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新的挑战 ...

  •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李哲的办公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正仔细审阅一份刚送来的急件——《关于全面推进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任务,区域振兴处被指定为牵头单位。
      “这个任务可不轻松。”杨处长神色凝重地走进来,“数字乡村建设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且各地基础差异显著。”
      李哲专注地阅读文件,眉头逐渐紧锁。文件要求两年内实现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全覆盖,涵盖农村新基建、智慧农业、数字治理等多个领域。这意味着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农村千百年来传统的面貌。
      第一次协调会就让李哲感受到任务的艰巨。十几个部门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各执己见:
      农业农村厅强调智慧农业优先:“应重点建设农业物联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信管理局主张基建先行:“没有5G网络和千兆光宽,一切都是空谈。”民政厅关注数字治理:“要先建好村级综合服务平台。”而财政厅的同志则提醒:“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会议持续了三小时,却难以达成共识。李哲意识到,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
      当晚,他拨通了清河村新任书记的电话。听到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对方直言不讳:“李处,不是我们不积极,实在是困难重重。村里老人多,智能设备不会用;维护人才短缺,设备坏了没人修;更别提持续投入的资金问题了……”
      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给李哲泼了一盆冷水。他决定再次深入基层,寻找破题之策。
      第一站选择了一个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这里的村庄都安装了智能设备,但李哲发现很多设备成了摆设:智能灌溉系统被弃用,村民仍按老经验浇水;村级政务终端积满灰尘,干部还是习惯用纸笔记录。
      “设备是好,但太复杂了。”一位老村支书坦言,“我们这些老家伙学不会,年轻人又都外出打工。”
      第二站是个山区县。这里信号覆盖不足,数字建设更是举步维艰。“不是我们不想搞,是基础条件不允许。”县长无奈地说,“山高路远,光缆铺设成本是平原地区的五倍!”
      调研回来,李哲的心情沉重。他连夜撰写调研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三重三轻”问题: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运营、重技术轻人文。
      报告引起震动。有领导认为他“泼冷水”,但更多领导表示认可。“李哲同志反映的是真实问题。”分管副省长在批示中写道,“数字乡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基于调研发现,李哲团队重新制定了实施方案,突出“三个优先”:优先解决信号覆盖问题,优先开展数字技能培训,优先选择群众急需的应用场景。
      他还创新提出“数字乡贤”计划,招募返乡青年和大学生担任数字技术推广员。“既要修路,也要教人开车。”他在论证会上形象地比喻。
      最大的突破是在融资模式上。李哲借鉴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政府建基础,企业做运营,农户享服务”的新模式,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项目实施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最大的争议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农村不是法外之地。”李哲坚持要求所有项目必须通过网络安全审查,“不能为了便利牺牲安全。”
      经过半年努力,首批试点县取得初步成效。最让李哲欣慰的是,清河村成为数字化应用的标杆。王寡妇学会了直播卖货,赵老四用上了智能养殖系统,小娟的民宿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但李哲清楚,这仅仅是开始。数字乡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投入和长期坚持。
      深夜,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城市的璀璨灯火。手机里传来林薇的消息:“还在加班?给你熬了粥,回来记得喝。”
      回复完消息,李哲在工作笔记上写下:“数字乡村建设不是技术竞赛,而是深刻的乡村变革。其核心不是设备的智能化,而是人的现代化。这条路很长,但必须走下去。”
      他知道,明天的挑战还会更多,但他已经准备好迎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