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毒蛇的低语 ...
-
手机屏幕上那行冰冷的文字,像一条毒蛇的信子,舔舐着顾云深的视网膜,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陆文远,真的是自杀吗?」——李帆(L)不仅知道陆琛重伤昏迷,他甚至精准地选择了这个最敏感、最致命的切入点,将矛头直指陆家尘封的旧伤疤,直指陆琛心中可能最深的痛楚。
顾云深握着手机的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呼吸变得急促。这不是简单的挑衅,这是一次阴险的心理攻击,一次试图从内部瓦解他们防线的毒计。李帆在暗示,陆文远的死并非表面那么简单,甚至可能与他们正在追查的“光年之心”旧案有直接关联!如果这是真的……那对陆琛将是何等残酷的打击?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刺痛了他受伤的呼吸道,却也让混乱的思绪清晰了些。李帆选择在此刻抛出这个问题,绝非偶然。这背后一定有他的目的。是想扰乱他的心神?是想引导调查方向?还是……这本身就是他“游戏”的一部分,是通往下一个“舞台”的钥匙?
顾云深没有回复这条信息。他知道,任何回应都可能落入对方的圈套。他立刻将短信内容报告给了老周和专案组高层。消息如同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波澜。陆文远警官是局里的老前辈,他的自杀虽然是多年前的旧事,但始终是许多人心中不愿触及的阴影。如今被凶手以这种方式重新提起,性质极其恶劣。
专案组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一方面,要全力追查李帆的下落,加强医院和关键证人的安保;另一方面,是否要重启对陆文远死亡案件的调查,成为了一个极其艰难和敏感的抉择。毕竟,那起案件当年已有结论,贸然重启不仅可能徒劳无功,更可能对陆琛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
“查!”最终,一位分管副局长拍板定论,语气沉重但坚决,“不管凶手出于什么目的,既然他提出了质疑,我们就必须查证。这不仅关乎旧案,更可能关系到当前案件的真相和陆琛同志的安危!但要秘密进行,严格控制知情范围,绝对避免对陆琛同志及其家属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秘密调查迅速启动。老周亲自带队,调阅封存多年的陆文远自杀案卷宗,走访当年参与调查的老干警,同时利用最新技术,重新分析现场物证和尸检报告。顾云深虽然身份特殊,但作为案件的关键顾问和直接收到信息的人,也被允许在有限范围内参与分析,主要从“光年之心”项目背景和L的行为逻辑角度提供侧面参考。
病房里,顾云深对着电脑屏幕上扫描的旧案卷宗,心情复杂而沉重。卷宗记录显示,陆文远是在“光年之心”项目彻底流产、承受巨大舆论压力后,于家中书房用配枪自杀的。现场没有搏斗痕迹,遗书内容充满了对项目失败的自责和理想破灭的痛苦,笔迹鉴定无误。一切证据都指向自杀。
但顾云深知道,李帆绝不会无的放矢。他仔细审视着现场照片的每一个细节:书房布置整齐,书桌上摊开着项目图纸,烟灰缸里有烟蒂,喝了一半的茶杯……看似正常,却总让人觉得过于“规整”,仿佛刻意营造出一种绝望知识分子引咎自尽的典型场景。
他的目光落在遗书的扫描件上。文字确实充满了悔恨和疲惫,但……有没有可能,是在某种极端压力下被迫写下的?或者,遗书的内容本身,隐藏着某种密码或暗示?李帆精通符号和密码,他会放过这样一个传递信息的机会吗?
顾云深尝试用李帆可能使用的密码逻辑去分析遗书文本,但一无所获。文字直白而情感充沛,不像是加密信息。
调查另一条线也遇到了困难。当年经办案件的老干警大多退休或调离,记忆模糊,对案件没有异议。技术复检由于年代久远,物证保存条件有限,未能发现新的生物痕迹或矛盾点。
似乎,李帆的质疑只是一个恶毒的谎言,旨在搅乱局势。
但顾云深不相信。他了解李帆,那个疯子偏执、傲慢,但他不像是会说毫无意义谎言的人。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仪式感。
深夜,顾云深毫无睡意,再次拿出那张老照片,在台灯下反复端详。李帆、傅明远、陆文远……三个曾经并肩奋斗的年轻人。究竟是什么样的裂痕,导致了后来如此惨烈的结局?
他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李帆胸前那支刻有里拉琴符号的笔上。里拉琴……音乐……旋律……他忽然想起,在之前解码出的零碎信息中,似乎提到过“旋律终章于晨曦奏响”。还有,李帆在仓库里说过,“净化是崇高的”,像在演奏一曲交响乐。
音乐……李帆的隐喻体系里,音乐是一个重要元素。那么,陆文远的遗书……除了文字内容,其形式,比如……排版?段落结构?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会不会暗藏玄机?
