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7、纯粹的回响 ...

  •   沈亦舟的申请材料递交后,生活仿佛暂时按下了一个温和的暂停键。

      没有了连日的焦灼讨论与反复修改,两人共处的时光变得格外宁静。
      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房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格子。

      林清颜盘腿坐在软垫上,膝头摊开一本关于叙事学理论的专著,目光却时不时飘向书桌后的沈亦舟。

      他正专注地阅读着一封新收到的邮件,侧脸线条在光线下显得柔和而清晰。

      林清颜看着他,心头盘绕着一种奇异的安定感。他的选择,像一块投入她心湖的石子,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让整片湖水都沉淀得更为澄澈。

      她想起自己博客里写下的话——“让这星光,永不蒙尘“。

      这并非一句空泛的浪漫誓言,而是她对自己,对这段关系的郑重承诺。

      忽然,沈亦舟抬起头,视线与她来不及收回的目光撞个正着。

      他眼中没有被惊扰的不悦,反而漾开一丝极浅的笑意,像是阳光下初融的雪水。

      “收到陈教授团队的正式邀请了。“他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平静,“下周三,团队有个非正式的内部讨论会,他想邀请我过去,算是先熟悉一下环境和人。“

      陈教授正是那个青年科学家团队的领头人,在量子信息领域声名卓著。

      林清颜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比自己收到心仪导师的见面邀请还要雀跃:“真的?太好了!“她几乎能想像出那个场景:沈亦舟置身于一群才华横溢、目光灼灼的同侪之中,谈论著她可能听不懂但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课题。那才是他应该翱翔的天空。

      沈亦舟将笔记本电脑屏幕微微转向她,让她能看到邮件末尾那句热情而不失分寸的邀请。“地点在物理学院西楼的新实验中心,那边环境不错。“他顿了顿,看向她,语气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然而然的征询,“你……到时候要不要一起去?就在楼下咖啡厅等我,结束后我们可以一起吃晚饭。“

      林清颜愣住了。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明确地邀请她踏入他学术世界的“边缘地带“。

      不是作为一个遥远的支持者,而是作为一个可以参与他重要时刻、分享他喜悦的亲密之人。

      一种被全然接纳的暖流瞬间包裹了她,驱散了心底最后一丝因学科壁垒而产生的、若有若无的距离感。

      “好。“她没有任何犹豫,声音轻快而坚定,“我去等你。“

      周三下午,林清颜提前十分钟到了物理学院西楼。

      这栋新建筑线条简洁利落,充满现代感。

      一楼的咖啡厅宽敞明亮,空气里弥漫着咖啡豆的醇香和轻微的键盘敲击声。

      她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杯热拿铁,然后从包里拿出那本叙事学理论,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通往楼上实验室区域的透明玻璃门。

      想像着沈亦舟此刻正在里面,与那些传说中的“学术新星“们交流碰撞。他会紧张吗?

      应该不会,他向来沉稳。他会发言吗?

      以他的性格,恐怕更多是在倾听和思考,但一旦开口,必定言之有物。

      她发现,自己对他的信任,已经具体到了对他在那个环境里每一个细微反应的预判。

      等待的时间并不漫长,反而因为内心充盈的期待而显得轻快。

      当沈亦舟的身影终于出现在玻璃门后时,林清颜几乎是立刻就捕捉到了。

      他正与几个人一同走出来,为首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笑容和煦的中年学者,想必就是陈教授。

      他们边走边谈,沈亦舟微微侧头倾听,偶尔点头,或简洁地回应几句。

      他的神态依旧是惯常的冷静,但林清颜却敏锐地捕捉到他眉眼间一丝极难察觉的松弛与明亮,那是一种寻觅到同类、思想得到共振后才会流露的光彩。

      陈教授拍了拍沈亦舟的肩膀,又笑着说了句什么,这才与其他人一同离开。

      沈亦舟站在原地,目光扫过咖啡厅,很快便锁定了她,然后径直走了过来。

      “等久了吧?“他在她对面坐下,声音里带着刚结束高强度交流后的一丝沙哑,却异常温和。

      “没有。“林清颜将早已点好的、一杯温度刚好的柠檬水推到他面前,“怎么样?“她问得简单,眼神却传递了所有的关切与好奇。

      沈亦舟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喉咙,才抬眼看向她。他的眼眸像被春雨洗过的黑曜石,清亮而深邃。

