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二十章 ...

  •   九月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吹得校园银杏林的叶子泛起浅黄。

      枕秋背着浅棕色布袋子走在去研究生报到的路上,袋子里装着外婆的旧端砚、洮河砚,还有砚云舟寄来的那半块碎砚片。

      三者用棉线轻轻系在一起,走起来发出“嗒嗒”的轻响,像在哼着一段未完的调子。

      报到点的人很多,李老师看到她时,笑着招手:“枕秋,快来!你的课题成果我帮你整理好了,还加了‘社区文化空间’的案例,评审老师说很有现实意义。”她指着桌上的文件夹,“里面还放了云舟给你寄的北欧项目资料,他上周发我邮箱的,说让你参考参考,看看能不能补充到课题后续研究里。”

      枕秋接过文件夹,指尖碰到里面硬硬的东西。

      是一张北欧雪景照片,背面用浅赭墨写着:“这边的雪开始积了,比想象中厚,碎砚片放在窗边,像能映出你的样子。研究生开学快乐,等我冬天回去,带你去看文化空间的冬景。”

      她把照片夹进课题手册的扉页,旁边是去年秋天在老街区拍的桂花乌龙,一雪一花,一冷一暖,像她和砚云舟此刻的距离。

      “李老师,他……他说冬天真的能回来吗?”枕秋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点不确定——上次砚云舟视频时,只说“项目进展顺利,冬天应该能抽身”,却没提具体日期,也没再提“七年计划”里的细节。

      李老师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放心吧,他跟我保证过,说再忙也要回来陪你过第一个研究生冬天。你看他给你寄的资料,里面还夹着银杏叶标本——是他春天在那边找的,说要跟你学校的银杏叶凑一对。”

      枕秋翻开资料册,果然在最后一页找到一片干银杏叶,边缘用透明胶小心固定着,叶片上还贴着一张小纸条:“这边的银杏叶比国内小,却更黄,等我回来,我们一起捡最大的叶子做书签。”

      她握着叶子,指尖传来纸张的脆感,像握着一份快要到手的期待。

      报到结束后,枕秋去了社区文化空间。“交流角”比夏天更热闹了,老人在写手账,小孩围着砚形摆件打转,暖光小灯换成了带银杏叶灯罩的款式,是砚云舟远程让管理员换的。

      她走到手账前,翻开最新的几页,有老人写“今天收到孙子寄的围巾,像当年老伴织的那样暖”,有学生写“考研上岸了,要像枕秋姐姐一样,把喜欢的事坚持下去”。

      最末一页,是管理员阿姨写的:“云舟设计师昨天发消息,说冬天回来要带北欧的雪片,夹在手账里做纪念。枕秋啊,你要好好等,这么好的人,值得你等。”

      枕秋拿起笔,在旁边补了一行:“等他回来,我们一起磨墨,用外婆的旧砚台,写‘研究生的第一个冬天,有雪,有砚,有他’。”

      写完后,她把李老师给的银杏叶标本夹进去,和之前的玉兰花瓣、干银杏叶放在一起,像攒着一段跨越四季的时光。

      回到宿舍,枕秋给砚云舟发了段视频,拍了宿舍窗外的银杏林,拍了课题手册里的照片和叶子,最后对着镜头笑:“研究生宿舍能看到银杏林,等叶子黄了,我每天捡一片给你寄过去。你冬天回来,我们可以在这片林子里散步,像去年老街区那样。”

      视频发出去后,砚云舟过了很久才回复,没有视频,只有一段语音,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宿舍环境很好,银杏林也好看,等叶子黄了,我一定回去。最近项目有点忙,要赶在冬天前把方案定下来,可能没办法经常跟你视频,你别担心。”

      枕秋握着手机,反复听着语音,总觉得他的声音里藏着什么,却又说不上来。

      她想起上次视频时,他眼底的青黑比之前更重,说“项目到了关键期”,却没说具体在忙什么;想起他寄来的资料册里,有几页标着“待修改”,却没写修改方向——这些细节像细小的尘埃,落在她心里,慢慢积成一点隐忧。

      十月中旬,银杏叶开始大面积变黄。枕秋每天捡一片最完整的叶子,用信封装好,写上“给砚云舟的第X片银杏”,却一直没寄出去。砚云舟说“等我回来自己拿,这样能早点见到你。”

      她把信封都放在浅棕色布袋子里,和砚台们放在一起,袋子越来越鼓,像装着一整个秋天的期待。

      一天晚上,枕秋接到砚云舟的视频电话,他那边是深夜,背景里能看到工作室的灯还亮着,碎砚片墙在镜头里一闪而过,墙上的银杏叶布包好像歪了,却没人扶正。

      “枕秋,有件事……我要跟你说。”砚云舟的声音很轻,避开她的目光,“北欧这边的项目,甲方突然要求增加‘生态博物馆’的设计,要我负责,可能……冬天回不去了。”

      枕秋手里的银杏叶“啪”地掉在桌上,叶片上的纹路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却像突然断了的线。

      “回不来了?”她的声音发颤,“你之前跟我说……跟李老师说,冬天会回来的,你还说要陪我看银杏林……”

      “我知道,我对不起你。”砚云舟的眼眶泛红,声音带着哽咽,“可甲方的要求不能拒绝,这个博物馆对我很重要,对我的设计事业……”

      “比我还重要吗?”枕秋打断他,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比我们的约定还重要吗?你说的七年计划,说的每年回来一次,说的冬天陪我看雪……这些都是骗我的吗?”

