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仁心堂落脚,初探古代医馆 ...

  •   林薇在春桃的搀扶下,缓缓走下雕花木床。双脚刚触碰到冰凉的青砖地面,便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这与现代家中温暖的木地板截然不同,带着一股穿透鞋袜的凉意。春桃见状,连忙取来一双绣有兰草纹样的软底布鞋,蹲下身帮她穿上,笑着说:“林薇姐姐,这是我去年做的,你脚型和我差不多,先凑合着穿。咱们这仁心堂虽不算富贵,但过冬的炭火和日常衣物还是不缺的,等过几日我再帮你做双新的。”
      林薇看着春桃那双沾满草药碎屑却依旧灵巧的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轻轻握住春桃的手腕,指尖触到对方温热的皮肤,轻声道:“春桃,谢谢你。我刚到这里,什么都不懂,以后还要多麻烦你。”
      春桃站起身,轻轻拍了拍裙摆上的灰尘,眼睛弯成月牙般笑道:“姐姐客气啦!先生常言,医者仁心,能帮到他人便是积德行善。你放心,有我在,定会让你在仁心堂住得舒心。”
      说话间,屋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苏景端着一个青瓷碗走了进来。碗中盛着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还卧着一个金黄的荷包蛋,香气四溢,瞬间弥漫了整个房间。“林姑娘,这是刚熬好的小米粥,你身子虚弱,先垫垫肚子。”苏景将碗递到林薇手中,目光温和,“这粥里加了些温补的黄芪,对你恢复体力大有裨益。”
      林薇接过青瓷碗,指尖感受到温热的触感。她低头看着碗中软糯的小米和完整的荷包蛋,鼻尖微微发酸。穿越到这个陌生的时代,举目无亲的无助感尚未消散,却已感受到如此真切的关怀。她用勺子舀起一勺粥,轻轻吹凉后送入口中,小米的香甜与黄芪淡淡的药香在舌尖交织蔓延,暖意不仅温润了胃,更抚慰了那颗惶恐不安的心。
      “多谢苏大夫,这味道确实很好。”林薇抬起头,对苏景露出了穿越以来第一个真挚的笑容。
      苏景见她愿意进食,脸上也浮现出欣慰的神色:“你慢慢吃,吃完我带你参观一下仁心堂,也好让你尽快熟悉环境。春桃,你先去前院看看,若是有患者前来,便让他们在候诊区稍候片刻。”
      “好嘞!”春桃脆生生地应了一声,蹦蹦跳跳地跑出了房间,宛如一只活泼的小兔子。
      林薇小口小口地喝着粥,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打量起这间厢房。房间的墙壁用黄泥糊成,虽不算平整,却刷得干干净净。靠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张旧书桌,桌面上搁着几卷用麻绳捆扎好的线装书,旁边是一方砚台和一支狼毫毛笔,砚台里还残留着些许墨渍。书桌上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泛黄的山水画,画中远山近水,笔法虽不算精湛,却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最吸引林薇注意的,是书桌旁的那个书架。书架由松木打造,表面打磨得极为光滑,未刷漆,保留了木材天然的纹理。书架上整齐地陈列着各类书籍,大多用深蓝色的布套包裹,只在布套上用毛笔标注书名。她凑近细看,发现其中既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书,也有《论语》《诗经》这类经典典籍,甚至还有几本关于农事和算术的书籍。
      “这些书可都是先生的珍藏啊!”春桃不知何时又走了进来,见林薇正凝视着书架,便主动介绍道,“先生不仅医术高超,学问也渊博,闲暇时总爱手不释卷。我要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向先生请教准没错。”
      林薇轻轻抽出一本包裹着蓝色布套的书,翻开一看,里面是用小楷书写的医案,字迹工整清秀,每一页都详细标注着日期、患者的症状、诊断结果以及用药方案。她一页页仔细翻阅,发现苏景的医案记录得极为详尽,甚至会标注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这种严谨的态度,与现代医院要求的病历书写规范不谋而合。
      “苏大夫的医案记录得真是细致入微。”林薇忍不住赞叹道,“这样不仅能方便后续查阅,还能从过往的病例中总结经验,提升医术。”
      苏景刚收拾好药箱,闻言笑着说:“林姑娘所言极是。医者行医,如履薄冰,每一个病例都是宝贵的经验。将其记录下来,既能为自己提供参考,也能为后世医者留下借鉴。只是我这记录方法较为简单,比不上那些名家的医案典籍。”
      林薇摇摇头,认真地说:“苏大夫太过谦虚了。无论是何种记录方式,只要能准确反映病情和诊疗过程,便是好的。我家乡也有类似的记录方法,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她不敢过多提及现代医学的细节,生怕露出破绽,只能点到为止。
