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七夕·红线情缘(一) ...
是一个星河璀璨的七夕夜,和现在的荔湾相比,灯火更稠密,人声更鼎沸,空气里都弥漫着糖水和蒸点的甜香。
那时的“半闲居”还挂着“陈记茶楼”的金字招牌,是整条街上最热闹所在。
七夕这天,茶楼里忙得脚不沾地,却处处洋溢着喜悦。
一个雪白干净的圆孩子,穿着阿嬷新做的夏布小褂,像只欢快的小雀,在弥漫着面粉和花生油香气的后厨与厅堂间穿梭。
阿嬷和母亲、姑姐们会在露天里早早支起长案,为晚上的“拜七姐”准备各色巧物。
母亲低头飞针走线,绣出鸳鸯或莲花的帕子;姑姐们巧手翻飞,用珠片和丝线做出栩栩如生的花朵;而阿嬷,总能捏出最讨人喜欢的面塑,胖鲤鱼、小福娃,个个憨态可掬。
他凑在一旁,看得入迷。阿嬷会笑着用沾着面粉的手指,轻轻刮一下他的鼻尖:“男孩子家,在这阻手阻脚,出去玩!”语气里却全是藏不住的疼爱。
父亲呀,身姿挺拔,笑声爽朗,是茶楼里说一不二的年轻东主。到了夜晚,他提前打烊,然后一把将孩子高高举起,架在自己宽阔的肩头,带着全家融入街上摩肩接踵的人流。
他的视野一下子变得极高极远,满眼是流光溢彩的各式花灯,鼻尖嗅过的是缕缕香火气、糖画甜味和女孩子发间的茉莉花香。父亲会指着墨蓝天幕上最亮的那几颗星,用他那被好茶润泽过的醇厚嗓音,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看到没?他们每年就靠今晚这座鹊桥见一面了,”父亲的声音带着笑,混着周遭的喧嚣,稳稳地落进他耳中,“所以要珍惜眼前人,知不知道啊,傻小子?”
他似懂非懂地点头,眼睛却只顾着追逐远处舞动的龙灯和近处小摊上晶莹的糖人。
阿嬷在这时,用她苍老而温和的嗓音,低低地哼起那首古老的童谣。
调子婉转悠长,像月光下静静流淌的溪水。她一边哼,一边会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根用红绳编好的手链,中间系着一枚小小的、被摩挲得光润的平安锁,小心翼翼地系在他的腕上,嘴里念着吉祥的话:“保佑我们深仔快高长大,聪明伶俐,平安喜乐…”
那根红绳,粗糙而结实,浸透了阿嬷手心的温度、夏夜湿润的空气,还有茶楼里无处不在的、令人安心的食物香气。
声音渐渐远去了,陈屿深揉了揉额角,慢吞吞地起床了,他看向日历,快到七夕了啊。
岭南的八月,暑气未消,空气里饱含着白日阳光炙烤后残留的温热,又糅合了珠江水域升腾起的湿润水汽,黏稠地包裹着荔湾老城的每一寸肌理。
然而,今年的闷热却与往常不同,仿佛被一种无形的、甜丝丝的期待发酵着,酝酿着夜幕降临后的喧腾。
林温陶的“学徒”生涯,在一种微妙又啼笑皆非的氛围中继续着。
她谨记着赵曼伊“将错就错,近身攻心”的战略方针。
每天准时出现在“半闲居”,表面上虚心接受陈老板的“技艺指导”,内心则在进行着激烈的“啊啊啊他又靠这么近但我不能表现出来激动”的拉锯战。
陈屿深显然是个极为认真负责的“老师”。
他会耐心讲解不同茶叶的冲泡水温和时间,会拆解一个完美虾饺的十八个褶子所蕴含的力学原理,甚至真的找来一些关于广府饮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书籍给她“课外阅读”。
林温陶一边痛苦地吸收着这些她原本并不十分感兴趣的知识点(毕竟她的专业是广告策划不是点心制作),一边又沉迷于这种能名正言顺待在他身边、看他专注讲解时低垂的睫毛和好看手指的“福利”。
“林小姐,你看,这样搅动,茶汤的香气才能更好地激发出来。”陈屿深示范着冲茶的手法,水流如丝,动作优雅。
林温陶盯着他的手,心不在焉地点头:“嗯嗯,明白了,手腕要稳,力度要匀。”心里想的却是:这手不去弹钢琴或者当手模真是暴殄天物……
“还有这个马拉糕的发面,酵母的活性和温度、湿度关系很大,差一点,口感就完全不同。”他指着厨房里正在发酵的面团,眼神严肃得像在讨论一项科学实验。
林温陶努力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如此!怪不得每次吃起来感觉都那么松软!”内心OS:我只是想吃,真的不想知道它为什么这么松软啊喂!
芳姨和坚叔时常在一旁看着这“教学相长”的一幕,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
偶尔,芳姨会故意大声说:“阿深真是好耐心啊,教得咁仔细,以后肯定是个好师傅!”
