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六十年代后妈文炮灰6 ...
-
姚招娣的前车之鉴让爱保媒、爱管闲事的三姑六婆都消停了。
加上苏禾之前自己传出去的,说生昭宁时难产伤到身子,不能再生育,只想守着闺女好好过日子,不打算改嫁的流言,让那些想给苏禾说媒的人都打了退堂鼓。
苏禾才二十多岁,托人说媒的大多都是跟她年龄差不多,或者大她几岁,丧偶想续弦的。
在这个讲究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的思想的年代,这些人不管之前有没有过孩子,找媳妇多半还想着再生。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乐意娶苏禾这个不能生的,他们的父母也绝不同意儿子娶个不能生的。
这样一来二去,苏禾家门口清净了很多,周围邻居大娘如今见了苏禾也不再关心她的人生大事了,最多感叹一句昭宁又长高了、越来越乖了。
苏禾也乐得清闲,按时上下班,安心养娃。母女俩把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像巷口的那棵老槐树,春天发芽,秋天落叶,一年又一年。
不知不觉间,那个扎着小揪揪,蹦蹦跳跳的小胖妞,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作为独生女,她不用像其他同学那样下乡插队,但高中毕业的她同样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
小姑娘怕妈妈担心,瞒着苏禾,没少跟着同学一起去面试。
小姑娘怕苏禾担心,瞒着她没少跟着同学一起去面试找工作。
可是现在的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那些国营大厂虽然偶尔招工,但大多是内定好的萝卜岗。
她们几个天真的小姑娘,虽然有一颗为家人分忧的心,想法却太不现实。
这天晚上,苏禾看着又在外面跑一天找工作,吃饭时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昭宁,心里又好笑又心疼。
“怎么了?今天又不顺利?”苏禾给女儿夹了一筷子她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
昭宁用筷子戳着碗里的饭,叹了口气:“又白跑了一趟,现在找工作实在太难了。”
苏禾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递给女儿:“看看这个。”
昭宁疑惑地接过来,展开一看,是一张报到通知单。
当她看清上面的内容时,眼睛一下子睁圆了,结结巴巴地问。
“妈......妈妈,您哪来的这个?第一机床厂......宣传科?”
苏禾温柔地揉了揉女儿的脑袋:“本来想让你直接接我的班,后来碰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
你爸爸的老领导调到了第一机床厂当书记,有这层关系在,安排你进宣传科不算太难。”
昭宁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眼圈慢慢红了。
这几天顶着大太阳在各个厂区奔波,她已经知道了现在找一份工作到底有多难。
妈妈却早已替她打算好了,这让她真的很难不感动。
“上班了,也不能把高中的书本给放下。妈总觉得,大学迟早是要恢复招生的,反正宣传科的工作也不忙,没事多看看书总是好事。”
昭宁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她拿起筷子,这几天为了找工作的事上火,吃饭都没胃口。
现在突然知道工作妈妈早就给她安排好了,瞬间感觉饿了。
第二天,苏禾请了假,陪昭宁去入职手续。
她们先回学校取了毕业证,又去街道开介绍信。
街道办的王主任推推老花镜,仔细看了报到通知单后,给开了介绍信。
还笑着恭喜昭宁:“第一机床厂可是大单位,福利好,有前途,你家昭宁是个有福的。”
苏禾笑着道了谢,骑着自行车带着昭宁取了第一机床厂的人事科,办好入职手续,接过贴着照片的工作证,昭宁的手都是抖的。
回家的路上,苏禾叮嘱她:“工作的事暂时不要告诉任何人。”
昭宁乖乖点头,她明白苏禾的意思,现在找份工作太不容易了,可不能出什么岔子。
第一机床厂比供销社离家远一些,苏禾把自行车交给了昭宁,让她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自己步行。
昭宁原本不同意,但苏禾坚持,还说自己正在托人打听,如果能遇到合适的女式自行车,无论新旧她都会买下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昭宁天天骑着自行车按时上下班。宣传科的工作比她预想的还要简单。
主要就是写写厂里的新闻稿,出出黑板报,有好的文章时,在广播上给广大工人读一读。
上了一个星期的班,昭宁才决定去找几个小伙伴分享一下这个好消息。
跟往常一样,她们几个约在张丽丽家见面。
昭宁到的时候,其他几人都已经到了,正坐在张丽丽家的院子里聊天。
“宁宁,这边。”李小红眼尖,先看到昭宁,招手让她赶紧过来坐。
“你们在聊什么呢?”
