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 13 章 ...
-
示范月进入第二周,我的“一口气”视频系列已经悄然占据了酒店后场的各个屏幕。它像一种温和的背景音,不说教,只示范。
然而,新的问题,总比旧的问题更有创意。
周三上午,前厅经理陈嘉南给我打来一个内线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像在说什么机密。
“Grace,你最好来一趟。我们新来的实习生,把一位钻石会员的预订信息,当着另一位客人的面念了出来。”
我赶到前台时,实习生正站在角落里,头埋得快要插进胸口,肩膀一抽一抽的。陈嘉南站在她旁边,正在跟被泄露信息的客人反复道歉。
等客人终于被安抚好送走,陈嘉南才转过身,看着那个实习生,叹了口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谁带她的?”我问。
“可希,”陈嘉南揉着太阳穴,“但可希今天轮休。我让她昨天交接好,谁知道……”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酒店的师徒制一直停留在口头层面,像一种靠缘分和自觉维系的民间传统。师傅忙了、忘了,或者今天心情不好,徒弟就只能在原地野生生长,然后犯下最不该犯的错。
“把人交给我吧。”我对那个还在发抖的实习生说,“你叫什么名字?”
“……悠悠。”
“好,悠悠,”我递给她一张纸巾,“我们去喝杯水,聊聊刚才发生了什么。”
在员工休息室,我没有问她“为什么会犯错”,而是问她:“在你念出信息的前一秒,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她愣了一下,小声说:“我怕让客人等太久,后面还排着队。一着急,就……”
“怕出错,结果犯了更大的错。”我帮她总结,“因为没人给你一个‘刹车片’。”
这件事,成了我启动“导师制”的第一块推石。
我需要把带人这件事,从一种模糊的责任,变成一种有标准、有激励、有荣誉的“产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五,我在部门周会上,正式抛出了我的【领航员计划Beta版】。
“我申请一笔预算,成立酒店第一期领航员导师团。”我把计划书投上屏幕,“领航员不再是临时的师傅,而是一个经过认证、身怀带教工具包的专业角色。”
计划书的核心有三条:
1.认证上岗:所有导师必须参加为期半天的领航员认证工作坊,学习如何带教,并通过情景演练。
2.工具支持:为每位导师配备一套领航员工具卡,包括《新人第一周破冰地图》、《3F反馈法卡片》、《十分钟复盘清单》等。
3.激励挂钩:认证导师每月享受额外津贴,并佩戴专属的领航员徽章。所带新人在试用期内的表现,与导师的季度绩效挂钩。
我说完,会议室里静悄悄的。
田娜第一个皱起了眉:“我们自己都忙不过来,还要花半天去认证?再说,我带了十年的人了,还要学怎么带?”
她的问题很尖锐,也代表了大多数老员工的心声。
“田经理,您带的人,成才率肯定很高。”我继续说,“但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位田娜的经验,都能被复制。我们不是要教导师怎么做事,而是把各位导师的十年功力,提炼成能让新人更快上手的三分钟秘籍。”
阿泽举手,一脸兴奋:“这个领航员徽章,长什么样?酷不酷?”
“银色的船舵造型,”我笑,“戴上它,你就是团队的定海神针。”
这时,财务部的成本主管孟姗姗清了清嗓子。她今天列席会议,是来听各部门新项目的预算申请的。
“Grace,你的计划很有想法。”她扶了扶眼镜,语气是财务人员特有的严谨,“但是,导师津贴这笔预算,会直接增加我们的人力成本。而且,如何量化带教表现与绩效挂钩,这需要非常复杂的测算。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我原则上,不太赞成轻易增加固定支出项目。”
她把成本控制四个字咬得很重。
眼前的第一块礁石。任何变革,只要触及钱袋子,哪怕只是微调,都会引来最严格的审视。
没等我开口,任蔚蓝先说话了。
“孟姗姗的顾虑有道理。”她环视一圈,“所以Grace的方案里,用了一个词,Beta版。我们先不定薪酬,先搞认证。第一期的津贴,我来特批,从培训部门的团建费里出。我们先跑起来,用数据证明这套体系的价值。如果它真的能降低新人的犯错率、提高留存率,那节省的成本,远比这点津贴要多。”
她四两拨千斤,把一个新增成本问题,变成了一个降本增效试点。
孟姗姗没再说话,只是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
田娜的眉头也松开了一点。
“那就先试试认证。”她说,“但我话说在前面,要是认证的内容不实用,我第一个退场。”
“一言为定。”我冲她点头,“下周三,第一期领航员认证日,欢迎大家来砸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