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春分·归真 ...

  •   惊蛰节气,春雷始鸣。

      一声闷雷滚过天际,仿佛沉重的鼓槌敲击在云层之上,惊醒了蛰伏一冬的万物。雨水变得急促起来,不再是春雨的柔绵,而是带着几分初夏的力道,哗啦啦地冲刷着世间尘埃。

      “停云斋”内,沈云噷刚结束与一位年轻修复师的视频连线指导。这位修复师在西北某偏远地区的文保所工作,条件艰苦,资源匮乏,遇到一册亟待修复的少数民族文献,束手无策,辗转通过线上课程找到了沈云噷。沈云噷耐心解答了他的疑问,并答应寄送一些当地难以寻到的特制修复材料过去。

      挂了视频,窗外正响起那声惊雷。沈云噷走到窗边,看着被雨幕模糊的园区景色,心中并无波澜,反而有种奇异的安定。他的世界,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阔,也更加坚实。

      陆景行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眉宇间带着一丝罕见的、混合着凝重与决断的神色。

      “云噷,你看看这个。”他将文件递给沈云噷,语气平稳,但沈云噷能听出那平静下的暗涌。

      文件来自“焕古资本”总部。并非之前的人事刁难或流程质疑,而是一份正式的合作邀约——希望以资本入股的方式,深度绑定“停云斋”,将其纳入集团旗下高端文化品牌矩阵,进行规模化复制和全球化运营。附件里是初步的估值报告和一份堪称优厚的条款清单。

      这意味着,只要他们点头,“停云斋”将立刻获得前所未有的资金和资源,以几何级数扩张,或许真能如陆景行最初设想的那样,迅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品牌。

      但同时,也意味着“停云斋”将彻底失去独立性。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技艺,那些需要静心体会的细节,那些沈云噷视若生命的修复伦理,都将在资本的洪流和KPI的考核下面临巨大的、不可控的挑战。

      这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施压或试探,而是一个赤裸裸的、摆在面前的抉择。是拥抱无限风光却也危机四伏的险峰,还是守护脚下这片亲手开垦、日渐丰饶的田园?

      沈云噷一页页翻看着文件,速度很慢。他没有立刻发表意见,只是指尖在那些惊人的数字和宏大的蓝图上一一划过,最终停留在“规模化复制”那几个刺眼的字上。

      他抬起头,看向陆景行。陆景行也正看着他,目光深邃,没有催促,没有引导,只是在等待。

      “你怎么想?”沈云噷问,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有些轻。

      陆景行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望向窗外迷蒙的雨景。“还记得我最初来找你时说的话吗?”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我说,市场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坚守而改变规则。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

      沈云噷点了点头。那时的话,言犹在耳。

      “但现在,”陆景行转过头,目光沉静地落在沈云噷脸上,“我们证明了,有些坚守,本身就能开创规则,就能赢得生存,甚至尊重。”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停云斋’不需要被任何人‘复制’。它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在于它无法被量化的‘灵魂’。这份邀约,是肯定,也是陷阱。”

      他的态度,清晰无比。

      沈云噷心中那最后一丝因巨大诱惑而产生的细微动摇,瞬间消散。他低下头,看着手中那份沉重的文件,忽然觉得它轻飘飘的,毫无分量。

      “那就回绝吧。”沈云噷将文件合上,放回陆景行手中,动作干脆利落,“用你擅长的方式。”

      他的信任,如此坦然,如此完整。

      陆景行接过文件,指尖感受到纸张的冰凉,心中却一片滚烫。他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将主动放弃一条看似通往成功的捷径,选择一条更慢、更考验耐心和定力的路。但他更知道,身边这个人,值得他放弃所有浮华的捷径,去守护那份最本真的光芒。

      “好。”陆景行应道,没有任何犹豫。他拿出手机,直接拨通了总部最高决策者的电话,没有寒暄,开门见山:

      “王总,关于‘停云斋’的入股邀约,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予接受。”

      “原因很简单,‘停云斋’的核心价值无法通过资本复制来实现。我们更倾向于保持独立运营,以更适合自身节奏的方式发展。”

      “是的,我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我坚持这个决定。”

      “……感谢理解。后续关于其他层面的合作,我们可以再探讨。”

      通话结束得干脆利落。陆景行收起手机,看向沈云噷,仿佛只是处理了一件寻常公务。

      窗外,雷声已歇,雨势渐小,只剩下淅淅沥沥的余音。

      而室内,一场可能颠覆未来的风暴,已消弭于无形。

      沈云噷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那枚“停云共守”的印章,在指尖轻轻摩挲着温润的石料。

      “其实,”他忽然轻声开口,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陆景行听,“就算你选了另一边,我大概也不会怪你。”

      那是多么巨大的诱惑,他并非不懂。

      陆景行走到他身后,伸出手,从后面轻轻环住他,下巴抵在他的发顶,声音低沉而坚定:“我知道。但我不会选。”

