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第三章
然然。
这两个字,像把生锈的钥匙,猛地捅开了记忆深处尘封的锁。
他握着手机的手指骤然收紧,指节泛白,整个人僵在椅子上,动弹不得。
世界只剩下听筒里那声呼唤带来的巨大耳鸣。
是他。顾砚。
那个他刻意遗忘在旧时光里的人,分手时他也没有给对方一个像样的解释,他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有交集。
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动,鼓噪得几乎要炸开。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震惊和莫名的慌乱直冲头顶,让他眼前微微发黑。
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扼住。
电话那头似乎也感受到了他剧烈的情绪波动,再次陷入沉默,只有略显沉重的呼吸声证明着连接的存在。
时间在凝滞的空气中缓慢流淌。萧然用了极大的意志力,才勉强压下喉咙口的翻涌,找回一点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他死死咬住下唇内侧,直到尝到一丝血腥味,才迫使自己混乱的心跳稍稍平复一丝。
终于,听筒里再次传来顾砚的声音,比刚才清晰了许多,也平稳了许多,仿佛刚才那声“然然”只是幻觉:“是我,顾砚。”他顿了顿,才又继续组织语言,“……我现在回农大任教了,做博士论文时我就在西北,毕业之后……又在那边继续做了两年试验项目。现在项目彻底结束了,有一些技术成果需要落地转化,申报专利保护。”
顾砚的语速不快,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条理感,像是在做项目汇报:“我们在西北筛选了不少特色菌株,主要针对盐碱地和干旱环境,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研发的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效果很显著,田间数据支撑很充分。另外,针对当地农户的需求,也改进了一些农用机械的结构,主要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操作强度。现在项目结题,这些成果都需要系统的专利布局。”
他的声音沉稳、专业,清晰地传递着项目信息和申报需求。
然而,这平静无波的叙述,落在萧然耳中,却字字如锤,敲打着他刚刚筑起的脆弱堤坝。
几句话,勾勒出顾砚这六年的轨迹,一条与他萧然的人生截然不同、高远而坚实的轨迹。这轨迹无声地提醒着他,他们之间有一道鸿沟。
萧然听着,喉咙里堵得厉害,半晌,才艰难地挤出一个音节,试图维持最后一点职业的表象:“……嗯。”
电话那头的叙述终于停了下来。短暂的沉默里,只有两人隔着电话、隔着六年时光的呼吸声隐约可闻。
顾砚那句“然然”带来的冲击波暂时被这专业的信息压制了下去。
萧然混乱的大脑像被强行拉闸重启,专利代理人的职业本能迅速接管了失控的情绪。他深吸一口气,声音重新找回了平稳节奏,尽管带着一丝紧绷:“顾……顾老师,”他刻意加重了那个疏离的称谓,“您说的技术方向我大致了解了。要启动专利申请,首先需要您这边把技术方案整理成详细的技术交底书。内容越具体越好,包括现有技术的不足、您的创新点、具体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数据。拿菌株的案件来说,菌株筛选过程、功能验证是比较重要的。农药、肥料的案件,具体配比和效果数据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农用机械的案件,稍后请机械领域的代理人和您沟通。”
他的语速流畅起来,仿佛在处理任何一个普通客户的咨询:“交底书准备好后,我们代理人这边会进行专利检索,评估新颖性和创造性。当然,您作为发明人,对相关领域的技术现状比较熟悉,也可以提前把您了解到的、与您方案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资料提供给我们,这对我们判断新创性和撰写权利要求会很有帮助。”
听筒里传来顾砚一声极轻的吸气声,那句刻意加重的“顾老师”和公事公办的语气,像一根细小的针,扎了他一下。
他沉默了两秒,再开口时,声音似乎比刚才低沉了一点:“好,我明白。交底书……我会尽快整理。”他似乎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说了出来,带着试探,“我理解流程。只是……这些技术内容确实比较庞杂,电话里三言两语,恐怕很难说清楚每个技术点的核心细节。”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上一点恰到好处的“新手”茫然:“而且,我是第一次申报专利,对每个案件具体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写到什么程度,实在没什么概念。比如,菌株的筛选过程要详细到什么程度?效果数据是提供原始记录还是整理成图表?这些细节上的把握,我担心自己整理的方向不对,反而浪费大家时间。”
紧接着,顾砚抛出了真正的试探:“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能不能找个时间当面沟通一下?你现场指导我一下,我一边整理材料,你一边告诉我哪些是关键点需要重点写,哪些数据必须补充完整,这样效率可能更高,也避免我提交的交底书质量不高,反复修改,耽误整个项目的进度。毕竟……十来个专利呢,开头弄好了,后面也能顺畅些。”
他把“效率”和“十来个专利”咬得清晰,是给萧然听的,更是给可能存在的萧然拒绝自己的“理由”听的。
萧然的心猛地揪紧,指尖冰凉。
见面?在经历了刚才那声猝不及防的“然然”之后?他几乎能想象到面对面时,顾砚那双深邃的眼睛会如何穿透他勉力维持的职业伪装。
“顾老师,”萧然立刻开口,语速比平时快了几分,“您的心情我理解。初次申报确实会有不清楚的地方。不过,您先不必顾虑太多,按您目前的理解,试着把每个技术方案的核心内容、实验过程和数据,能整理多少就先整理多少,形成初步的电子文档发给我就行。”
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专业:“收到您的材料后,我会第一时间进行初步审阅和必要的专利检索。然后直接在文档里做详细批注,哪里需要补充数据,哪里需要更清晰的描述,哪里存在可能的专利性问题,都会标注清楚,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您再根据我的批注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步骤清晰,效率也高,而且所有沟通都有文字记录,方便追溯,比当面口述更不容易遗漏信息。”
他几乎是不带喘气地说完这一长串理由,每一个字都在砌墙,把“不见面”包装成最优解决方案:“这样操作对您来说也更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您看呢?”
