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长安东市羊骨汤?医者魂 ...

  •   一、东市冬暖,汤藏药香
      盛唐长安的冬夜,总比白日多了几分凛冽。寒风卷着雪花,在街巷里穿梭,把行人的脸冻得通红,连平日里热闹的西市,此刻也少了几分喧嚣。可东市的角落里,却有一处地方始终暖着 —— 张记羊骨汤铺。
      汤铺的门脸不大,挂着一块褪色的蓝布幌子,上面用墨笔写着 “张记羊骨汤” 五个字,被寒风冻得微微发颤。铺子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黑铁锅,锅里的羊骨汤咕嘟咕嘟冒着泡,白色的热气裹着浓郁的肉香与淡淡的药香,从锅盖的缝隙里钻出来,飘出半条街,引得路过的行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搓着冻红的手,想进去暖和暖和。
      铺子里,一盏油灯挂在房梁上,昏黄的光线下,几张木桌旁坐满了食客。有穿着粗布短衫的脚夫,捧着粗瓷碗大口喝汤,汤汁顺着嘴角往下滴也不在意;有背着书箱的书生,小口慢品,时不时呵着气暖手;还有带着孩子的妇人,把炖得软烂的羊骨挑出来,细心地剔去骨头,喂给孩子吃。掌柜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叫李石,穿着一件厚实的棉袄,正忙着给客人添汤,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时不时还会对冻得发抖的乞丐说:“快进来,喝碗热汤暖暖身子,不要钱。”
      陈墨背着装有《味魂录》的包袱,裹紧了身上的棉衣,在寒风中慢慢行走。自离开洛阳后,他便一路西行,再次回到长安。冬日的长安,比春日多了几分肃穆,却也多了几分人间的暖意 —— 比如这街角的羊骨汤铺,就像冬夜里的一盏灯,温暖着往来的路人。他怀里的银汤勺,自记录下洛水鱼骨酥的食谱后,便又恢复了沉静,却在靠近张记羊骨汤铺时,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泛出一层淡淡的暖黄色光晕,像极了油灯的光,与之前遇到的蓝光、红光都截然不同。
      “掌柜的,来一碗羊骨汤。” 陈墨走进铺子,搓了搓冻得发麻的手,找了个靠炉边的位置坐下。
      李石抬头看见他,笑着应道:“客官稍等,马上就来!咱们这羊骨汤,炖了整整一夜,加了些草药,暖身又治病,冬天喝最是合适。”
      没一会儿,李石端着一碗羊骨汤走了过来。粗瓷碗里,乳白色的汤面上飘着几片翠绿的葱花,几块炖得软烂的羊骨沉在碗底,药香与肉香完美融合,闻着就让人心里发暖。陈墨拿起勺子,舀了一勺汤送进嘴里 —— 汤汁醇厚,带着羊骨特有的鲜美,还有一丝淡淡的药香,不苦不涩,反而让汤的味道更显温润,顺着喉咙滑下去,瞬间暖遍全身,连冻僵的手脚都慢慢有了知觉。
      可就在这时,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更亮的暖黄色光晕,陈墨下意识摸出汤勺,勺身映出的画面让他愣住了:那是个穿着素色医袍的老者,头发花白,面容清瘦,却眼神明亮,正坐在药炉旁,手里拿着一本医书,仔细地翻看着。老者的身边放着一个药筐,里面装着当归、生姜、甘草等草药,旁边的铁锅里,羊骨汤正冒着热气。老者时不时会舀一勺汤,放在嘴边尝一尝,然后根据味道增减草药,动作熟练而专注。
      “这……” 陈墨刚想细品画面,银汤勺的光芒突然暗了下去,映出的老者身影也消失了,只留下勺身的缠枝莲纹,泛着淡淡的暖黄色余韵。
      李石正好给邻桌的客人添完汤,看见陈墨手里的银汤勺,眼神突然变了,声音带着几分试探:“客官这勺子…… 是不是能看见些特别的东西?”
