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山木含情 ...
天刚蒙蒙亮,临州城还浸在薄雾里,陆时的皮卡车就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博物馆门口。车斗里铺着块靛蓝粗布,是陆母年轻时织的,边角已经磨出毛边,却洗得干干净净,透着股草木灰的淡香。布上躺着两把斧子,木柄被摩挲得油亮,斧刃在晨光里闪着冷光——那是陆时祖父传下来的,据说当年修城隍庙的大梁,靠的就是这对斧子。旁边还放着卷皮尺,尺身是牛皮的,上面用红漆标着的刻度已经淡了大半,却是沈砚父亲生前常用的。
沈砚背着帆布包走出来时,陆时正蹲在车边擦斧子。他穿了件军绿色工装,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肌肉线条,手背上沾着点黑泥,大概是早上从老宅仓库翻找工具时蹭的。听见脚步声,他抬头笑了笑,眼角的细纹在晨光里格外柔和:“周伯伯凌晨打电话来,说青峰山的雾散了,正好进山。”
沈砚的帆布包里鼓鼓囊囊的,除了父亲的修复笔记,还装着几块小木样。有块樟木的断面被打磨得极光滑,露出深浅交错的年轮,像幅浓缩的山水图——那是他昨天特意从修复室找出来的,父亲在笔记里标着“甲戌年冬,青峰山所得,适合作窗棂”。还有块黄杨木,只有巴掌大,却沉甸甸的,是当年父亲给沈砚做木雕启蒙用的,上面还留着沈砚初学刻的歪歪扭扭的线条。
“鞋。”陆时从车座底下拎出个纸包,拆开一看,是双黑色胶鞋,鞋帮上绣着极小的云纹,针脚细密得像机器扎的。沈砚刚把脚伸进去,就觉得鞋底软软的,脚心贴着层棉垫,是用旧棉絮纳的,暖乎乎的。
“王婶纳的?”沈砚认得这针脚,临州城里只有王婶的针线活这么细,她年轻时在绣坊待过,后来嫁了木匠,就总给人纳鞋底。
“昨天去取木料时顺道找她的。”陆时挠了挠头,耳尖有点红,“她说山里潮,棉垫吸汗,比鞋垫管用。”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让她按你的脚码纳的,试了试,应该合脚。”
沈砚系鞋带时,指尖碰到鞋帮内侧,摸到块小小的凸起,像是缝了什么东西。他没作声,心里却像被温水浸过,软得发涨。十二岁那年,他也是穿着陆时给的鞋上山,那时候是双旧布鞋,陆时在鞋头缝了块补丁,说是“防踢石头”,结果他一路小心翼翼,反倒比平时更慢。
皮卡车开上临州大桥时,晨雾已经散了大半,桥下的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像撒了把碎银子。沈砚望着窗外,忽然看见河边的石阶上,有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正蹲在那儿捶衣裳,木槌敲在石板上,发出“砰砰”的声响,在寂静的晨雾里传得很远。
“记得吗?小时候你总爱蹲在这儿看捶衣裳。”陆时忽然开口,方向盘轻轻打了个弯,避开路上的石子,“有次看入了迷,书包掉水里,里面的作业本全泡湿了,还是我替你抄的。”
沈砚忍不住笑了。他确实有这回事,那天抄作业到半夜,陆时趴在桌上睡着了,口水把纸洇出个圆印子,两人第二天交作业时,被老师笑着说“你们俩的字怎么越长越像”。后来沈砚才发现,陆时为了模仿他的笔迹,在草稿纸上练了满满三页,纸边都被手指捻得起了毛。
车过青峰山山口时,沈砚看见路边立着块老石碑,上面刻着“青峰山”三个大字,笔画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却透着股苍劲。陆时把车停在碑前,从包里摸出块抹布,蘸着矿泉水仔细擦碑上的泥。“这是你爷爷题的字。”他仰头看着石碑,声音里带着点敬意,“当年修这条路时,你爷爷都七十多了,还爬上山来写碑。”