最后一句反问,带着职业化的温和,却是不容商榷的拒绝。
电话那头陷入了更长的沉默,那沉默带着无形的压力,让萧然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对方可能的坚持或……放弃。
几秒钟后,顾砚的声音再次响起,已经听不出任何波澜:“明白了。你说得对,电子流程有记录,也更清晰。那我先按你的建议,试着整理第一部分的材料,电子版弄好后发给沈经理。麻烦你了,萧老师。”
“应该的,这是我分内工作……”萧然几乎是抢着回答,生怕对方反悔。
话没说完,听筒里便传来了“滴”一声轻响——干净利落,顾砚挂断了电话。
萧然缓缓放下手机,手心一片冰凉黏腻。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像是刚刚从一场精神角力中险胜,全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心脏还在胸腔里不规律地跳动着。
结束了。
他用专业和效率,成功地把那个危险的人挡在了安全距离之外。
电子文档,冰冷的屏幕,安全的壁垒。
顾砚会放弃吗?
不会。
几乎就在萧然手机屏幕暗下去的同时,沈锐桌上的手机就迫不及待地亮了起来,来电显示正是那个让他血压升高的“顾老师”。
沈锐秒接,声音热情得能融化冰川:“喂?顾老师!您好您好!跟我们萧老师沟通得怎么样?是不是特别专业特别靠谱?”他脑子里已经开始计算十个案子的提成能给老婆买件什么样的首饰了。
“沈经理,你好。”顾砚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依旧是那副沉稳的学者腔调,但这次似乎多了一丝恰到好处的“困扰”和“虚心求教”,“和萧老师沟通了,技术方向他大概了解了,也给了我一些整理材料的建议,很专业。”
沈锐刚想咧嘴笑,顾砚话锋一转:“不过……沈经理,有个情况我还是想跟你再沟通一下,可能需要你帮忙协调。”
“您说!您尽管说!千万别客气!”沈锐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这金主飞了。
“是这样的,”顾砚的语气带着一种学术人士特有的、对行政流程的“不谙世事”和对效率的追求,“萧老师建议我先整理电子版发过去,他批注。这个流程本身没问题。但我刚才仔细想了想我手头的材料,非常原始和散乱,很多是实验记录本上的手写数据和田间照片,还有一些机械的初步草图,都还没形成系统文档。我是第一次做这个,真有点无从下手,怕整理得不对路,反而浪费萧老师时间,让他反复批注,也耽误咱们整体进度。”
他顿了顿,抛出了真正的目的:“你看这样行不行?我这边正好明天开始集中整理第一个技术方案的材料,一个新菌株的用途。如果方便的话,能不能请萧老师抽空过来一趟?就在我学校的办公室。我们当面沟通,我一边整理原始材料,他一边现场指导我哪些是关键点需要重点写进交底书,哪些数据必须补充完整,甚至哪些技术点可以挖掘出多个专利。这样效率肯定更高,我学得也快,保证后续其他方案的交底书质量会好很多。毕竟……十个专利呢,开头基础打扎实了,后面大家都省心,你说对吧?”
十个专利、效率更高、省心、保证后续质量……这些词像一颗颗糖衣炮弹,精准地击中了沈锐作为业务经理的死穴!
客户主动要求面谈指导!是为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不给代理所添麻烦!这简直是天使客户啊!
他立刻脑补出萧然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征服客户,客户感动之下当场签下大单的美好画面。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顾老师您考虑得太周到了!太专业了!”沈锐的声音激动得发颤,“当面沟通指导,这效果肯定杠杠的!您放心,萧老师这边我来安排!包在我身上!您是在农业大学任教对吧?不远不远!您看明天方便还是后天?我这就去协调!”
“明天吧,我全天都在办公室。”
“好嘞!那就明天下午!我保证让萧老师准时到您那儿报到!”沈锐拍着胸脯,恨不得现在就把萧然拐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