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8、共同面对 ...
-
生活并非总是坦途,即使是最稳固的关系,也会遇到需要共同抵御的风雨。这些风雨或许不算惊天动地,却恰恰是检验感情韧性的试金石。
这一次的挑战,来得有些突然,且同时困扰着两人。
凌曜遇到了一个瓶颈。一个系列入室盗窃案,嫌疑人反侦察能力极强,现场几乎不留痕迹,作案时间随机,目标选择也 seemingly 毫无逻辑可言。传统的排查和侧写手段似乎都失了效,案情分析会开了一次又一次,却始终无法勾勒出清晰的嫌疑人画像,进展陷入僵局。上级的关注和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凌曜虽然表面依旧冷静,但连续熬夜和毫无头绪的挫败感,让他眼底的血丝和周身的气压都透露出内心的焦灼。
而顾珩这边,也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院里承接了一批重要海外回流古籍的修复工作,其中一批元代佛经的纸张因其特殊的抄造工艺和后期保存环境,呈现出一种极其罕见的脆化状态,常规的加固方法效果甚微,甚至可能加速其劣化。他尝试了几种新调配的配方,效果都不理想,项目进度卡在了这里。这不仅关乎个人技术声誉,更关系到院里的国际合作形象。
接连几天,家里的气氛都显得有些沉闷。
晚餐桌上,常常是安静的。凌曜食不知味,脑子里还在反复推敲案件细节,筷子无意识地戳着碗里的米饭。顾珩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偶尔会望着某个地方出神,显然还在思考修复方案。
若是以前,这种各自沉浸于烦恼的状态,很可能演变成一种无形的隔阂,甚至因压力而引发不必要的摩擦。
但这一次,有所不同。
一天晚上,两人又一次在沉默中吃完晚饭。顾珩起身收拾碗筷时,看到凌曜又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眉头紧锁地看着上面的案件简报。他沉默了一下,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走进书房,而是伸手,轻轻按下了凌曜的手机。
凌曜抬起头,眼中带着疲惫和询问。
“今晚别看手机了。”顾珩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也先别想案子了。我们去楼下散步,十分钟就好。”
凌曜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想拒绝,他觉得自己没有时间“浪费”在散步上。但对上顾珩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那里面有关切,也有一种温柔的强制,他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好。”他放下手机,站起身。
晚风微凉,吹散了室内的沉闷。两人并肩在小区里慢慢走着,一开始依旧沉默,只听着脚步声和远处隐约的城市噪音。
过了一会儿,是凌曜先开了口,声音有些干涩:“案子…有点卡住了。” “嗯,我看出来了。”顾珩轻声回应,“很难?” “嗯。找不到切入点,像个幽灵。”凌曜难得地流露出了一丝无力感,这在他身上极其罕见。
顾珩没有说“别急”或者“肯定能破”之类的话,他只是安静地听着,然后问:“一点异常都没有吗?就像…再完美的仿品,也总会有一个不属于它时代的微小破绽。”
凌曜脚步放缓,若有所思:“异常…也不是完全没有。只是太细微,太分散,无法串联…”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顾珩梳理思路,“受害者的社会阶层、居住区域完全不同,失窃物品价值也悬殊…但好像…失窃的物品里,都包含了一些…蓝色的东西?蓝宝石胸针、青花瓷碗、甚至是一本蓝色封面的绝版书…这算吗?太牵强了…”
他的语气带着自我怀疑。这种颜色偏好,在侧写中有时会被考虑,但通常需要更多证据支撑,否则很容易被斥为无稽之谈。
顾珩却停了下来,认真地看着他:“记得我们怎么确定‘窑匠’的硅藻土来源的吗?”