      “掌柜何以见得?” 陈墨问道。
      李石叹了口气,在陈墨对面坐下,给自己倒了杯热水:“不瞒客官说,这羊骨汤的方子,是我师父传下来的。我师父叫张景,生前是皇宫里的御医,医术高明得很。” 李石的声音带着几分崇敬,“十年前,宫里有位权贵想让师父开一副有害的补方,说是能让人‘精神倍增’,实则伤身体。师父不愿违背医德,拒绝了权贵,结果被罢了官,赶出了皇宫。”
      陈墨心里一沉,握着银汤勺的手紧了紧:“张御医后来就开了这家汤铺?”
      “是啊。” 李石点了点头,眼神望向窗外的雪花,“师父被罢官后,就来东市开了这家羊骨汤铺。他说,宫里的权贵不稀罕他的医术,他就给穷苦百姓治病。他用羊骨搭配草药熬汤,既能暖身,又能治病,穷苦百姓喝不起药,来喝碗汤就能缓解病痛,而且分文不取。那几年冬天,来铺子喝汤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叫师父‘活菩萨’。”
      “那后来……” 陈墨犹豫着开口,心里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李石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几分哽咽:“五年前的冬天,东市一带爆发了瘟疫,很多孩子都染了病,高烧不退,哭着喊着要喝水。师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羊骨汤里加些清热解毒的草药,能缓解瘟疫的症状。于是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熬汤,熬好后就分给染病的孩子喝,自己却顾不上吃饭睡觉。就这样熬了三天三夜,瘟疫终于得到了控制,可师父却因为劳累过度,倒在了汤锅旁,再也没醒过来。”
      陈墨低头看着碗里的羊骨汤,那股淡淡的药香里,似乎多了一丝未竟的牵挂,像张景对百姓的惦念,又像他对医术的执着。他想起银汤勺里张景专注熬汤的身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揪了一下,又暖又酸:“张御医生前,有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李石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账本,翻开其中一页:“师父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他的‘羊骨药膳方’传下去,让更多人能用这方子治病救人。他说,这方子不仅能暖身,还能治风寒、咳嗽等小毛病,要是落在可靠的人手里,能造福很多百姓。可我资质愚钝,只学会了熬汤,却没完全掌握药膳方的精髓,师父走后,我总怕把这方子给糟蹋了。”
      “张御医有没有留下什么医书或者药方?” 陈墨问道。
      李石摇了摇头:“师父走后,我找遍了铺子的每个角落,都没找到医书和药方。我问过师父的家人,他们也说没见过,我猜,师父可能把医书藏在什么地方了,只是我没找到。”
      “我或许能帮你找到。” 陈墨的眼神很坚定,“我这把银汤勺,能映出藏在食物里的魂灵,或许,它能帮我们找到张御医留下的医书和药方。”
      李石愣了愣,随即眼里燃起一丝希望:“真…… 真的吗?你真的能找到师父的医书?”
      “我试试。” 陈墨说着,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羊骨汤,靠近银汤勺,勺身再次泛起暖黄色光晕,这次映出的画面更清晰了 —— 张景坐在铺子后院的地窖里,手里拿着一支毛笔,在医书上细细写着什么,医书旁边还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 “羊骨药膳方” 几个大字。地窖的角落里,有一个木盒,张景把医书和药方放进木盒里,然后把木盒藏在了地窖的横梁上。
      陈墨赶紧把银汤勺里的画面告诉李石,李石激动得站了起来:“地窖!师父以前总去后院的地窖里存放草药,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们现在就去地窖找!”
      二、地窖寻方,魂释牵挂
      当天晚上,雪下得更大了,寒风卷着雪花,把铺子的门吹得 “吱呀” 作响。李石拿着一盏油灯,带着陈墨来到铺子后院的地窖门口。地窖的门是木质的,上面落满了灰尘,显然已经很久没人打开过了。
      李石推开地窖门,一股淡淡的草药味扑面而来。地窖不大,里面堆满了装草药的麻袋,角落里还放着几个陶罐,里面装着熬汤用的调料。李石举起油灯,照亮地窖的横梁:“师父说的木盒,会不会就在那上面?”
      陈墨抬头望去,地窖的横梁很高,上面落满了灰尘,隐约能看见一个小小的木盒。李石搬来一张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去,把木盒取了下来。木盒是梨花木做的,表面刻着简单的花纹,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完好。
      李石打开木盒,里面铺着一层蓝色的锦缎,放着一本泛黄的医书和一张写满字的纸。医书的封面上写着 “张景医案” 四个大字,里面记录着张景多年的行医经验和各种药方;那张纸上,正是 “羊骨药膳方”,上面详细写着不同病症对应的草药搭配和熬制方法,字迹工整,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李石激动得眼泪掉了下来,他捧着医书和药方,手都在发抖,“师父,您的心愿终于要实现了!”
