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长安碎春
      马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颠簸,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咯吱”的呻吟,像极了柳惜春悬在嗓子眼的心。
      车厢里,张婆婆将小孙孙小石头紧紧搂在怀里,孩子发着高烧,小脸烧得通红,呼吸急促得像被捏住脖子的小猫,偶尔哼唧两声,声音细弱得能被风刮走。
      柳惜春坐在车辕边,每隔片刻就回头掀开车帘,把自己仅剩的半块水囊递进去,指尖还下意识摩挲着竹篮里的绣帕——
      帕上的牡丹沾了尘土,却是她熬夜绣给弟弟的,如今只能借着这点暖意,给身边苦命人递些慰藉。
      “张婆婆,给小石头喂点水吧,润润嗓子能好受些。”
      她说话时,目光落在孩子干裂的嘴唇上,想起弟弟生病时自己也是这样慌慌地递水,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
      张婆婆颤巍巍接过水囊,先用袖口擦了擦小石头的嘴角,才小心翼翼地喂他喝。
      水刚沾到孩子舌尖,小石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身子蜷缩成一团,小手死死抓着张婆婆的衣襟,眼里满是难受的水汽。
      张婆婆慌得眼泪“啪嗒”掉在孩子脸上,声音发颤:
      “我的乖孙,撑住啊,到了襄阳就有大夫了,奶奶给你买糖糕,就像在长安时那样……”
      苏清弦坐在车厢角落,听得心头发紧,悄悄从怀里摸出个小巧的瓷瓶——那是父亲留下的安神药,她一直舍不得用。
      她把瓷瓶塞到张婆婆手里,声音轻柔却坚定:“婆婆,这药能缓解些不适,给孩子喂一点,或许能好些。”
      说话时,她的目光落在小石头烧得发红的小手上,想起父亲在世时,总说“孩子的手最金贵,得好好护着”,鼻头一酸,别过了脸。
      张婆婆接过瓷瓶,对着苏清弦连连作揖,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感激:
      “多谢姑娘,多谢姑娘……你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她倒出一点药粉,混着温水喂给小石头,
      过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孩子的咳嗽渐渐轻了,呼吸也平稳些,只是依旧昏昏沉沉睡着,小眉头还皱着,像在做什么不好的梦。
      陈守业赶着车,眉头始终拧成疙瘩。
      他时不时勒住缰绳侧耳倾听,这几日逃难的人越来越多,路上随处可见被丢弃的衣物、粮食,甚至还有染血的兵器,显然乱兵离得越来越近了。
      他握紧腰间的佩刀,甲胄上的虎头纹沾了泥,却依旧透着股凛然正气:
      “大家都警醒些,前面快到岔路口了,听说常有散兵劫掠,咱们得绕着林子走。”
      话音刚落,远处突然传来杂乱的马蹄声,还夹杂着士兵的呵斥和百姓的哭喊。
      陈守业脸色一变,猛地勒住缰绳,马车“吱呀”一声停在路边。
      他掀开车帘,沉声道:“快,都下车躲进旁边的树林,别出声!”
      几人慌忙下车,柳惜春扶着张婆婆,苏清弦抱着琵琶,李龟年拄着根捡来的树枝,跟着陈守业往树林深处钻。
      刚藏好身子,就见一队乱兵骑着马呼啸而过,
      他们手里挥着刀,腰间挂着抢来的包裹,嘴里骂骂咧咧,路过马车时还狠狠踹了一脚,车轮“哐当”一声歪在路边,像是被打断了腿。
      张婆婆紧紧捂着小石头的嘴,生怕他发出一点声音,身子却控制不住地发抖——
      她想起在长安时,小石头每次受了惊吓,都会往她怀里钻,喊着“奶奶护着”,可现在,她连让孩子安稳睡一觉都做不到。
      直到乱兵的身影消失在路的尽头,她才松开手,长长舒了口气。
      可刚放下心,怀里的小石头突然抽搐了一下,眼睛翻白,嘴里吐出白沫。
      “我的乖孙!小石头!”
      张婆婆吓得魂都飞了,抱着孩子拼命摇晃,声音凄厉得像被扯破的布,
      “你醒醒!看看奶奶啊!你不是说要吃襄阳的糖糕吗?奶奶给你买,买最大的!”
      她想站起来去找大夫,却因为慌乱和悲伤,一跤摔在地上,膝盖磕出了血,渗到泥土里,可她顾不上疼,只是把孩子紧紧贴在胸口,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柳惜春连忙上前扶起她,眼泪也跟着掉下来:
      “婆婆,你别慌,孩子会好的,我们再想想办法……”
      话没说完,她就见小石头的小手缓缓垂了下来,再也没了动静,小小的身子渐渐变冷,像一块失去温度的小石头。
      张婆婆呆呆地看着怀里的孙儿,哭声突然停了,眼神空洞得像口枯井,过了好一会儿,才喃喃道:
      “没了……我的乖孙没了……在长安时,他还说要给奶奶绣个牡丹帕子,说比柳姑娘绣的还好看……”
      苏清弦别过脸,不忍再看,指尖紧紧攥着琵琶的琴身,螺钿“清弦”二字硌得手心生疼。
      李龟年叹了口气,摇了摇头,眼里满是悲凉——这乱世,连孩子的一句“给奶奶绣帕子”,都成了再也实现不了的念想。
      陈守业皱着眉,上前想安慰张婆婆,却见她突然站起来,眼神变得通红,像一头失去幼崽的母兽。
      她踉跄着朝着乱兵消失的方向走,嘴里反复念叨:
      “我的孙儿没了,我活着还有啥意思……他们杀了我的孙儿,我要去找他们算账!我要为小石头报仇!”