      苏景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而是转换话题道:“粥也差不多凉了,我带你去前院看看吧。仁心堂虽然不大,但诊疗、抓药、煎药的区域划分得相当清晰,你先熟悉一下环境,日后也能帮春桃做些辅助工作。”
      林薇放下手中的青瓷碗,跟随苏景走出了厢房。穿过一条铺设着青石板的小院,他们便来到了前院的诊堂。诊堂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大屋,屋顶由粗壮的木梁支撑,上面覆盖着瓦片。阳光透过窗棂上糊着的薄纸,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诊堂中央并列摆放着三张木桌,每张桌上都铺着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桌角各置一个脉枕和一个砚台。最左边的桌子旁,一位身着粗布衣裳的老者正闭目静坐,手腕轻搭在脉枕上,苏景此前便是在此处为患者诊病。桌子后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题有“仁心仁术”的匾额,字体苍劲有力,想必是某位患者所赠。
      诊堂右侧为抓药区,那里立着一排排高大的药柜,药柜上整齐排列着一个个小抽屉,每个抽屉外都贴着写有草药名称的黄纸标签。药柜前,一个身着灰色短打的少年,约莫十五六岁,正手持药方,小心翼翼地从抽屉中取出草药,并用小秤仔细称量。春桃在一旁协助,将称量好的草药分装成小包,用麻纸包裹妥当,再用麻绳系紧。
      “林薇姐姐,这边是抓药的地方!”春桃见林薇走来,连忙挥手招呼,“这些药柜里存放着一百多种草药,常见的如当归、黄芪、甘草,稀有的如川贝、人参、鹿茸,我们这儿一应俱全。不过,珍贵的药材都锁在最上层的抽屉里,需得先生点头方可取用。”
      林薇走到药柜前,仔细端详着那些标签。有些草药名称她在现代课本上见过,如“柴胡”“黄芩”“半夏”,但更多的是她闻所未闻的名字,诸如“鬼箭羽”“紫河车”“夜明砂”。她伸手拉开一个标有“甘草”的抽屉,一股淡淡的甜味扑鼻而来,里面装着切成小段的甘草,颜色呈棕红色,质地坚实。接着,她又拉开一个标有“薄荷”的抽屉,清凉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与现代药房里的薄荷味道如出一辙。
      “这些草药都是先生亲自去山里采的,或者从镇上的药材商那里精挑细选的,质量都是上乘。”春桃自豪地介绍道,“先生常说,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药效,绝不能有半点马虎。有一次,一个药材商送来的当归里掺了不少假货,先生一眼就识破了,不仅退了货,还从此再也没从那家药材商那里进货。”
      林薇点点头,心中对苏景的敬佩又增添了几分。在现代,药材的质量把控有严格的标准和先进的检测设备,而在唐朝,全凭医者的经验和良心。苏景能如此严谨,足以彰显其高尚的医德。
      这时,抓药的少年将称量好的草药包好,递给一旁等候的中年妇人,微笑着说:“张婶,这是您要的药,一共五文钱。先生叮嘱,这药需煎煮半个时辰,早晚各服一次,若三副药后仍未见好转,请您再来复诊。”
      中年妇人接过药包,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向少年拱手道:“多谢小宇,也请代我谢过苏大夫。上次我家老头子的咳嗽,多亏了苏大夫的药才得以痊愈,真是感激不尽。”
      少年名叫刘宇,是苏景的徒弟,比春桃早两年加入仁心堂。他挠了挠头,略显腼腆地说:“张婶太客气了,这些都是我们分内之事。您快回去吧,别耽误了煎药。”
      中年妇人点点头,又向苏景和林薇报以微笑,随后转身离开了诊堂。
      苏景目送着中年妇人的背影,转头对林薇说道:“林姑娘,你也亲眼所见,咱们仁心堂的患者多为附近的村民,家境普遍不宽裕,因此药价一直压得很低。遇到特别困难的,我们还会减免药费。虽然这样赚不了多少银子,但能实实在在帮到大家,我心里也感到踏实。”
      林薇环顾诊堂内来来往往的患者,他们脸上虽挂着病痛的愁容,却对苏景、刘宇和春桃流露出深深的信任。这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的信任,在现代社会已日渐稀少。她心中一动,或许在这个时代,她真的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苏大夫,我理解您的心意。”林薇语气坚定地说,“尽管我对这里的医术知之甚少,但我愿意学习。无论是抓药、煎药,还是整理医案,只要能帮上忙,我都乐意去做。”
      苏景听罢,眼中掠过一丝欣慰:“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你刚醒来,身体尚弱,今天先好好熟悉环境,明天再开始学习抓药。春桃,接下来几日你多关照林姑娘,教她辨识草药和抓药的各项规矩。”
      “放心吧,先生!”春桃信心满满地拍着胸脯保证道,“我一定会把我会的全部教给林薇姐姐!”
