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获得百姓称赞,仁心堂小有名气 ...
-
义诊后的第二天清晨,仁心堂的大门刚刚推开,便见庭院里已站着几位熟悉的身影——李家坳的李老汉在儿子的搀扶下,手里提着一篮新鲜的鸡蛋;王家村的小胖母亲怀里抱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缝制好的粗布坐垫;赵家村的老奶奶则背着半袋晒干的草药,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苏大夫,林姑娘,我们是专程来道谢的!”李老汉声音洪亮,精神状态比义诊时明显好转,他拍了拍自己的腿,“自从按照你们指导的方法热敷、服药,我这腿疼减轻了许多,昨天甚至能自己拄着拐杖走几步了!这些鸡蛋是家里鸡下的,你们千万别嫌弃。”
林薇连忙上前接过鸡蛋,又细心地扶着李老汉在石凳上坐下:“大爷,您真是太客气了,您身体的好转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感谢。快坐下休息会儿,我这就给您倒碗热水。”
小胖的母亲将布包递给春桃:“这是我专门为医馆缝制的坐垫,你们平时坐诊、抓药,长时间坐着难免会累,垫上这个会舒服些。小胖的咳嗽也明显好转了,昨晚几乎没怎么咳,睡得特别香。”
春桃接过坐垫,轻轻抚摸布料,感觉厚实又柔软,上面还绣有简单的草药图案:“谢谢大婶!这坐垫真漂亮,以后我们坐诊再也不怕硌得慌了。”
赵家村的老奶奶拉着张婶的手,递过草药:“这是我在山里采的金银花和蒲公英,晒干后留给你们,冬天感冒的人多,这些草药能派上用场。你们免费为我们看病、送药,我们也没什么好东西回报,只能采些草药表达心意。”
张婶感动地接过草药:“大娘您真是太有心了,这些草药都是宝贝,谢谢您!以后您要是身体不适,随时来医馆,我们一定免费为您诊治。”
苏景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洋溢着温暖:“乡亲们,你们的心意我们都铭记在心。咱们仁心堂行医,旨在为大家解除病痛,你们的认可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以后若遇困难,或身体不适,随时欢迎来医馆找我们。”
乡亲们在医馆又逗留了片刻,相互交流了各自的身体状况,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目送他们的背影,春桃激动地说:“师父,林薇姐,你们看!咱们的义诊没有白费,乡亲们都记得咱们的好呢!”
林薇微笑着点头:“是啊,以前咱们的病患多是附近村民,如今连李家坳、王家村那些偏远地方的百姓也知晓了仁心堂。今后我们要继续尽心治病,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果然,自那天起,仁心堂的客流显著增加。每天清晨,医馆门口便排起长龙,既有来复诊的老病患,也有慕名而来的新病患。他们中有怀抱婴儿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身着短褐的农夫、挑着担子的商贩,甚至有从长安城中心专程赶来的百姓。
一日上午,一位身着绸缎的中年男子走进医馆,身后跟着两名仆人。他环视一圈后,开口问道:“请问哪位是苏景大夫?我从长安城来,听闻仁心堂医术精湛、心地善良,特来请苏大夫为我母亲诊治。”
苏景急忙上前,说道:“我就是苏景。不知令堂患了什么病?”
男子叹了口气,回答道:“我母亲患了风湿,每到冬天就疼得无法下床。长安城的几家大医馆都看过了,但没什么效果。听朋友说您擅长治疗风湿,还精通针灸,所以想请您去家里为我母亲诊治。诊金方面您放心,绝不会亏待您。”
苏景思索片刻,说道:“诊金不是问题,只是医馆最近病人较多,我实在走不开。不如您把令堂接到医馆来,我们医馆有闲置的厢房,环境安静,方便诊治和照料。”
男子闻言大喜:“太好了!我这就回去接母亲过来,麻烦苏大夫了!”
下午,男子便将母亲接到了医馆。苏景为老妇人诊脉后,开了一副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药方,并使用针灸缓解疼痛。林薇则指导老妇人的仆人如何进行热敷和按摩,还特意为老妇人准备了滋补的小米红枣粥。
老妇人在医馆住了半个月,在苏景和林薇的精心照料下,风湿症状显著好转,不仅能自行下床走路,还能在庭院里散步。离开医馆时,男子拿出一锭银子递给苏景,感激地说道:“苏大夫,林姑娘,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这是诊金和住宿费,你们一定要收下。如果没有你们,我母亲的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苏景婉言谢绝道:“诊金我们收下,但住宿费就免了。我们仁心堂本就是为百姓服务的,能让令堂康复,我们已深感欣慰。以后若有什么不适,随时来医馆找我们。”
男子见苏景坚持,只得收回银子,随后从仆人手中接过一个精致的木盒,递给林薇:“林姑娘,这是我从西域带回的香料,听说你们制作肥皂需要香料,或许这能派上用场。区区心意,还请笑纳。”
林薇打开木盒,只见里面装着几块色泽各异、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香料,欣喜道:“多谢您!这香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以后制作肥皂时加入这些香料,定会使肥皂更加优质。”
随着仁心堂声誉日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知晓了这家“医术高明、价格公道、医者仁心”的医馆。有的百姓为表感激,特意送来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有商贩途经医馆,会慷慨赠送布料、针线;更有工匠主动前来修缮医馆的门窗、桌椅,分文不取。
一天傍晚,林薇正专心整理医案,忽然听到医馆门口传来一阵热闹的喧嚣声。她步出查看,只见一群百姓高举着写有“仁心仁术”“百姓救星”的木牌,手中提着灯笼,正从远处缓缓走来。队伍前列是李老汉、小胖的母亲和赵家村的老奶奶,他们身后紧跟着几十位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苏大夫,林姑娘,我们是专程来给仁心堂送牌匾的!”李老汉朗声说道。几个年轻村民小心翼翼地抬着一块红底金字的牌匾,上面镌刻着“仁心济世”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显然出自名家之手。
苏景和林薇急忙迎上前去,感动得一时语塞。李老汉接着说:“咱们百姓都铭记仁心堂的恩情,是你们免费为我们诊治、送药,传授预防疾病的知识,让我们免受了诸多病痛之苦。这牌匾是大家集资制作的,希望仁心堂能长久开办,惠及更多百姓!”