      惊蛰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生物,也涤荡了人心的迷雾。

      他们共同抵御了一场来自繁华世界的、最甜蜜也最危险的诱惑,守护住了内心最珍视的版图。

      前路或许依旧平凡,但这份于惊雷中做出的、回归本心的选择,已让他们的同行之路,拥有了无可撼动的基石。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值春分,昼夜等长,阴阳相半。冬日残余的凛冽彻底消融在暖煦的东风里,园区的草木争先恐后地抽出鲜嫩的新芽,一片鹅黄浅绿,生机盎然。

      “停云斋”院角那棵移栽过来的罗汉松,也稳稳地扎下了根,针叶苍翠,静默地见证着此间的晨昏。

      惊蛰那日的抉择,如同一声春雷,涤荡过后,留下的是更加澄澈明净的天空。回绝总部入股的消息,并未在业内掀起太大波澜,反而为“停云斋”赢得了一种低调而坚实的声誉——那是一种对自身价值极度自信、且不为浮利所动的定力。

      生活与工作,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姿态,徐徐展开。

      沈云噷接下了博物苑一项为期两年的古籍保护研究合作项目,不必坐班,只需定期前往指导、鉴定,并负责几件核心珍本的修复。这让他有更充裕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从容地进行高难度修复,或是系统地整理前辈留下的浩瀚札记。

      陆景行则稳步推进着《楮墨心传》电子刊物的定期发布,与几家理念相合的博物馆、基金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他不再需要像最初那样四处奔波、竭力证明什么,“停云斋”本身的存在与品质,已成为最好的名片。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优化内部流程、提升学员体验,以及学习如何更好地辨认那些在他看来依旧有些相似的纸张和墨色。

      春分这日午后,阳光明媚,暖风拂面。沈云噷在修复室里,进行那部几经波折的《山家清供》最后一道工序——装上他亲手设计、打磨的楠木书函。动作轻柔,眼神专注,如同为一位历经磨难的老友,披上最后一件得体衣衫。

      陆景行处理完手头的工作,下楼来到修复室。他没有进去,依旧习惯性地靠在观察玻璃外,静静地看着。

      他看到沈云噷如何用特制的软布,最后一次拂过书函表面,检查每一个榫卯接口;看到他如何将修复完成的《山家清供》轻轻放入函中,尺寸严丝合缝;看到他最后盖上函盖,指尖在刻有“山家清供”四字的匾额上,停留了许久。

      那是一种告慰,也是一种交付。

      陆景行的目光,从沈云噷沉静的侧脸,移到他手下那部重获新生的古籍,再移到窗外那棵生机勃勃的罗汉松上。心中一片宁和圆满。

      他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踏入那个摇摇欲坠的老宅“停云斋”时,看到的也是沈云噷这样一个专注的背影。只是那时,那背影孤单而紧绷,承载着过于沉重的压力。而今,这背影依旧清瘦,却舒展从容,因为他知道,身后有人同行。

      沈云噷完成所有步骤,直起身,长长地、舒缓地吁出一口气。一转头,便对上了玻璃外陆景行温柔含笑的眼眸。

      他微微一笑,推开修复室的门。

      “完成了?”陆景行走近,目光落在那个古朴雅致的书函上。

      “嗯。”沈云噷点头,语气带着完成重大使命后的轻松与满足,“总算可以对得起它了。”

      陆景行伸出手,不是去碰书,而是轻轻握住了沈云噷的手。指尖因长时间细致工作而微凉,却稳定有力。

      “是你赋予了它新的生命。”陆景行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那部静置于书函中的《山家清供》上,仿佛为这跨越时空的守护与新生,加冕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窗外,微风拂过树梢,新叶沙沙作响,混着远处隐约的市声,如同尘世安稳的背景音。

      两人携手走出修复室,来到庭院中。春分午后的阳光,不燥不烈,温暖宜人。他们并肩站在那棵罗汉松下,看着园区里来来往往的人,看着更远处城市模糊的天际线。

      没有波澜壮阔的展望,没有激动人心的誓言。

      只是这样静静地站着,感受着阳光的温度,微风的轻抚,以及彼此手心传来的、恒定而真实的暖意。

      历经寒冬,方知暖春可贵。

      走过歧路,才懂归真之悦。

      他们曾是两个世界的异类,在命运的铜海之中,一度是即将沉没的鳞甲。因一场看似不可能的相遇,碰撞、摩擦、理解、融合,最终携手,不仅稳住了自身,更将这叶扁舟,打造成了一艘能够抵御风浪、驶向更广阔天地的航船。

      舟楫共济,风雨同担。

      而今,风平浪静,春和景明。

      前路或许还有未知的波澜,但他们已知晓,只要同心同舟,便无所畏惧。

      “晚上想吃什么?”陆景行偏过头,问了一句最寻常不过的话。

      沈云噷想了想,答道:“清淡些就好。有点想吃菜粥。”

      “好。”陆景行应着,握紧了他的手,“回家做。”

      春分日,昼夜均,寒暑平。

      而他们的故事,在这平衡与宁静之中,书写下了一个温暖的逗点——未完,待续于每一个与彼此同行的明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