      陈墨看着李石激动的样子,心里也满是欣慰。他拿起那张 “羊骨药膳方”,仔细读了起来:“风寒感冒方:羊骨一斤,当归五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熬汤两时辰,趁热饮用;咳嗽方:羊骨一斤,川贝三钱,百合五钱,冰糖三钱,熬汤三时辰,温饮……” 每一个方子都详细具体,既考虑了药效,又兼顾了口感,可见张景的用心。
      “李掌柜,你打算怎么处理这医书和药方?” 陈墨问道。
      李石擦了擦眼泪,眼神坚定地说:“师父的心愿是让这方子造福百姓,我想找一个可靠的人,把方子传给他,让他继续开汤铺,免费给穷苦百姓施汤治病。我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是我的师弟,他为人正直,医术也不错,一直在乡下给百姓看病,要是把方子传给她,她一定能好好利用。”
      “那我们现在就去找你师弟吧。” 陈墨笑着说,“张御医还在等着呢。”
      李石点了点头,收起医书和药方,带着陈墨冒着风雪,朝着乡下的方向走去。雪夜的路很滑,他们走了整整一个时辰,才终于来到李石师弟的家。李石的师弟叫林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穿着素色的布裙,正在灯下给病人写信。
      “师姐,这么晚了,你怎么来了?” 林月看见李石,惊讶地问道。
      李石把医书和药方递给林月,把张景的故事和心愿告诉了她。林月听后,眼眶红了,她捧着医书和药方,郑重地说:“师姐放心,我一定会好好传承师父的方子,开一家汤铺,免费给穷苦百姓施汤治病,不辜负师父的心血。”
      当天夜里,李石和林月回到张记羊骨汤铺,在汤锅旁摆上了医书和药方,还盛了一碗刚熬好的羊骨汤,放在桌前。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暖黄色光晕,张景的身影渐渐出现在汤锅旁。他穿着素色医袍,手里拿着那本 “张景医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好,好啊!” 张景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温暖的力量,“我的方子终于有人传承了,百姓们再也不用怕冬天的风寒了。”
      李石和林月对着张景的身影深深鞠了一躬:“师父,我们一定会好好传承您的方子,造福百姓。”
      张景笑着点了点头,拿起桌上的羊骨汤,喝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还是这个味道,暖身又暖心。我走了,以后,就靠你们了。” 说完,他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雪花一样,慢慢消散在灯光下。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汤锅里的羊骨汤,药香变得更加温润,不再有之前的牵挂,只剩下满满的暖意。
      三、记录食谱,传承仁心
      第二天清晨,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汤铺,把铺子照得暖洋洋的。林月已经开始熬制羊骨汤,她按照 “羊骨药膳方” 上的方法,加入适量的草药,仔细地控制着火候,汤锅里的香气比往日更浓郁,更温润。
      陈墨坐在铺子里,看着林月专注熬汤的身影,还有食客们喝着汤露出的满足笑容,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张景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这碗羊骨汤,不仅能暖身,更能暖心,会成为东市冬夜最温暖的慰藉。
      当天晚上,陈墨住在汤铺附近的一家客栈里。他借着油灯的微光,拿出《味魂录》,开始记录张记羊骨汤的食谱。布帛上已经写满了之前的食谱,从洛阳的洛水鱼骨酥,到长安的腊汁肉夹馍、樱桃毕罗,每一道菜都藏着一个故事,而今天,他要为这碗羊骨汤,写下属于它的篇章。
      他先在布帛上写下 “长安张记羊骨汤” 七个字,字迹工整而认真。然后,他根据 “羊骨药膳方” 和林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观察,细细写下食材与步骤.
