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麻线里的温情 ...
-
秋阳,斜斜地映照在槐树巷口。李阿婆手中的竹扫帚,仿若挥就的妙笔,在地上细细勾勒出一道道熠熠生辉的金线。她微微眯眼,目光透过斑驳的光影,投向集市归来的人群。
那裹着蓝布头巾之人,鬓角已泛起岁月的霜华,恰似这秋意悄然爬上了枝头。然而,她的手指却极为灵巧,在膝上轻捻草茎,不一会儿,一只鲜活的草蚂蚱便呈现于眼前,逗弄着趴在膝头的孙女,那画面,宛如旧时岁月里的一帧温馨剪影。
街角处,豆腐坊中飘出的豆浆香气,悠悠袅袅,与王家媳妇晾晒的陈皮味交织缠绕。在潮湿的空气中,两种气息相互交融,似是被岁月的巧手精心调配,酿成了一种独有的秋日气息,那气息里,藏着生活的质朴与温暖。
“姐,你这褂子袖子又扯破啦!”卖菜的赵大娘轻跺双足,脸上露出一丝懊恼。那粗布围裙上,星星点点沾着打理蔬菜时留下的泥渍,恰似她这为生活奔波的身影,沾染了一路的尘烟。
坐在门槛上的缝衣妇周翠娥,闻声抬头,嘴角噙着一抹温和的笑意,眼中透着娴熟与专注。阳光洒落,银针闪烁着清冷的光芒,仿若点点星辰坠入人间。她轻声说道:“把左边盘扣解开,我给你改成对襟衫。”
说罢,她缓缓抖开那针线筐,五彩丝线在枯枝般的指间交错缠绕,宛如春日里交织缠绕的藤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那丝线间,露出一腕间褪色的红绳,那是女儿满月时长命锁改制的镯子啊,岁月沉淀下的,是母亲对女儿无尽的呵护与牵挂。
围观的几位老太太,听闻动静,纷纷窸窸窣窣地凑近。张媒婆身手敏捷,摸出一方绣帕垫在膝头,脸上洋溢着些许热忱,说道:“听闻东街那绸缎庄要招女学徒呢,我侄女啊,才刚十四咧!”话音才落,隔壁剃头匠的闺女早已迫不及待,拽着母亲的蓝布袄,稚嫩的声音高喊:“我也想去学配色!”
午后的雨,来得颇为急促,仿佛是大自然在不经意间打翻了水罐,天地间顿时弥漫起一片氤氲。街坊们纷纷推开自家的门,好似约好了一般齐聚,各自端出家中拿手的物件。
剃须匠的老伴,步伐略显匆忙,却稳当地端出腌萝卜,那陶罐边缘,恰到好处地沾着些许油星,在光影中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豆腐西施则搬来木蒸屉,荷叶上,凝结着昨夜的晨露,在雨中宛如颗颗晶莹的珍珠,摇摇欲坠。周翠娥将缝衣案稳稳搬到院中,绷架上,晾着为产妇准备的哺乳枕套,那金线绣成的胖娃娃,咧着嘴,笑啊笑,仿佛在为这温馨的秋日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我这有上好的艾草灰!”王家媳妇轻轻从灶台揭开锅盖,腾腾蒸汽氤氲而起,朦胧中,她鬓角簪着的木槿花,虽经烟火熏染,却依旧透着几分温婉。
李阿婆默默铺开那张老旧的榉木桌,桌面的裂纹里,嵌着半颗玻璃弹珠。那是岁月的馈赠,是她在年轻时,与戏班子姑娘们嬉戏玩耍后,留下的珍贵印记。
当油灯一盏盏次第亮起的时,周翠娥正耐心教孩子们识针线。卖花女小桃顶着那顶破毡帽,头上的辫梢,还沾着野菊花的露水,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光。她将新学的平金绣法,仔细地比划给围观的盲眼尼姑:“您摸摸看,这牡丹花瓣的脉络,可是打结绕出来的!”
剃须匠的闺女,眼睛中闪烁着灵动的光芒,突然举起针线筐,欢呼道:“我给每朵花都缀上萤火虫!夜晚,它们便能当灯笼啦!”
这清脆的笑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几片羽毛飘飘悠悠落下,轻轻落在李阿婆的草蚂蚱上。那一瞬间,似是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原本略显单调的草蚂蚱,竟仿佛变成了会跳舞的金线,在秋夜的微风中,舞动着生活的趣味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