陈屿深通常会微微颔首,表情是一派光风霁月的坦然,仿佛完全没听出弦外之音。
而林温陶则只能低下头,假装研究手里的茶杯,掩饰爆红的脸颊和内心的抓狂。
就在这种既甜蜜又折磨的“学习”中,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悄然而至。
午市过后,阿炳师傅开始准备一种小巧精致的油炸面点,形状各异,有花鸟鱼虫,炸得金黄酥脆,香气格外诱人。
“这是巧果,”陈屿深见林温陶好奇,便主动解释道,“七夕拜七姐用的贡品之一。”
“拜七姐?”林温陶眨眨眼,这个习俗她略有耳闻,但具体并不清楚。
“嗯,我们这边的七夕,又叫乞巧节。女孩子会向‘七姐’(织女)祈求心灵手巧,也会摆出自己做的巧物,比试手艺,祈求好姻缘。”
陈屿深的语气平常,像是在介绍一项再普通不过的风俗活动,但“好姻缘”三个字还是让林温陶的心跳漏了一拍。
她偷偷瞟了他一眼,他神色如常,正在检查一笼刚出炉的巧果火候。好像……只是纯粹的知识普及?
林温陶有一点点点点的失望。
这时,芳姨和几个老姐妹笑呵呵地来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彩线、绸缎和小珠子。
她们熟门熟路地占据了一张大桌,开始飞针走线,制作精美的“七娘盘”——用丝线绣出繁复华丽的图案,用珠片粘出栩栩如生的花卉鸟兽,放在托盘里,晚上用来祭拜和展示。
“阿陶,快来看看芳姨这只凤凰,是不是活生生会飞似的?”芳姨举起手中的作品,热情地招呼林温陶。
林温陶凑过去,真心实意地赞叹:“太厉害了!芳姨您这手艺绝了!”
“嗐,老手艺咯,现在年轻姑娘没几个愿意学喽。”芳姨笑道,眼神瞟向陈屿深,
“我们那时候,把自己最好的手艺摆在桌上,供大家看,谁家去的人多,说明这家的姑娘就越讨人喜欢。”
“不过阿陶你这么好学,说不定有兴趣呢?让阿深教你啊,他小时候看他阿嬷和妈妈做,也懂一点的!”
陈屿深闻言,抬起头,看向林温陶,眼神里居然真的带上了几分“授课”式的考量:“穿针引线也是极考验耐心和手上功夫的。林小姐若想了解,确实可以观摩一下。”
林温陶:“……”不,我不想了解这个!我只是想了解你啊!
但她只能挤出笑容:“好啊,有机会一定……学习。”她感觉“学习”这两个字都快成为她的口头禅了。
街面上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巷子里开始架设竹梯,悬挂各式各样的花灯——彩鹊、莲花、星星,虽然不及古代精美,却也别有一番热闹的市井趣味。小孩子们的嬉闹声也格外响亮,唱着听不真切的古老童谣。
林温陶的心,被这种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传说的节日氛围轻轻包裹着,生出一种陌生的期待。她对于这个侧重于女子巧艺与人间烟火的岭南七夕,充满了好奇。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绝佳的、“名正言顺”地可以和陈屿深多待一会儿的机会!
一位阿婆笑着打趣林温陶:“这可是求姻缘的好事啊,找个人一起去玩吧。”
“是啊是啊,阿陶,今晚你一定要好好看,好热闹噶!”另一位阿婆热情地邀请,“你可以拜七姐,求支好签,求七姐赐福,保佑心灵手巧,早日揾(拱)到个好郎君啊!”说完,还意有所指地瞟了一眼柜台方向。
林温陶脸颊微热,下意识地又朝柜台望去。
但是和下午一样。陈屿深还是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他还在低头拨弄着算盘核对着一天的账目,侧脸在窗外漫射进来的柔和光线下显得格外清隽。
他似乎对这边的笑闹充耳不闻,但林温陶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他唇角那一丝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上扬弧度。
他今日穿了一件质地更显轻薄的月白色短衬,整个人看起来清朗又舒爽,与这节日将至的氛围莫名契合。
下午茶市尾声,客人渐稀。陈屿深合上账本,走到窗边,看了看外面逐渐西斜的日头和愈发稠密的人流,沉吟片刻,转身朝正在帮忙归置椅子的林温陶走来。
他的脚步很轻,落在花阶砖上几乎无声,但林温陶却像是背后长了眼睛,或者说,她在他靠近前便有所察觉。
她停下动作,转过身,心里有点小期待,他会不会邀请自己一起去拜七姐呢。
“林小姐,”他开口,声音是一贯的温和,却比平日似乎多了一分不易察觉的斟酌,“今晚…巷口会好热闹,街坊都会出嚟‘摆七娘’,拜七姐。你…有咩打算?”(林小姐,今晚…巷口会很热闹,街坊都会出来‘摆七娘’,拜七姐。你…有什么打算?)
七夕这天,总会多想些什么吧,这你要是不开窍,感觉……我可能会被打吧[爆哭][爆哭][爆哭][爆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七夕·红线情缘(一)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我好像一直都喜欢情绪稳定的人呢,以前写的东西也大都是这样的。 因为想写的东西很多, 也没有太清楚的思绪,所以我的情节节奏应该都很慢,有的小宝可能还会觉得有些乱啊 嘻嘻,那我就要耍一点小赖啦 我是新手,多多包涵,多多包涵啊 这里会努力改进的 (磕头)(磕头) 【作者寄语】 希望这个故事,能像一盏温热的茶,为你拂去片刻疲惫。愿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沉淀于时光中的温和与善意。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