      写完步骤和延伸方,陈墨放下炭笔,指尖轻轻拂过布帛上的字迹,脑海中浮现出张景在汤锅旁专注熬汤的身影,还有李石、林月传承方子的坚定模样。他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 “此羊骨汤初藏御医牵挂,药香中含济世心,食之若沐冬阳;今释仁心于药膳方传,汤暖更暖心,似春风拂身。张景以医德拒权贵,以汤羹济百姓,将一生仁心,都融于这羊骨与草药之中。今记此谱,不仅为传熬汤之法,更为传一份医者仁心:世间美食,可暖身,可治病,可让平凡汤羹,成济世之舟。愿尝此汤者,皆能忆起:长安东市曾有御医,以汤为药,以心为灯,照亮冬夜;亦愿此后做汤者,皆能在汤中藏入悲悯,让每一碗热汤,都成为寒冬里的慰藉,让张景先生的仁心,永远流传在长安的烟火里。”
      落款处,陈墨郑重写下 “盛唐长安东市冬夜,陈墨记于张记羊骨汤铺”,而后又想起张景医案里记载的 “冬夜施汤需注意保暖,若遇孤老孩童,可多赠一碗”,便又在注解末尾添了一行小字:“张景先生遗训:施汤之时,莫忘问寒问暖,一碗汤,暖的是身,更是心。”
      写完,陈墨轻轻合上《味魂录》,指尖摩挲着布帛上微微凸起的字迹,仿佛能触到张景熬汤时的温度,触到李石、林月传承方子时的坚定。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一碗刚盛出的羊骨汤,暖得人心头发软。
      次日清晨,陈墨带着写好的食谱,再次来到张记羊骨汤铺。刚到巷口,就听见铺子里传来热闹的笑声 —— 林月正忙着给一群孩童盛汤,每个孩子手里都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羊骨汤,喝得小脸通红;李石则在一旁给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添汤,还轻声叮嘱:“老人家,慢点喝,汤烫,喝完了我再给您盛一碗。”
      “陈公子,你来得正好!” 林月看见陈墨,笑着迎了上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刚烤好的葱花饼,“刚出炉的葱花饼,配羊骨汤最是好吃,你快尝尝。”
      陈墨接过葱花饼,咬了一口,外酥里软,带着淡淡的葱香。他拿出《味魂录》,翻开关于羊骨汤的那一页,递给林月:“这是我记录的羊骨汤食谱,还有张景先生的遗训,你们看看,要是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咱们再改。”
      林月和李石凑在一起,细细读着食谱上的文字,眼眶渐渐红了。“这不仅是食谱,更是师父的心意啊。” 林月轻声说,“以后我们每天施汤,都会把师父的遗训记在心里,让每一个来喝汤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李石也点了点头,从铺子里拿出一个木盒,把《味魂录》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我们把这食谱好好收着,以后传给徒弟,再传给徒弟的徒弟,让师父的仁心,永远传下去。”
      陈墨看着他们郑重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他走到汤锅旁,看着乳白色的羊骨汤在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药香与肉香弥漫在空气中,温暖而治愈。他舀起一勺汤,放在嘴边尝了尝 —— 还是之前的味道,却又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温润,那是传承的味道,是仁心的味道。
      “我要继续赶路了。” 陈墨放下勺子,对林月和李石说,“以后若是有机会,我还会来长安,来喝你们熬的羊骨汤。”
      林月和李石赶紧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熬好的羊骨汤和几个葱花饼:“路上带着吃,冷了就热一热。陈公子,谢谢你帮我们找到师父的药方,还帮我们记录食谱,这份情,我们记一辈子。”
      陈墨接过布包,里面的汤还带着温度,暖得他手心发烫。他谢过林月和李石,转身朝着巷口走去。走了几步,他回头望去,张记羊骨汤铺的蓝布幌子在风中轻轻飘动,铺子里的笑声和热气,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长安的冬晨。
      怀里的《味魂录》又厚了一页,银汤勺贴着布帛,安静而温暖。陈墨知道,这碗羊骨汤的故事,不会就此结束 —— 它会随着林月、李石的传承,随着每一碗热汤,留在长安的烟火里,留在百姓的记忆里,像张景先生的仁心一样,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他握紧怀里的布包,脚步轻快地朝着下一个目的地走去。他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食物,什么样的故事,但他知道,只要有这把银汤勺,有这本《味魂录》,他就能继续记录下人间的温暖与善意,让那些藏在食物里的心意,永远流传下去。
      长安的冬风依旧凛冽,可陈墨的心里,却满是暖意 —— 那是羊骨汤的温度,是医者仁心的温度,是人间烟火最动人的温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