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第三章:合作书名叫《对照》
企划通过了。
书名由两人协商定下,叫《对照》。意象不复杂——一个写字的人,一个解字的人,在各自的文字里看见彼此。
签约时,编辑调侃:“这名字还挺你们的。”
余蔓回:“其实也挺所有人的。
合作的第一步是各写一章,围绕“停顿”这个主题。言之先交稿,她收到时正坐在咨询室的长椅上,刚结束一场成年抑郁症患者的回访。
点开文件的那一刻,她突然就明白了:
“L先生”的痛,比她以为的还要深。
那篇文章是第一人称,没有任何虚构掩饰,开头只有一句话:
“我的人生从没有真正按下过暂停键。”
余蔓读得很慢。像拆一封长信,每一页纸都密密麻麻,但她读得格外清楚:
童年频繁搬家,父母各自忙碌,偶尔回头只是检查他有没有成绩掉队。
中学成名,那本少年诗集在豆瓣刷出高分,老师、评委、出版社都用“天才”称呼他,但他常常在签售会前夜坐在旅馆卫生间里抽烟,捂着眼睛不让自己哭出声。
他说:“我后来不再写诗了。”
“因为每一个词汇都像一条牵引带,把我往回拽。”
“我写小说,是为了不记得自己。”
她很久没有在屏幕前落泪了。
作为咨询师,她学会了中立、抽离、节制表达;作为作家,她也习惯了把痛藏进结构中。
但这一刻,她知道——
她不能用“理智”去面对他。
她要用自己完整的温柔。
她回信的时候,只写了一句:
“我可以陪你,把暂停键按下。”
之后的日子,成了她意外的日常:
每天早上在平台上回复几个来访者的问题,整理她的新书章节,中午在微信群里讨论封面设计和书籍排期,晚上在一份叫“合作文件”的共享文档里和言之对话。
一开始只是文字批注。慢慢地,他们在文档边角的注释框里写下别的:
【言之】今天上午采访差点迟到,梦见你说我“情绪分离”,吓得从床上弹起来。
【余蔓】你确实有些回避情绪,不过梦见我提醒你……至少你开始承认问题存在。
【言之】你是我脑内小治疗师吗?
【余蔓】不是,我是你合作的写手搭档。
【言之】……还有点凶。
她看到这句笑了笑,又补一句:
【余蔓】我凶,是因为你值得被推一把。
临近截稿那周,两人同时接到了一个邀请——
主持人林谨的新一季访谈节目《彼此》邀请他们作为“双作者”录一期。
是的,就是那个余蔓曾写同人文的林谨,也是最初那场“误会”的主角之一。
编辑担心她有负担:“不行我替你婉拒?”
“我会去。”余蔓很快回复,“比起回避,我更想把那个‘误会’讲清楚。”
她没说出口的是:这次不是为了证明清白,而是为自己争一个堂堂正正站上台的机会。
而她也知道,言之会在。
录制现场气氛出奇地轻。
主持人林谨一边翻书一边调侃:“你们书里写的‘心理疗愈’,真的疗愈过彼此吗?”
言之沉默了一下,看向余蔓。
她拿起麦:“我觉得疗愈不是彼此之间完成的,它是个人愿意面对和改变的结果。而如果我们有幸陪伴彼此在那个路口停过一下,那是缘分。”
林谨笑:“说得好官方。”
“那我换个问法。你们合作这段时间,有没有什么时候,觉得对方好像和你最初想象的完全不同?”
言之低头笑了笑,第一次开口:
“我原本以为,她是那种纯粹温柔、不会表达攻击性的人。”
余蔓扬眉,望他一眼。
“后来发现,她温柔是因为内在很强大。”他看向她,“她不会因为误会就避退,也不会因为别人攻击就否定自己。”
“她是我写字十年遇见的,最坚定的人。”
全场一静。
摄像机对着余蔓,她只是轻声道:“谢谢。”
林谨轻咳了一声,打圆场:“哇,现场发糖了。有没有人还记得你们最早被误会是一对的事?”
言之突然笑了:“我当然记得。”
“因为那时候我买高铁票,和她坐前后排,粉丝都拍照传疯了。其实我那时候完全没认出来她。”
“脸盲,记不住人,但那时候心里怪怪的。”
林谨继续追问:“那你什么时候知道她是谁?”
言之偏头望她。
余蔓替他说:“是我先认出来的。但我没说。”
林谨:“为什么?”
“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她说,“我是咨询师,我不会去拆人心里还没缝好的线。”
台下响起掌声。
那一刻,言之眼神不再飘忽,而是定定望着她。
他忽然意识到:这份温柔,从来不是逃避,也不是退让。
是她用理解替代冲突、用专业保护信任。
是她的坚定,为他造了一片风平浪静的海。
节目录制结束后,他们一起走出棚外。
秋风落下,街灯柔和。
他忽然低声问她:“余蔓,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你问。”
“你当初为什么不解释?”
她停下脚步,看着他:
“你记得我那天说的话吗?”
“有些关系,就算忘了脸,也会记得心。”
他点头。
她慢慢道:“那我也相信,愿意相信我那颗心的人,不需要解释。”
“至于那些不信的人,我为什么要为了他们浪费力气?”
“你,是那个唯一不该怀疑我的人。”
言之低头,一时说不出话。
她轻笑了一声:“你现在也可以选择相信。”
“因为疗愈从不在一开始。”
“它开始于我们愿意,对另一个人说——我不怕你看到我。”
(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