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8、光之长河 ...
-
上午七点,国家美术馆新展厅“长河厅”外,人群已蜿蜒百米。没有红毯,没有安保阵仗,只有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林砚的《囚笼》修复版与程砚的新作《门》草图。今日首展——“我们:被遮蔽的真实”,由陆家基金会主办,全程免费,不限时长,不设审查。
入口处,每位观众领取一枚黑色徽章,正面刻着“我曾沉默”。背面是“但此刻我在”。
“预计人数会破五万。”林薇递来数据板,“警方已增派两百警力,周边地铁站开启临时分流。”
“打开所有直播通道。”声音平静,“让没能到场的人,也能看见。”
八点整,展厅大门开启。第一批观众缓缓步入。主厅中央,七根黑色石柱环立,柱身镌刻着十年来呗封杀、被遗忘、被扭曲的艺术家名字。正中央,念安的《我们》悬于穹顶之下,镜面折射出万千光影,洒满全场。
突然,警报响起。技术组急报:“检测到境外异常信号涌入,试图劫持直播流。攻击源——暗网‘深流’论坛。”
“不是攻击。”查看数据包结构,“是信息投递。”
解码后,跳出一段加密视频,需林砚生前日记本中的摩斯密码才能解锁。破译后,画面出现:周临坐在昏暗房间,面容憔悴。左臂缠着绷带。
“你以为你赢了?”声音沙哑,“你只是把我的故事。变成了你的救赎仪式。”
“你杀了林砚。”直视镜头,“你用舆论、金钱、权力,把他逼上绝路。”
“不。”周临冷笑,“我只推了一把。真正杀他的是你们所有人——沉默的媒体、获利的机构、鼓掌的看客。而我……只是让你们看见,自己有多肮脏。”
“那你现在在哪?”
“在你们找不到的地方。”画面切换,显示一串坐标:南太平洋某孤岛,曾是冷战时期废弃监听站,“我在等最后一波信号。当它响起,所有未被公开的‘深流’分支档案,将自动引爆。”
“为什么告诉我?”
“因为我想看看。”嘴角扭曲,“当你说要‘接受审判’时,是否真的准备好,面对比林砚更黑暗的真相。”
视频结束,新消息弹出:“倒计时:96小时。”
“他在用自己当最后的炸弹。”技术主管脸色发白,“那些分支档案,可能涉及更多权贵,甚至……国际势力,”
“那就让他引爆。”声音冷峻,“通过全球媒体、国际刑警、反贪组织——周临可能藏身南太平洋X7坐标,他掌握大量跨国腐败证据,正在策划终极曝光。”
“可若他真引爆,牵连会超乎想象!”
“那就让世界一起面对。”站起身,“真相不该由一个人来裁决,而应由所有人来承担。”
上午十点,国际刑警组织发布全球协查令。六小时内,美、英、法、澳等十二国宣布介入,卫星监控网锁定南太平洋区域。
下午两点,美术馆内,一位白发老者在《囚笼》前跪地痛哭。他是当年参与围攻林砚的评论家之一,如今癌症晚期,特地赶来忏悔。工作人员未阻拦,只递上一张纸笔。老人颤抖着写下:“我错了。我的笔,曾是刺向你的刀。”
纸条被投入“忏悔箱”,将与其他千余份观众留言一同,在展览闭幕日公开。
晚上八点,程砚“门”主题展预展。七幅巨作陈列:《门·裂》《门·锈》《门·你》《门·我们》。最后一幅,是无数人影叠加,共同推开门缝,光倾泻而入。
“哥哥的门,我替他推开了。”程砚站在轮椅上,声音哽咽,“但还有很多门,等着被人去推。”
凌晨,基金会数据中心。突然警报再响——南太平洋坐标区域,监测到高强度加密信号发射,持续三分钟,随即中断。
“他动手了。”
“追踪信号回溯。”
技术团队奋战两小时,拼接出部分数据碎片:
·一笔十亿欧元的离岸资金,流向某国前政要家族;
·三十七家跨国企业参与的文化审查黑名单:
·一段音频:王振国余境外势力密谈,计划在亚洲多国扶持“可控艺术家”,打压异见者。
“这不是终点。”盯着屏幕,“是连锁反应的开始。”
立刻下令:“将已解密数据打包,分七路上传至国际主流媒体、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界艺术联盟。附言:‘这些不是武器,是镜子。’”
清晨六点,全球震动。
#深流II#爆炸式传播。
某国前政要宣布辞职,企业股价暴跌,□□长公开道歉。
但与此同时,三名记者因报道此事遭拘留,两家媒体服务器被黑。
“他在用黑暗照亮黑暗。”林薇低声说,“可代价太大。”
“没有别的路。”站起身,“光从来不是温柔的。它刺眼、灼痛、撕裂虚假。我们能做的,只是不闭眼。”
上午九点,美术馆迎来特殊访客——魏野带领一群听障人群,用手语“听”念安的《我们》。孩子们触摸画框,感受颜料的厚度,通过震动台感知画作背后的声波频率。
“他们在看光。”念安站在一旁,“用他们的方式。”
手机振动。南太平洋监测站发来最后一条信息:孤岛信号彻底消失。无人机航拍显示,监听站建筑已坍塌,疑似内部爆破。
“他走了。”合上平板,“或死,或隐。”
“会再出现吗?”
“不知道。”望向展厅内川流不息的人群,“但只要还有人想隐蔽真实,就会有人,成为新的光。”
这一天,
无数人走进“长河厅”。
有人哭泣,有人沉默,有人写下忏悔,有人举起画笔。
光,不在穹顶,而在每一个抬头的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