见之前在安置点教书的老先生,正领着十几个孩子在田埂上走,手里拿着小铲子,在地里种下新的秧苗。
      “趁着天晴,先把秧苗补上,秋天才有收成!”老先生见了刘明月,笑着扬了扬手里的秧苗。
      刘明月刚要上前,就被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拉住了衣角,正是安置点里总跟着她要热水的孩子。小姑娘手里捧着个用草编的小兔子,递到她面前:
      “大人,这个给你!我娘说,要谢谢你们让我们有家回。”
      刘明月接过草兔,指尖触到带着暖意的草叶,心里一软,蹲下身问:
      “家里的房子开始修了吗?”小姑娘用力点头:
      “苏大人派了兵哥哥帮忙,我爹说,过几天就能住新屋子啦!”
      不远处,苏彻正和几个村民商量河堤加固的事。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拍着胸脯说:
      “大人放心,河堤的活我们熟!白天跟着工匠学手艺,晚上我们自己再加把劲,保准把河堤修得结结实实!”
      苏彻笑着拍了拍他的肩:
      “辛苦大家了,朝廷拨的粮款会准时送到,绝不会让大家白出力。”
      汉子摆摆手:
      “说啥呢!上次洪水,要是没有你们,我们一家子都没了,这点活算啥!”
      晌午时分,村里的空地上架起了大锅,炊事兵们又支起了灶台,这次煮的是掺了豆子的米饭,还炖了一大锅野菜豆腐。
      百姓们端着碗,和官兵、工匠们坐在一起吃饭,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往后的日子。
      一个大娘给身边的年轻工匠夹了块豆腐:
      “小伙子,多吃点!你们千里迢迢来帮我们盖房子,比自家孩子还亲!”
      工匠红了脸,赶紧回夹了一筷子青菜:
      “大娘您也吃,等房子盖好,保准又结实又暖和!”
      刘明月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发现泥土里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绿芽——是野草,也是重生的希望。
      她转头看向苏彻,发现他也正望着远处的预警塔,塔身上已开始刷第一层桐油,在阳光下泛着清亮的光。
      “等预警塔和河堤都修好,咱们再请太学的博士来,教百姓们种耐旱的庄稼,”
      刘明月轻声说,
      “以后就算再遇着天灾,大家也有底气了。”苏彻点头,目光里满是笃定:
      “是啊,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午后,长安来的物资车又到了,这次除了粮食和工具,还拉来了几车树苗。
      “这是陛下让人送的,”押送物资的小吏笑着说,
      “陛下说,种树能固土,还能遮阳,让百姓们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以后南山脚下会更漂亮。”
      村民们听了,都主动过来帮忙卸树苗,连孩子们都提着小水桶,跟着大人往山坡上走。
      小姑娘提着半桶水,小心翼翼地浇在刚种下的小树苗上,仰头对刘明月说:
      “大人,这树会长得很高吗?”刘明月笑着摸了摸她的头:
      “会的,等你长大了,它就会变成大树,为你遮风挡雨。”

      夕阳西下时,刘明月和苏彻准备返回长安。
      走在村口,百姓们都来送行,手里拿着刚晒好的野菜干、编好的草席,硬往他们手里塞。老先生握着刘明月的手,感慨道:
      “以前总觉得‘民为邦本’是书本上的话,现在才明白,你们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就把你们当亲人。”
      刘明月眼眶微热,轻声说:
      “守护大家,本就是我们该做的。”
      坐在马车上,刘明月掀开帘子,看着夕阳下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孩子们在晒场上追逐打闹,工匠们还在给预警塔刷漆,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
      苏彻递给她一块干粮,笑着说:
      “等下次再来,这里肯定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刘明月点头,咬了口干粮,心里满是踏实。
      她知道,所谓安稳,从来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有人提前绸缪,有人并肩作战,有人在灾难过后,依旧愿意弯腰种下一棵树苗,相信明天会更好。
      马车渐渐驶远,夕阳把村庄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远处的南山连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画。
      刘明月知道,这幅画里,有预警塔的守护,有河堤的坚固,更有无数人对生活的热爱——
      而这份热爱,会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生生不息的力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