昭宁找了个挨着李小红的小板凳坐下,从挎包里掏出一把水果糖分给大家。
“还能聊什么,工作的事情呗。”
王静姝接过昭宁递过来的糖,叹了口气:“我怕是真的要下乡了。”
李小红安慰她:“别急,再找找看,说不定还有机会。”
王静姝红着眼圈:“哪有什么机会啊,我爸妈都是普通工人,帮不上忙。
我哥去年花钱找了个临时工,到现在还没转正。
我姐谈了对象,嫁过去就能接她未来婆婆的班。
他们都有着落了,到了我这里,说是没办法了,只能下乡。
我哭求爸妈让我接班,可他们说底下还有弟弟和妹妹。
我要是接班,工资要降一大截,将来弟弟妹妹就没办法安排了。
我只是不甘心,为什么哥哥姐姐能留城里,我就得下乡……”
她越说越伤心,低头抹起眼泪来。
几个小姑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王静姝擦擦眼泪:“哎,其实仔细想想,下乡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她说着,眼睛在几个小姐妹脸上扫了一圈,声音忽然热切起来。
“反正留在城里也找不到工作,要不……咱们一起报名去东北下乡吧。
东北可是个好地方,听说那边可好了,地广人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都能飞到饭锅里。
咱们去主动报名,让街道的同志把我们分在一起,互相还能有个照应。
总比将来被强制下乡,随便分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强。”
王静姝描绘的画面太美好,单纯的李小红和张丽丽听得眼睛都亮了。
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模样,看得昭宁脑袋疼,这两个憨货,都快被人卖了还喜滋滋地替人数钱呢。
“真的吗?东北真有那么好?”
“当然是真的,我表哥去年去了北大荒,来信说地特别多,随便种。”
昭宁想起妈妈说过,东北冬天零下三、四十多度,住在土坯房里,还要干重活,累死、冻死个人。
什么“棒打狍子瓢舀鱼”,听听就行,真要有她说的那么美好,大家就不会对下乡避之不及了。
巷子里那些下乡回来探亲的哥哥姐姐,又黑又瘦,哭得撕心裂肺,甚至有为了回城不惜自残。
那些可都是她亲眼所见,因此王静姝说的话,她一个字都不信。
几个天真的姑娘被她这么一忽悠,眼睛都亮了,觉得下乡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甚至隐隐有些期待起来。
邵宁听到几个好朋友已经兴奋地讨论到,等她们一起到了东北,就可以给家里寄大豆、高粱,却没有参与这个话题。
王静姝注意到昭宁不说话,拉住她的手温温柔柔地开口。
“宁宁,我们可是最好的朋友,你忍心看我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吗?咱们一起去吧,还能做个伴。”
昭宁轻轻抽回手,摇摇头:“静姝,对不起,我妈妈就我一个女儿,我得留在她身边照顾。
其实我今天来,就是告诉大家,我已经在第一机床厂宣传科上班了。”
这话一出,大家都愣住了,王静姝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李小红惊讶地问:“真的吗?难怪这几天都不见你的人影,什么时候的事啊?”
“上周一开始上班的。”昭宁微笑着回答。
王静姝还想再劝,昭宁目光清澈地看着她:“静姝,作为好朋友,你该为我高兴才对。就像我也真心希望你下乡后一切都顺利。”
这话说得温和,却让王静姝再也说不出什么,只能勉强笑笑:“那......那是自然。”
气氛一下子有点尴尬。李小红赶紧换个话题:“对了,你们看昨天新上的电影了吗?”
回去的路上,昭宁慢慢走着,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
王静姝那点小心思,其实不难猜,不外乎是嫉妒,外加自己若是下乡,妈妈肯定会给寄钱寄物,她能跟着沾光。
可是凭什么呢?她有工作,又不傻,凭什么为了让她沾光就得跟着一起下乡呢?
至于其他人,会不会为了所谓的友谊,牺牲自己陪着王静姝一起下乡,那就是她们自己的选择了。
妈妈常说,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下乡这样的大事,她们应该跟父母商量,她们只是关系比较好的玩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