沈砚的爷爷是临州有名的书法家,晚年尤爱写碑,可惜沈砚没见过,只在父亲的相册里看过张黑白照片——老人穿着长衫,站在石碑前,手里握着支大毛笔,眼神清亮得很。“我爸说,爷爷写这三个字时,特意在‘峰’字的竖钩里藏了笔锋,像座山。”沈砚伸手摸那笔画,指尖能感受到石头的凉,却仿佛触到了当年笔尖的温度。
进了山,路就难走了。起初还是碎石铺的小径,后来干脆成了土路,被昨夜的雨水泡得泥泞不堪。陆时把车停在片开阔地,从车斗里拿出两根木杖,递给沈砚一根。木杖是枣木的,上面布满细密的疙瘩,握在手里正好借力。“周伯伯说,过了前面那片竹林,就有片老樟树林。”他用木杖拨开路边的野草,草叶上的露水“簌簌”落在裤腿上,很快洇出片深色。
竹林里静得很,只有两人的脚步声和偶尔的鸟鸣。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照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把碎金。沈砚忽然被脚下的东西绊了下,低头一看,是节竹根,被人砍过,断面还很新。
“前几天有人来砍竹子。”陆时蹲下身摸了摸竹根,眉头皱了皱,“看这切口,是新手,砍得太浅,竹蔸没挖干净,明年要长杂苗。”他忽然笑了,“跟你小时候似的,学劈柴总劈不到根,你爸总说‘砍柴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沈砚也想起那时候的事。父亲教他们劈柴,要求“一刀下去,柴要裂成两半,茬口要平”,沈砚总不得要领,劈出来的柴歪歪扭扭的,陆时就偷偷把他劈坏的柴捡走,重新劈好,再放回沈砚的柴堆里。有次被父亲撞见,父亲没骂他们,只说“兄弟俩就该这样,互相帮衬着”。
穿出竹林,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樟树林立在山坡上,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树冠遮天蔽日,把阳光都挡在了外面。空气里飘着股樟木特有的香气,不浓,却清冽得很,混着泥土的腥气,闻着让人心里踏实。
“就是这儿了。”陆时深吸了口气,眼里闪着光,“你闻这味儿,带着点甜,是老樟木才有的。”他走到棵树下,伸手抱住树干,“这棵周长够了,你看这纹路。”
沈砚凑近了看,树皮上的纹路像波浪一样,一圈圈往上绕,在离地三尺的地方忽然拐了个弯,像只手轻轻托着什么。他想起父亲笔记里的话:“樟木纹理,顺者易雕,逆者易裂,唯遇曲折处,方见风骨。”
“你看这疤。”陆时指着树干上块凸起的地方,形状圆滚滚的,上面还留着几个小坑,像是被虫子蛀过,却又被什么东西填平了。“小时候你在这儿刻过乌龟,记不记得?”
沈砚的脸忽然热了。十二岁那年,他看了本画谱,学画乌龟,觉得这树干的形状像极了龟壳,就找了把小刀,歪歪扭扭刻了只,还得意地跟陆时炫耀。结果没过几天,再来看时,发现那些刻痕被人用木粉填上了,还刷了层清漆——原来是陆时怕护林员看见骂他们,偷偷找木匠铺要了木粉,一点一点补上去的。
“后来护林员张叔看见,笑着说‘这乌龟长翅膀了’。”沈砚摸着那片光滑的疤痕,指尖能感受到木质里藏着的温度,“他还说,等这树再长十年,就成‘灵龟护樟’了。”
陆时从包里掏出卷尺,绕着树干量了一圈,喊出数字时带着点兴奋:“三米二,比笔记里记的还粗些,够修西厢房的三扇窗棂了。”他又从口袋里摸出个小凿子,在树干离地一米的地方轻轻敲了敲,听着声音判断木质。“里头没空洞,周伯伯果然没说错。”
选好木料,陆时拿出斧子开始截段。他站在树旁,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扶着树干,右手举斧,吸气时斧子慢慢扬起,呼气时猛地落下,动作行云流水,带着股韵律感。“这叫‘顺木势’。”他边劈边说,斧刃切入树干时发出“咔嚓”声,干脆利落,“我爷爷说,劈木头跟做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硬来就容易伤着。”