      “婆婆,你别去!”
      柳惜春连忙拉住她,“那些乱兵有刀,你去了会出事的!”
      她用力拽着张婆婆的胳膊,却被张婆婆狠狠甩开。
      张婆婆的头发散乱着,脸上满是泪水和泥土,眼神里满是绝望和疯狂:
      “出事又怎样?我的小石头都没了,我活着还有啥劲!他才六岁,还没吃过襄阳的糖糕,还没给我绣好帕子啊!”
      她说着,捡起地上一块尖锐的石头,朝着路的方向冲了过去。
      陈守业脸色一变,连忙追上去:“婆婆,你冷静点!我们可以想别的办法!”
      可刚跑两步,就见不远处又有一队乱兵折了回来——
      他们发现了路边的马车,正骂骂咧咧地往树林这边走,手里的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张婆婆看到乱兵,眼睛一下子亮了,举起石头就冲了上去:
      “你们这些杀千刀的!是你们吓着我的孙儿,是你们害死了他!我跟你们拼了!”
      她像疯了一样扑向最前面的士兵,用石头狠狠砸在他的腿上。
      士兵吃痛,怒喝一声:
      “老东西,找死!”
      他举起刀,就朝着张婆婆砍了过去。陈守业眼疾手快,猛地冲上前,一把将张婆婆推开,同时拔出佩刀挡住士兵的刀。
      “当”的一声脆响,火花四溅,陈守业的手臂震得发麻,却依旧死死握着刀,沉声道:
      “你们是哪路兵马?竟敢劫掠逃难百姓!”
      那队乱兵约莫七八个人,见陈守业穿着禁军甲胄,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禁军又怎样?如今长安都快破了,还敢管老子的事!”
      为首的士兵挥了挥手,“给我上!把他们都杀了,抢了那个女的手里的琵琶,看着倒像是个值钱的玩意儿!”
      乱兵一拥而上,陈守业虽武艺高强,却架不住对方人多。他一边挥刀抵挡,一边对着树林里喊:
      “李先生,苏姑娘,你们快带着柳姑娘走!往南边跑,别回头!”
      李龟年扶着苏清弦,柳惜春跟在后面,看着陈守业被乱兵包围,心里急得像火烧。
      苏清弦紧紧抱着琵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知道自己帮不上忙,只能听陈守业的话,跟着李龟年往树林深处跑。
      柳惜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只见张婆婆从地上爬起来,捡起一把乱兵掉落的短剑,朝着一个士兵的后背刺了过去。
      士兵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可张婆婆也被旁边的士兵一刀砍中肩膀,鲜血瞬间染红了她的粗布衣裳。
      她踉跄了一下,却依旧不肯倒下,嘴里还在喊着:“小石头,奶奶给你报仇了……奶奶这就来陪你……”
      最终,张婆婆还是倒在了乱兵的刀下。她倒下时,身子朝着长安的方向,怀里还紧紧攥着一小块碎布——
      那是小石头衣服上的料子,上面绣着半朵没完成的小牡丹,是她教孙儿绣的第一个图案。
      陈守业看到这一幕,眼睛都红了,他怒吼一声,拼尽全力砍倒身边两个士兵,却也被人从背后砍中胳膊,鲜血顺着甲胄往下流,染红了地上的野草。
      “快走!”陈守业忍着疼,朝着苏清弦几人的方向喊,“别回头!”
      苏清弦咬着唇,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她想起岐王府的牡丹,想起父亲留下的琵琶,想起张婆婆给小石头喂药时温柔的模样,想起孩子手里那半朵没绣完的牡丹。
      这乱世,碾碎了多少祖孙间的念想,又带走了多少平凡的温暖。
      柳惜春攥紧手里的香囊,那是弟弟唯一的遗物,她突然停下脚步,对着张婆婆倒下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为那个想给奶奶绣帕子的孩子,为那个拼了命也要给孙儿报仇的奶奶,也为还在与乱兵缠斗的陈守业。
      然后,她擦干眼泪,抬起头,眼神里多了一丝从未有过的坚定:
      “我们走吧,往南边去,活着,才能等弟弟回来,才能让小石头和奶奶的念想,有个地方安放。”
      三人继续往南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地上像破碎的金子。
      身后的树林渐渐安静了,不知道陈守业是否能平安脱身,也不知道前路还有多少艰险。
      但他们知道,只要还活着,就不能停下脚步——
      为了那些逝去的祖孙,为了自己心里未灭的牵挂,他们得朝着有希望的地方,一直走下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