      “团队氛围很好,比我想像的更好。“他开始描述,语速比平时稍快,显示出内心的波澜,“研究方向非常前沿,但讨论起来很纯粹,没有那么多……“他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汇。

      “冗余的束缚?“林清颜试着接话。

      她想起他之前偶尔提及的,学术圈里有时难以避免的门第之见或功利导向。

      “对。“沈亦舟点头,对她能如此精准地理解感到一丝欣慰,“陈教授说,他们最看重的是,对问题本质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原始驱动力。“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脸上,变得格外专注而柔和,
      “今天在讨论一个测量精度瓶颈时,我忽然想到你昨晚随口提到的,关于语言符号,在传递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耗散问题。
      虽然学科不同,但那种对‘不确定性’和‘信息损耗’的本质思考,有种奇妙的共通性。“

      林清颜怔住了。
      她昨晚只是阅读时偶有所感,与他闲聊了两句,没想到他竟记在了心里,甚至在他的专业领域里产生了联想。

      这感觉太过奇妙,仿佛她无意间撒下的一粒沙,竟在他那片浩瀚的星海里,激起了一点微光的回响。

      “我……我只是随便说说。“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垂下眼帘。

      “但很有启发。“沈亦舟的语气却很认真,“清颜,你知道吗?“

      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近乎郑重的力量,“正是你,还有你带给我的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来自另一个维度的视角,让我更坚信纯粹追求的价值。在文学里,你们探讨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真实;
      在物理里,我们追问宇宙的规则、存在的本源。路径不同,但终极的目标,或许都是为了触碰某种‘真实’。
      你让我看到,保持精神的独立与纯粹,不仅能让自己在专业上走得更远,也能……“他略微停顿,寻找着最准确的表达,“……也能让两个看似不同的世界,产生深刻的共鸣。“

      ——“你让我更坚信纯粹追求的价值。“

      这句话,他终于清晰而完整地说了出来。

      不再是日程本上冷静的分析,而是在经历了具体的学术碰撞后,带着温热体感的肺腑之言。

      林清颜的心被这句话彻底填满了。

      她一直以为自己的支持是单向的、静默的守候,从未想过,她的存在本身,她所代表的另一个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竟能反过来成为他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

      这不是她点亮了他的星光,而是他们的星光,原本就来自同一片深邃的夜空,彼此映照,彼此坚定。

      她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轻轻覆在他放在桌面的手背上。所有的理解、激动与无需言说的共鸣,都透过这温暖的触碰,传递了过去。

      沈亦舟反手握住她的手指,收拢在掌心。

      他看着窗外渐沉的夕阳,为崭新的建筑物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又回头看她,眼中有着对未来的清晰憧憬。

      “团队里有几个合作项目很有意思,可能会经常需要往返于校总部和这边的新园区。“

      “没关系,“林清颜微笑,“我认识路,可以来给你送资料,或者,“她眨了眨眼,带了点难得的俏皮,“就在这咖啡厅里,一边看我的叙事学,一边等你讨论结束。“

      那一刻,他们都明确地感知到,一种新的并行模式正在开启。

      他深入他的微观宇宙,她探索她的文学瀚海,他们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却共享着同一片精神的广袤空间,并能时时感受到来自另一个轨道的、清晰而温暖的引力波。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记录下这心潮起伏的一天:
      **“
      今天,我坐在他世界的客厅里等待。
      他从那片星光中走出来,告诉我,我的存在,让他更坚信那片星光的价值。
      原来,爱与支持,从不是单向的照亮,而是两颗行星在各自轨道上的稳定运行,却能彼此感知引力,相互校准航向。他的纯粹,成就了他的宇宙,也定义了我们的爱情。
      “**

      而沈亦舟的日程本上,则多了这样一条简洁的记录:

      **“
      事件:参与陈教授团队非正式讨论会。
      观察:团队学风纯正,合作潜力巨大。
      感受:思想交流顺畅,获得新的启发点(关联林清颜昨日提出的语言耗散问题)。
      结论:确认选择无误。
      附加记录:会后与林清颜于咖啡厅交流,其理解与反馈再次印证,深度精神共鸣是关系持续优化的核心动力。
      下一步:尽快完成实验室手续交接,融入新团队。
      “**

      在他的世界里,她早已不是需要被安顿在休息区的旁观者,而是他学术坐标系里,一个温暖而恒定的原点。她的理解,是他探索未知边界时,最宝贵的后方给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