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第三章
      一个月后的一天深夜,林深在床上辗转反侧,他脑海中不断播放着今天发生的事情。
      苏珊所在的华人留学生社团举办了一场中秋晚会,林深也受邀参加。会场热闹非凡,熟悉的乡音、美味的家乡菜、欢快的游戏环节,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林深也笑着,闹着,但某种抽离感始终伴随着他。
      晚会进行到“家乡话朗诵诗歌”环节时,这种感受达到了顶点。一位来自东北的同学用高亢诙谐的方言念诗,引得全场爆笑。一位上海女孩用吴侬软语读徐志摩,婉转动人。轮到林深时,大家起哄让他也来一段。
      林深站起来,却突然卡壳了。他的父母来自中国南方一个小城,他童年时也常说方言,但多年海外生活,那门方言在他口中已经变得生疏、别扭。他试图说几句,却发音不准,带着奇怪的口音,引来善意的哄笑,他自己也尴尬地笑了。
      但就在那一刻,一种尖锐的孤独感击中了他。他意识到,在这个本该是“回家”的聚会上,他说的方言不再纯正;而在美国的生活中,他的肤色和生活习惯也带着无法抹去的“外来者”印记。他仿佛站在一个狭窄的走廊上,两边都有热闹的房间,他却无法完全融入任何一方。
      晚会结束后,那种无处着落的感觉依然萦绕不去。他没有跟苏珊多说什么,一个人开车在洛杉矶夜晚空旷的公路上漫无目的地行驶。车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却与自己隔着一层玻璃。
      回到家,已是凌晨。他毫无睡意,那种想要表达的冲动前所未有的强烈。他打开了很久没开启的编曲软件开始创作。不是他之前模仿的任何一种流行风格,而是一种带着些许悬疑和空旷感的音阶组合,像是在描绘一种不确定的、漂浮的状态。
      一夜无眠,他兴奋得沉浸在创作中,不知疲倦。等他一曲写完,天光已是大亮。他又尝试着随着乐曲哼唱,没有具体的歌词,只是用一些无意义的音节跟着旋律走。哼出来的调子带着一种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迷茫和疏离。他想起江淮说过“要找到匹配你真实感受的声音”。他停下来,重新读了一遍备忘录里的文字。然后,他做了一件之前从未做过的事——他直接把那段文字,连同他连夜写下的乐曲,一起发给了江淮。
      他知道江淮很忙,本不期待马上收到江淮的回复。
      但江淮几分钟后就打来了电话。电话接通,江淮那边背景音很安静,隐约有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喂,林深?我收到你发来的文件了,正在听。” 江淮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比文字更显温和。
      “江老师,你觉得怎么样?”林深有些急切,又有些不安。
      “别急,让我先把整首听完……嗯,这个前奏的吉他泛音用得很好,有空间感,像晨雾。” 江淮那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仔细聆听,“好,现在进人声了……‘站在交界处,左右都是模糊的路’……这句的旋律走向,你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略带迟疑的下行音阶?”
      林深愣了一下,他完全是凭感觉写的:“我……没想太多,就是觉得那样唱出来,比较符合‘模糊’和‘不确定’的心情。”
      “感觉是对的。” 江淮肯定道,“但这种‘不确定’需要更有层次。你在第二段主歌,‘母语生锈,乡音渐疏’这里,旋律是不是可以再压抑一点?不要立刻上扬,让那种‘疏离感’再持续一小节,就像憋着一口气,等到副歌前再猛地释放出来。”
      江淮一边说,一边轻轻哼唱起来,他将林深原句的尾音稍微压低、拖长,那种滞涩和挣扎感立刻凸显出来。林深在电话这头屏住呼吸,仿佛能看见江淮微蹙着眉,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节拍的样子。
      “你哼的……感觉对了!”林深兴奋起来,“就是这样!比我原来的有味道!”
      “这只是我的感觉,最终还是要你自己把握。” 江淮轻笑,“副歌部分,‘我是地图上迁徙的注脚’这句,歌词的力量很足,但你的编曲现在只有一把木吉他,有点单薄了。有没有想过,在这里加入一点点很轻的、类似心跳声的低频鼓点?不需要抢戏,只是作为一种节奏的支撑和情绪的铺垫,象征那种在异乡孤独却依然有力的脉搏。”
      林深立刻拿起旁边的吉他,即兴弹奏了一下,加入想象中低沉的鼓点。“对!这样层次就丰富了!江老师,你太厉害了,你能看到声音的形状!”
      “不是我厉害,是你的作品本身就有这些可能性。我只是帮你把它们点出来。” 江淮的语气始终是引导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我们再听听桥接部分……”
      那通电话打了将近两个小时。他们反复讨论一句歌词的轻重音、一个和弦的色彩、一段间奏的长短。林深第一次体验到,原来创作可以如此精细地打磨,像雕刻一件玉器,每一次敲击和打磨都有其用意。挂断电话后,他耳朵发烫,内心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和清晰方向。
      那次电话之后,林深把整首曲子做了更完善的编曲,他甚至大胆地在第二段主歌后,加入了一小段用他那已不纯熟的方言念白的部分,内容就是中秋晚会时他用不纯正的乡音念的那首诗。这段念白与前后英文歌词形成奇特的呼应,强化了那种文化交错间的撕裂感。
      当他把完成的《迁徙》小样发给唱片公司时,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和紧张。这不再是他模仿任何人的作品,这是从他血脉和经历中生长出来的、带着他独特“体温”的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