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巴基斯坦 白沙瓦 ...

  •   八十年代·阿富汗·白沙瓦之门
      1981年,沙特首都利雅得——苏联入侵阿富汗约一年后。
      “A lie can travel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while the truth is still putting on its shoes.”
      ——马克·吐温
      “谎言能跑遍半个世界,而真理还在穿鞋。”
      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如瘟疫般蔓延,散发着难闻的气息。
      那年冬天,利雅得街头干燥而沉默。奥萨马·本·拉登——未来策划911袭击的人——正坐在自家别墅花园的长椅上,手中握着伊本·泰米叶的著作,目光穿过书页,似乎看向远方的战场。
      此时,他的父亲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已去世16年。
      突然,他放下手中的书,弯腰捡起那份刚被愤怒扔在地上的报纸。新闻再次刺痛他的神经——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报道。看到苏军在阿富汗的暴行、对□□的清洗,以及战争的残酷,他心中积压已久的愤怒终于无法抑制。
      当时,他只有二十四岁。金发褪色,肤色比普通沙特人浅,身材修长,衣着整洁,继承了父亲的亿万家产,出入皆有司机与奔驰护航。父亲是沙特王室御用建筑大亨,为麦加扩建、王宫修缮、机场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也积累了家族第一桶金。奥萨马作为十九个儿子之一,自幼接受西式教育,同时严格研习《古兰经》,在吉达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大学主修管理与经济,辅修□□法学。
      然而,这些课本知识自苏联坦克碾入喀布尔那天起,显得微不足道。
      他日夜阅读关于阿富汗□□的新闻,耳边回响马赫迪派学者的讲道。心中那股“复兴□□世界荣光”的理想,在1981年终于成形。他悄然离开学校,拒绝王室安排的商界前途,搭乘私人包机,经阿联酋转飞巴基斯坦,抵达靠近阿富汗边境的城市——白沙瓦。
      二十多年过去,婴儿成长为青年,世界也在暗中改写。苏联铁流越境,装甲车碾碎阿富汗的沉寂。帝国的自信与恐惧一同降临在这片高原,点燃了连锁反应。这里成为“圣战”的温床,无数愤怒的青年在废墟与清真寺里找到新的信仰。奥萨马只是其中之一,但他将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从利雅得的病房到喀布尔的街头,命运似乎在暗暗编织一张网:1957,一个“名字”诞生。1979,一场“战争”点燃。
      接下来的几十年,这个名字与这场战争交织,塑造出一个全新的、以“恐惧”为烙印的世界秩序。
      八十年代的白沙瓦,是一座夹在文明与战火之间的边陲古城。看似普通,却已成圣战的集散地,各类流亡者、间谍与狂热信徒在此汇聚。CIA探员与ISI军官在暗巷交头接耳,沙特情报的资金在清真寺与军火库间流转,□□兄弟会的布道者在人群中播下火种。来自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的年轻激进分子,背负梦想与仇恨蜂拥而至。不同旗号、不同信念,在此汇聚成一股危险的暗流——每个人都在打量别人,也都在算计别人。
      在巴基斯坦神职人员阿卜杜拉·阿扎姆的引荐下,奥萨马创办了一个看似普通的难民协助站——“马卡办公室”(Maktab al-Khidamat,意为服务局)。它的表面任务是为来自中东、北非的“圣战志愿者”提供食宿、医疗、训练与交通,但背地里,它更像一间“战争旅行社”,安排年轻信徒进入阿富汗,参与他们未曾亲历的血与火。
      他亲自出资,筹建临时医院,购买武器,开设阿拉伯语讲座,把沙特资金源源注入抵抗组织。身边逐渐围绕起一批忠诚追随者,有的信仰他,有的利用他,但他始终坚信:这是神意,是复兴之战。
      他没有立即奔赴前线,而是站在后方,构建一张日后将改变世界的网络。

      八十年代·巴基斯坦白沙瓦·服务局·血脉的延续
      白沙瓦,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角,像一块磨得发亮的石子,嵌在通往阿富汗的开伯尔山口边上。从城里往西不过几十公里,就能穿过崎岖山道,抵达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是南亚与中亚的分界线,曾经是帝王征战的通道,如今则是圣战者眼中的圣地。
      1980年代末,白沙瓦笼罩着一种诡异的宁静,仿佛刚从沉睡中苏醒的孩子。各种人流在此汇聚:难民、情报员、走私者、CIA的影子、ISI的眼线、阿拉伯神学生,以及从世界各地涌来的年轻志愿者。他们像潮水般涌入这座城市,再被悄无声息地输送到阿富汗。街头混杂着方言与枪声,宗教学校林立,墙上贴着烈士遗照和招募圣战志愿者的传单。
      池水难扬三尺浪,沟壑才能聚波涛。
      而那时的本·拉登,就像悄然落地的一滴墨水,开始在这片灰黄的地图上晕开。他要在此站稳脚跟,让理想从这片土地正式启程。他的行囊中带着父亲留下的巨额财富,这与后来同样选择白沙瓦的“枭雄”截然不同——本·拉登不是愣头青圣战者,他懂得靠近战场意味着风险,但远离又失去控制。他要的,是这种“半明半暗”的位置:既能靠近前线,又能避开苏联战机轰炸;既能接触圣战者的大潮,又能隐身于巴基斯坦的混乱之中;既是富有的资助者,又慢慢成为组织者。
      资本向来是成事的基石,在白沙瓦更是如此。
      这片土地恰好满足了他的所有需求——地理便利、人口混杂、天然掩护、无解混乱,甚至带着一层若隐若现的神秘感。他动用父亲遗产,兴建医院、搭建训练营、筹办清真寺,为“烈士家属援助机构”注入资金。他追求的,不是一场孤立战事,而是在这片混沌土壤中亲手播下一个极端帝国的种子。
      与此同时,另一位终将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枭雄”——扎卡维——尚是无人知晓的存在。彼时,他仍叫艾哈迈德·法迪勒·纳齐尔·哈勒亚拉赫·阿兹·扎尔卡维,更多人称他“哈莱依拉”,只是约旦街头一个混迹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的无名混混。但在中亚这片土地上,他与本·拉登擦肩而过。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崎岖的兴都库什山脉切断了苏军补给线,严寒与伏击让苏军伤亡剧增。当地抵抗组织虽怀揣保家卫国的决心,却受困于物资短缺、派系分散的困境。此时,负责后勤支援的本·拉登,不仅为抵抗者源源输送武器、药品与粮食,还以共同信仰为纽带,几年间逐渐聚拢大批志同道合者。他的势力从最初的后勤网络,慢慢发展为串联各派系的核心力量。
      1987年,贾吉村战斗爆发。被困的抵抗同胞在苏军炮火下濒临覆灭。本·拉登不再满足于幕后的物资统筹,他亲自率队穿越苏军封锁线,挺进贾吉村战场。在硝烟与炮火中,他完成了从“后勤支柱”到“一线战斗领导者”的关键转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