村民们纷纷点头附和:“没错!仁心堂就是我们百姓的医馆!”“苏大夫、林姑娘,你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活菩萨!”
苏景凝视着眼前的牌匾,环顾周围的百姓,眼中洋溢着欣慰之情:“乡亲们,谢谢你们!这牌匾不仅是对我们的认可,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一定会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将仁心堂办好,帮助更多的百姓,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村民们围在医馆门口热闹了一阵,才渐渐散去。林薇与苏景、春桃、张婶一同将牌匾挂上医馆的正门,红色的牌匾在灯笼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太好了!咱们仁心堂终于有牌匾了!”春桃激动地说,“以后大家一看到这牌匾,就知道咱们仁心堂是为百姓服务的医馆。”
张婶也笑着附和道:“这都是咱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最初的艰难维持,到如今的小有名气,咱们仁心堂终于熬出头了。”
林薇望着牌匾上的“仁心济世”四个字,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她回想起自己刚穿越到盛唐时的迷茫与无助,以及在仁心堂经历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辨识草药的艰难、第一次用消毒法治疗外伤的紧张、第一次制作急救包的兴奋、第一次参与义诊的感动……这些经历,让她从一个现代的医学学徒,成长为一名能为百姓解除痛苦的医者,也让她在这个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师父,春桃,张婶,谢谢你们。”林薇轻声说道,“若非你们的鼎力相助与坚定支持,我断难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仁心堂也绝不可能有今日的辉煌。今后,我们还需携手并进,将仁心堂经营得更加出色,让‘仁心济世’的宗旨遍及长安城,乃至更广阔的天地。”
苏景轻轻拍了拍林薇的肩膀,微笑着说道:“傻孩子,我们本就是一家人,互帮互助是理所当然的。前方的路途尚远,我们还将共同面对更多挑战,一同造福更多百姓。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仁心堂定会蒸蒸日上。”
夜幕低垂,仁心堂的灯火依旧明亮。林薇静坐于庭院的石凳上,凝视着手中的青铜簪子,心中充盈着希望。她深知,未来的道路难免会遇到种种艰难险阻,诸如药材匮乏、同行竞争、突发疾病等,但只要身边有苏景、春桃、张婶这样的挚友相伴,有百姓的信赖与支持,有“仁心济世”的牌匾指引,她便满怀信心,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让仁心堂在盛唐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仁心堂的生意愈发兴隆,但苏景与林薇始终不忘初心。他们依然坚持为贫困百姓免费诊疗、赠药,定期在城郊开展义诊,传授百姓预防疾病的知识。春桃也愈发能干,不仅能够独立为病患抓药、煎药,还能细致讲解健康知识与食疗方法。张婶则将医馆打理得井然有序,每日为病患准备热气腾腾的饭菜和暖心的姜枣茶,使病患在医馆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
一天下午,林薇正在为一位孩童诊病,突然听到医馆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她抬头一看,只见之前被她救过的陈默提着一个布包,笑容满面地走进来:“林姑娘,苏大夫,我来看你们了!我现在在长安城的一家酒楼当了掌柜,日子越过越好了,特意来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
林薇笑着回应道:“陈大哥,恭喜你!你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
陈默从布包里拿出一件崭新的棉衫,递给林薇:“林姑娘,这是我给你买的棉衫,冬天快到了,你穿着暖和。虽然不值什么钱,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林薇接过棉衫,心中满是温暖:“谢谢你,陈大哥!这棉衫我很喜欢。”
陈默又聊了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看着陈默的背影,林薇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艰难求生,到如今的小有名气,仁心堂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信任。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夜深了,林薇躺在床上,思绪飘向仁心堂的未来。她深知,仁心堂的声誉将会日益隆盛,造福更多的百姓。而她,也将继续秉持“医者仁心”的信念,融汇现代医学知识与古代医术,不断提升自身医术水平,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她期望,仁心堂的“仁心”能传遍大唐的每个角落,成为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