沈砚蹲在旁边看,只见木屑像雪花一样纷飞,落在陆时的肩头、发间,他却浑然不觉,眼里只有手里的斧子和眼前的木头。有片木屑飘到沈砚手背上,带着点温热,还沾着樟木的清香——那是木头最本真的味道,像阳光晒过的被子,让人安心。
截好的木料有两米长,陆时用红绳在两端各系了个结。红绳是陆母给的,说是用艾草水浸过,能辟邪。“老规矩,选好的木料得系红绳,让山神爷知道,这木头是去做正经事的。”他把绳子系成个同心结,绳结里还藏着个小小的“安”字,是陆母教他的。
下山时,两人轮流扛着木料,脚步却比上山时慢了许多。路过片茶园时,沈砚忽然停住脚步——茶园边上有棵老茶树,树干歪歪扭扭的,却枝繁叶茂,上面还挂着个小竹篮,篮子里放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些清水。
“张叔的茶。”陆时笑了,“他总在这儿放碗水,说是给过路的人喝。”他走过去拿起碗,递到沈砚面前,“尝尝,山泉水泡的野茶,比城里的龙井有味道。”
水是凉的,带着股甘甜,混着淡淡的茶香,滑过喉咙时,像有股清泉流进心里。沈砚忽然想起,小时候每次上山,张叔都会给他们泡这种野茶,说“喝了长力气”。有次沈砚嫌苦,偷偷倒掉了,陆时知道了,硬是把自己那碗也倒了,说“要苦一起苦”,结果被张叔笑着罚他们摘了一下午茶叶。
山脚下的木匠铺是间老房子,土墙木梁,门口挂着块“王记木作”的牌匾,漆皮已经剥落,却透着股岁月沉淀的厚重。王师傅正坐在门口刨木头,刨子“沙沙”地响,刨花卷着圈儿落在脚边,像朵朵白色的花。看见他们,他放下刨子直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木屑:“可算来了,周师傅早上还打电话问呢。”
王师傅六十多岁,背有点驼,却精神得很,眼睛亮得像年轻人。他接过木料,用手掂了掂,又凑近闻了闻,连连点头:“好木,好木!这香气,得有五十年的火候了。”他把木料放在工作台上,拿起把小刨子,轻轻推了一下,片薄薄的木片就卷了起来,“你看这纹理,多顺,跟水流似的。”
陆时从包里掏出包烟,是“临州牌”的,烟盒上印着城隍庙的图案,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王师傅,按老法子烘,别用机器。”他把烟递过去,语气里带着敬重,“我们不急,等它慢慢干透。”
王师傅接过烟,夹在耳朵上,嘿嘿笑了:“放心,我守着柴火烘。这木头跟人一样,得慢慢焐,急了就会裂。”他指了指沈砚手里的笔记,“你爸的笔记我看过,上面说‘烘木要三火三晾’,头火用松针,二火用柏枝,三火用樟叶,晾的时候得放在通风的地方,让木气透出来。”
沈砚翻开笔记,正好翻到那一页。父亲的字迹有些潦草,像是边烘木头边写的,旁边还画了个小图,是个简易的烘炉,炉底标着“松针”,中层标着“柏枝”,顶层标着“樟叶”。旁边还有行小字:“与陆小子同烘,三火毕,木香满室。”
“这是当年修老宅东厢房时记的。”沈砚的指尖抚过那行字,忽然想起父亲说过,那年冬天特别冷,他和陆时守着烘炉,把冻得通红的手凑在炉边取暖,陆时还偷偷在炉里扔了个红薯,结果把木头熏得带了点甜香。
陆时凑过来看,肩膀不经意间碰到沈砚的胳膊,两人都没动。阳光透过木匠铺的窗棂照进来,在笔记上投下细长的光斑,把父亲的字迹映得格外清晰。王师傅在旁边刨着木头,刨子的“沙沙”声和远处的鸟鸣混在一起,像首缓慢的歌。
沈砚忽然觉得,这青峰山的木头里,藏着的不只是年轮和纹理,还有父亲的温度,陆时的心意,和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闪闪发光的日子。
[星星眼]越写越多了π_π本来第一篇文拿来练手只想更个二三十章,结果我现在定的是80章[捂脸笑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山木含情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