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余波:江南的安抚与京城的暗涌 ...
-
苏州的灾民安置点里,炊烟终于袅袅升起。林砚踩着晨露走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间,看着灾民们捧着温热的米粥小口吞咽,眼底的疲惫被一丝暖意取代。昨日刚从粮仓调运的粮食已尽数分发,老郎中也被请去为患病的灾民诊治,混乱了多日的安置点总算有了秩序。
“林公子!”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突然上前,手里攥着半块麦饼,“俺们听说,是您把张大人那贪官给拿了,还帮俺们要来了赈灾粮……这饼您收下,是俺家娃娘刚烙的。”
林砚笑着摆手,把麦饼推了回去:“大叔,粮食本就是朝廷该给大家的,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您快给孩子吃吧,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正说着,陈默快步走来,压低声音道:“公子,三皇子在苏州的暗线有动静了——昨夜有人试图潜入驿馆,想偷苏大人的证词副本。”
林砚的笑容瞬间敛去,眼神冷了几分:“人抓住了吗?”
“抓了,是个死士,审了半宿没开口,咬舌自尽了。”陈默沉声道,“看来三皇子虽被禁足,却还没放弃,想在江南搅出乱子,好让太子殿下分心。”
林砚摩挲着指尖,思索片刻道:“把人犯的尸体交给苏州府衙,让他们按‘劫狱未遂’立案,再把消息透给京里的殿下。另外,你再派两队暗卫,分别盯着灾民安置点和苏兄的小院,绝不能再出岔子。”
陈默领命而去,林砚转身走进一间草棚。棚内躺着一位病重的老妇人,她的孙子正趴在床边小声啜泣。林砚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瓷瓶,递给一旁的郎中:“这是殿下让人从太医院带来的药膏,您看看能不能用。”
郎中接过瓷瓶,打开闻了闻,眼中露出惊喜:“这是‘玉露膏’,治肺疾最有效!老夫人有救了!”孩子听到这话,立刻抬起满是泪痕的脸,对着林砚磕了个响头:“谢谢公子!谢谢公子!”
林砚连忙扶起孩子,心里却泛起一丝沉重。他知道,江南的安稳只是暂时的——三皇子不会善罢甘休,朝堂上的争斗也远未结束。傍晚时分,京里的回信终于送到。萧景渊在信中说,他已借“三皇子暗害朝臣”之事,请求皇帝彻查狼牙卫,还让林砚在江南多留几日,务必查清张启山挪用赈灾款的去向。
“看来殿下是想趁胜追击,彻底断了三皇子的臂膀。”林砚看完信,把信纸递给陈默,“你明天就去查张启山在苏州的产业,尤其是钱庄和商铺,务必找到他转账的凭证。我去跟苏兄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从他那里再问出些线索。”
当晚,林砚来到苏文清的小院。苏文清的气色好了许多,正坐在窗边看书。见林砚进来,他连忙放下书,笑道:“林兄,我听说你今日在安置点帮了不少人,百姓们都在夸你呢。”
“都是托殿下的福。”林砚在他对面坐下,“殿下让我们查清赈灾款的去向,你还记得张启山有没有提过什么特别的地方?”
苏文清皱着眉思索片刻,突然眼前一亮:“我想起来了!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他跟人说话,提到了‘玲珑阁’,还说‘那笔钱已经存进去了’。我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来,那‘玲珑阁’恐怕不简单。”
“玲珑阁?”林砚重复了一遍,心里有了主意,“我明天就去查这个玲珑阁。苏兄,你好好养伤,剩下的事交给我就好。”
苏文清点了点头,又道:“林兄,你也要多加小心。三皇子心狠手辣,他在江南经营多年,肯定还有不少眼线。”
林砚应了声,又陪苏文清聊了会儿天,才起身离开。走出小院时,夜色已深,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林砚抬头望向京城的方向,眼神坚定——他不仅要帮太子稳住江南,更要把三皇子的势力连根拔起,只有这样,他这个“炮灰”才能真正活下去,才能和太子一起,走向更高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林砚就带着人去查“玲珑阁”。令他意外的是,这玲珑阁表面上是家玉器店,背地里却藏着一个地下钱庄。更让人震惊的是,钱庄的掌柜竟是三皇子的奶娘之子!林砚让人暗中控制住掌柜,从钱庄的账本里找到了关键证据——张启山不仅把江南的赈灾款转给了三皇子,还帮三皇子囤积了大量粮食,意图在江南灾情最严重时哄抬粮价,大发国难财。
“证据确凿,这下三皇子插翅难飞了。”林砚拿着账本,心里松了口气。他立刻让人把账本和掌柜押解回京,自己则留在苏州,继续安抚灾民,处理后续事宜。
而京城的皇宫里,萧景渊看着林砚送来的证据,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容。他拿着账本走进大殿,再次跪在皇帝面前:“父皇,儿臣已查清,三皇子不仅指使狼牙卫伏击赈灾队伍,还勾结张启山囤喜欢的歌慢慢听喜欢的事慢慢做喜欢的生活好好努力积粮食,哄抬粮价,其心可诛!”
皇帝看着账本,气得浑身发抖,当即下令:“把萧景明贬为庶民,终身监禁!玲珑阁的人全部抓起来,彻查到底!”
消息传到苏州时,林砚正在和灾民们一起收割新种的小麦。听到这个消息,他停下手中的活,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正好,暖风吹过田野,带来阵阵麦香。他知道,这场仗他们又赢了,但他也清楚,夺嫡之路还很长,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不过,只要他和太子并肩作战,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当晚,林砚给萧景渊写了一封信,信中不仅汇报了江南的情况,还提到了灾民们对太子的感激。他相信,有了江南百姓的支持,太子在朝堂上的地位会更加稳固。写完信,林砚把信交给信使,又转身走进了灾民安置点。夜色中,他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灾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