凌曜一怔。
“最不可能的细节,有时候恰恰是通往真相的钥匙。”顾珩的眼神在路灯下显得格外清亮,“你觉得牵强,也许是因为它太简单,太直白,反而被忽略了。为什么不顺着这个‘蓝色’的线索,再深挖一下所有受害者的背景?也许有一条隐藏的、与‘蓝色’相关的线,是你还没发现的。”
顾珩的话,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虽然轻,却瞬间荡开了涟漪。凌曜脑中那些散乱的、被他视为“牵强”的细节,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串了起来!对啊,为什么不敢顺着这个看似荒诞的方向去想?最不可能的,有时就是最可能的!
他猛地抓住顾珩的手,眼中重新燃起了锐利的光芒:“你说得对!可能不是受害者的背景,而是…他们是否都曾在某个与‘蓝色’相关的特定场合或群体中出现过!我需要重新排查他们的社会轨迹!”
看着他重新振奋起来的样子,顾珩嘴角微微扬起。
就在这时,顾珩的手机响了,是院里助手发来的消息,语气焦急,询问明天那批元代佛经的加固方案是否有了决定。
顾珩看着消息,刚刚松开的眉头又下意识地蹙了起来。
凌曜注意到了他的表情变化,接过他的手机看了一眼,然后递还给他,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你先回个消息,就说最终方案明天早上定,让他们别慌。”
等顾珩回完消息,凌曜没有继续讨论案子,而是话锋一转:“你那个纸张脆化的问题,具体卡在哪里?是现有材料韧性不足,还是渗透性不够?”
顾珩有些意外他会突然问这个,但还是详细解释了一下遇到的困境和几种尝试失败的原因。
凌曜听得非常认真,虽然他完全不懂修复,但他有着极强的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思考了片刻,问道:“所以,核心是需要一种既能深度渗透加固纤维,又本身极其柔软不会增加纸张硬度的材料?”
“可以这么理解。”顾珩点头。
“类似于…我们需要一种能渗透进犯罪网络内部、获取核心信息,但又不能打草惊蛇的侦查方式?”凌曜尝试用他自己的领域进行类比。
这个奇特的类比让顾珩怔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有点意思。你继续说。”
“常规材料不行,就像常规侦查手段失效。”凌曜思路打开,语速加快,“那能不能跳出常规?寻找一些…非常规的、甚至是跨领域的材料?比如…医学上用的那种可吸收缝合线?或者某些纳米级别的柔性凝胶?它们的渗透性和柔韧性或许能满足你的要求?当然,这需要大量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他的话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顾珩固有的思维框架!医学材料!纳米凝胶!这些完全不属于他专业领域的词汇,却指向了一个他从未尝试过的、充满可能性的方向!
“我需要查一下资料!”顾珩瞬间忘记了烦恼,眼神变得兴奋而专注,甚至下意识地拉着凌曜就想往回走,“也许真的有类似特性的材料可以被改良应用!”
两人快步走回家,之前的沉闷和疲惫一扫而空。他们甚至没有再去客厅,而是直接钻进了书房。
凌曜打开电脑,开始疯狂检索所有受害者的社会信息,寻找那条潜在的“蓝色”线索。顾珩则伏在另一张书桌上,查阅着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的文献,寻找着修复的灵感。
书房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书页翻动的声音,气氛却不再是之前的压抑,而是充满了专注的激情和突破前的紧张期待。
他们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难题。
那一刻,他们不再是刑警与修复师,而是两个最默契的战友,运用各自领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为对方提供着截然不同却又无比珍贵的视角和支持。
最终,凌曜真的从一条极其隐蔽的慈善画展参与记录里,找到了所有受害者都曾出席过的、一个以“蔚蓝之夜”为主题的活动!而顾珩,也真的从一篇关于新型医用水凝胶的论文中,找到了灵感,初步构想出一种极有可能适用于脆弱古籍加固的创新方案雏形。
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但通往解决之门的道路,已然在彼此的启发和支持下,清晰地展现出来。
他们相视一笑,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疲惫却兴奋的光芒。
这一刻,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依恋,更是灵魂与能力的互补与共生。他们彼此滋养,彼此激发,共同成长。
面对挑战,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 1+1的力量,远大于2。而这,正是他们关系最坚实、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