      “不是!我没有骗你!”砚云舟的声音拔高,又很快放低,“我只是……只是没想到项目会突然加内容。我跟事务所谈过,他们说博物馆设计要两年,等做完这个,我一定回去,再也不离开了,好不好?”

      “两年?”枕秋重复着这两个字,心里像被砚台砸了一下,沉得发疼,“加上之前的七年,现在要九年了?砚云舟,你知道九年意味着什么吗?等你回来,我三十岁了!”

      “我知道!我都知道!”砚云舟的声音里满是愧疚,“可我真的没办法,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我不想放弃,也不想放弃你……枕秋,再等我两年,就两年,我一定回来,我们一起做‘秋砚’,一起写手账,一起过每一个秋天,好不好?”

      枕秋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镜头里的他,他眼底的疲惫和愧疚不是假的,可那些未兑现的约定也不是假的。

      她想起父亲说的“时间里的变化”,想起李老师说的“他值得你等”,心里像被分成了两半,一半是不舍,一半是疲惫。

      “我累了,砚云舟。”她擦掉眼泪,声音平静得像结了霜,“我不想再等了,也不想再听你说‘下次’‘以后’了。九年太长,我怕我等不起,也怕等来了,我们都不是现在的样子了。”

      “枕秋,别这样……”砚云舟的声音带着哀求,“再给我一次机会,就一次,我一定……”

      “挂了吧。”枕秋打断他,手指悬在挂断键上,“你好好做你的项目,我好好读我的研究生,我们……各自安好。”

      挂断视频的瞬间,枕秋趴在桌上哭了,眼泪砸在银杏叶上,晕开一点小小的湿痕。

      布袋子里的砚台们轻轻碰撞,发出“嗒嗒”的响,像在安慰她,又像在为这段未完成的故事叹息。

      第二天早上,枕秋把那些装着银杏叶的信封,还有砚云舟寄来的碎砚片、银杏叶标本,都放进了浅棕色布袋子里,然后抱着袋子去了父亲家。

      父亲看到她红肿的眼睛,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没有多问,只是把她拉进怀里,像小时候她受委屈时那样。

      “爸,我不想等了。”枕秋的声音哽咽着,“九年太长了,我怕我等不到他回来,也怕等回来了,我们已经不一样了。”

      父亲拍着她的背,声音很轻:“爸支持你,不管你做什么决定,爸都支持你。等不是唯一的路,好好读你的研究生,好好做你的课题,以后会遇到更好的人,更好的事。”

      他从抽屉里拿出那方洮河砚,砚池里的蜡补得很平整,边缘被打磨得光滑:“这个砚台,你留着,不是为了他,是为了你自己。你喜欢磨墨,喜欢写课题,这些都不是为了他,是为了你自己的热爱。

      以后想磨墨了,就用它,像你说的,把自己活成能发光的‘秋日’。”

      枕秋接过砚台,掌心传来砚石的细腻触感,银杏叶的雕刻硌着指尖,像把一份沉甸甸的清醒握在了手里。

      她点点头,把砚台放进布袋子里,和旧端砚、碎砚片放在一起——这一次,不是为了等待,是为了纪念,纪念那段有砚、有秋、有他的时光。

      晚上,枕秋给砚云舟发了最后一条消息:“碎砚片我会好好收着,课题手册里的照片和叶子也会留着,不是为了等你,是为了记住那段认真喜欢过的日子。

      你好好做你的博物馆,我好好读我的研究生,我们都要在各自的路上,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发送成功后,她把砚云舟的备注改成了“砚云舟”,删掉了所有的聊天记录,却没舍得删掉那张北欧雪景照片——照片里的砚台吊坠系着她织的小围巾,旁边的银杏叶泛着浅黄,像把一段温暖的回忆,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有雪的清晨。

      而此刻的砚云舟,正坐在北欧的工作室里,看着枕秋发来的消息,手里握着那枚砚台吊坠,围巾已经有些磨损,却依旧系得很紧。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落在窗台上,像一封没拆的信,写着未完的歉意,和无法挽回的遗憾。

      他想回复,想解释,想让她再说一次“我等你”,却发现指尖已经没有力气按下发送键。

      他知道,是他的犹豫和现实的无奈,弄丢了那个愿意等他的“秋日”,弄丢了那段能把墨磨浓的时光。

      工作室的碎砚片墙上,银杏叶布包还挂在那里,却再也不会有人为它扶正;“交流角”的手账还摊在桌上,却再也不会有“一起磨墨”的约定。

      那些藏在砚台里的心意,那些写在计划里的未来,终究像秋天的银杏叶,再黄,也终会落;像砚台里的墨,再浓,也终会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