      接下来的时间里,春桃带着林薇在仁心堂内四处参观。除了前院的诊堂和抓药区,仁心堂的后院还设有一间煎药房和一间存放药材的仓库。煎药房内,两个大灶台上摆放着几个大小不一的陶罐,灶台旁堆放着柴火,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仓库里,一捆捆晒干的草药整齐地堆放着,每捆草药上都系有标签,详细标注着草药的名称和采摘日期。
      “煎药也是一门学问。”春桃指着一个陶罐,耐心地向林薇解释,“不同的药材煎煮的时间各有讲究,有的需要先煎,有的要后下,还有的需冲服。比如这个陶罐里煎的是治疗感冒的药,其中含有麻黄,必须先煎一刻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如果煎煮时间不足,药效就会大打折扣。”
      林薇聚精会神地听着,将春桃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中。她发现,尽管唐朝的医疗条件相对简陋,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与现代医学的某些原理竟是相通的。例如,某些草药需要先煎,是为了使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而某些草药需后下,则是为了防止有效成分因长时间高温而被破坏。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橘红色。诊堂内的患者逐渐散去,刘宇开始整理桌子,春桃则前往厨房准备晚饭。苏景坐在诊堂的木椅上,专注地翻阅着今日的医案,时不时在纸上记录下一些要点。
      林薇站在院子里,凝视着夕阳下的仁心堂。青灰色的瓦片、木质的门窗、院子里怒放的菊花,以及空气中弥漫的草药香气,共同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卷。她轻轻抚摸头上的青铜簪子,那冰凉的触感使她逐渐平复心绪。
      或许,穿越到唐朝并非一件坏事。在这里,她能够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在这里,她结识了善良的苏景、热情的春桃以及朴实的村民们;在这里,她或许能找到一份在现代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归属感。
      林薇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药的清新气息。她仰起头,注视着渐渐昏暗的天空,心中默默立下誓言:从今天起,她将努力适应这里的生活,精进古代医术,在这个辉煌的盛唐时代,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晚饭虽简单,却有三菜一汤:炒青菜、炖土豆、凉拌黄瓜,还有一碗鸡蛋汤。虽然没有现代的丰盛菜肴,但每一道菜都做得十分可口,洋溢着浓郁的家常风味。苏景、林薇、春桃和刘宇围坐在一张小桌旁,边享用晚餐,边聊着天。春桃和刘宇叽叽喳喳地讲述着仁心堂里的趣事,苏景偶尔插话补充,林薇则静静地聆听,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春桃领着林薇回到厢房,细心地为她铺好床褥,又拿来一盏油灯,关切地叮嘱道:“林薇姐姐,夜里若觉得冷,就把被子盖厚些。若有什么需要,尽管喊我,我就住在隔壁。”
      林薇轻轻点头,目送春桃离去。她吹熄了油灯,缓缓躺入柔软的锦被中,闭上双眼。一天的奔波与新鲜体验让她感到疲惫不堪,但内心却盈满了希望。她不禁想起了现代的父母和闺蜜苏晓,不知他们此刻如何,是否正为她的失踪而忧心忡忡。想到此处,她的眼角不禁湿润了。
      然而,她很快拭去泪水,心中默念:此刻并非悲伤之时。她必须坚强地活下去,或许终有一日,能找到重返现代的途径。
      林薇轻轻抚摸着头上的青铜簪子,簪子的温度似乎与她的体温渐渐交融。她回想起在博物馆中那道刺目的白光,以及青铜簪子传来的灼热感,心中不禁揣测:难道她的穿越,与这枚青铜簪子有着某种关联?
      这个念头在她脑海中一闪而过,却为她带来了一线希望。或许,这枚青铜簪子,正是她回到现代的关键所在。
      带着这份念想,林薇渐渐沉入了梦乡。在梦中,她仿佛重返现代的医院,身着白大褂,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又仿佛见到了父母慈祥的笑脸,听到了闺蜜苏晓爽朗的笑声。然而梦境随即切换至唐朝的仁心堂,苏景温和煦的笑容、春桃热情的面容、村民淳朴的问候,一一浮现在她的梦中。
      这一夜,林薇睡得格外深沉。她明白,从明天起,她的盛唐之旅,将正式拉开帷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