这个想法让他精神一振。他立刻将遗书文本导入一个文本分析软件,抛开语义,只分析其结构特征。他将段落视为乐句,标点视为休止符,空格视为节奏间隔……
经过几个小时枯燥而专注的分析,当黎明的微光再次透进窗户时,顾云深终于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异常!
在遗书文本中,有几处段落结尾的标点符号使用出现了不符合陆文远平时写作习惯的细微偏差。比如,本该用句号的地方用了分号,或者感叹号的位置略显突兀。这些偏差单独看毫不起眼,但若将出现这些偏差的段落序号提取出来,并按照遗书中的顺序排列,会得到一组数字:2, 5, 9, 14。
这组数字代表什么?
顾云深尝试将其与遗书页码、行数对应,没有规律。他又想到音乐,难道是乐谱的小节数?但遗书不是乐谱。
忽然,他脑中闪过老照片背面的日期——“1958年春”。他尝试将数字与日期关联?58?不对。
等等……数字……坐标?他猛地想起在仓库解码时用到的坐标逻辑!他立刻调出“光年之心”原规划地的地图,尝试将这几个数字作为相对坐标点……
这一次,当他将“2,5,9,14”作为一组地图网格坐标(假设以项目奠基碑为原点,单位是十米)输入地图软件时,地图上标示出的点,赫然落在了原规划中主楼核心筒基础的一个预留检修通道入口的位置上!
这个位置,在项目流产时,应该还处于地基阶段,并未建成!是一个存在于图纸上、却未实现的“虚空”点!
李帆在遗书中留下的,不是一个指认凶手的线索,而是一个……地点标记!他暗示,在“光年之心”原规划地下的某个未建成结构点,藏着秘密!
难道……陆文远的尸体被发现的地方(家中书房)并非第一现场?或者,那里藏着与陆文远之死相关的关键证据?
这个发现让顾云深心跳加速。他立刻将分析结果报告给老周。
老周高度重视,但极为谨慎。“光年之心”原址现在是一片待建空地,贸然大规模开挖不仅工程量大,而且势必引起媒体和公众注意,打草惊蛇。他决定先派遣一支精干的小队,携带地质雷达等设备,对坐标点进行秘密勘探,确认地下是否存在异常结构。
勘探在绝对保密下进行。结果令人震惊——地质雷达显示,在指定坐标点下方约三米深处,确实存在一个大小约一立方米的、非天然形成的密闭空洞!而且空洞的材质反射信号异常,似乎不是普通的混凝土结构!
空洞里有什么?是李帆所说的“真相”吗?是证明陆文远并非自杀的证据?还是一个更可怕的陷阱?
面对这个未知的空洞,专案组内部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立即开挖,查明真相;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很可能是李帆精心布置的另一个圈套,目的是将他们引入地下,一网打尽。
最终,决策层决定:做好万全准备,制定周密计划,由老周亲自带领最精锐的行动小组,在第二天凌晨,对目标地点进行谨慎的探查性开挖。顾云深强烈要求同行,他认为只有自己可能理解李帆可能留下的任何建筑结构相关的机关或符号信息。考虑到他的专业性和与案件的深度关联,请求被批准了,但被严格要求必须在绝对安全的后方指挥点提供远程支持,不得进入地下。
行动前夜,顾云深来到重症监护室窗外。隔着玻璃,他看到陆琛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各种管线和监控设备,脸色苍白,但胸膛微微起伏,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顾云深将手掌轻轻贴在冰冷的玻璃上,仿佛能感受到那微弱的生命律动。
“等着我,”他低声说,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我会把真相带回来。”
第二天凌晨四点,天色未明,城市还在沉睡。老周带领的行动小组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光年之心”原址荒地。顾云深坐在距离现场百米外的一辆伪装成工程车的指挥车里,通过实时传回的视频和数据监控着一切。
小型挖掘机开始小心翼翼地作业,避开可能存在的管线。气氛紧张得如同绷紧的弦。每个人都清楚,脚下可能埋藏着颠覆认知的秘密,也可能连接着死亡的陷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挖掘深度接近三米时,一个锈迹斑斑的、看起来像是大型工业保险箱的金属柜角,终于显露了出来!
就在众人精神一振,准备进一步清理时,顾云深的手机再次震动,一条新的匿名短信弹出:
「看来,你们找到了入口。动作太慢了。提示:箱子的密码,是‘背叛’发生的年月日。猜猜看,是谁背叛了谁?」
李帆如同幽灵般,再次精准地掌握了他们的行动!他不仅在引导,更是在戏弄!而“背叛”这个词,像一把淬毒的匕首,刺向了那段尘封往事最核心的伤口。
顾云深看着屏幕上那行字,又看向监控画面中那个逐渐显露的金属箱,心中涌起强烈的不安。打开这个箱子,真的会揭示真相吗?还是……会释放出更可怕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