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亮剑 ...
-
孟冬十日,晨光熹微。
许家瓷坊还未卸下门板,李老爷已揣着手在门口候着了。身旁另几位眼熟的客人,也都是临州城里有名的雅士或殷实户,相视一笑,便知都是为同一桩事而来。
“李兄也来得这般早?”
“唉,莫提了。”李老爷苦笑,眼底却藏着得意,“那日在霁月楼,内人见了这‘山水青’的餐具,回家便念念不忘,若不给她买回去,怕是连房门都不让我进了。”几人闻言皆笑,深有同感地点头,议论着这新瓷的风雅。
正说笑着,只听“吱呀”一声,门板卸下。一个利落的伙计从后堂搬出一块簇新的黑漆招牌,稳稳挂在门楣旁。上面是八个清俊的隶书:
案头山水,瓷上丹青。
掌柜的站在门口,满面红光地朝众人一揖:“承蒙各位久候,小店新瓷已备齐,请!”
众人入店,只觉眼前一亮。铺面比往日更显紧凑,新烧制的“山水青”系列占据了最当眼的位置。
靠墙的多宝格上,是文房器具,青花笔筒、印泥盒、水盂错落有致,清雅不凡。
中央长案上,则铺开餐具茶具,碗碟杯盘俱全。
最里侧的高架上,则陈列着价格不菲的赏瓶大罐。
店内人声渐沸,赞叹声不绝于耳。
一位衣着讲究的客人拿起那只绘着《西厢记》“长亭送别”场景的笔洗,反复摩挲,爱不释手,犹豫着向掌柜询价:“这……作价几何?”
掌柜的笑眯眯地伸出三根手指,声音洪亮,确保周遭不少人都能听见:“客官,此乃‘画梦录’系列的精品,承惠,纹银三两!”
“三两?!”那客人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这般画工、这般意境,又是时下独树一帜的“山水青”,莫说三两,便是十两也值得!这价格,竟比市面上那些纹样普通的青花瓷还要低廉几分!
这声惊呼像在滚油里滴了水,店内霎时一静,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声浪。
“三两?掌柜的,那套‘山间明月’的盖碗呢?”
“一套四件,给您算四两五钱!”
“给我包起来!要礼盒装帧!”
“好嘞!”
“那‘稚子斗蟋蟀’的小碗……”
“一两五钱!”
李老爷更是大手笔,将餐具整套搬下,又为妻子额外添了一只“仕女弈棋”的精致茶壶。掌柜的算盘噼啪一响,报出一个不小的数目,随即满脸堆笑:“李老爷惠顾,小店感念,这就派伙计给您府上送去,定妥帖送到尊夫人手中!”
报价声、打包声、催促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被这惊人的价格点燃了。不仅画意高雅,价格竟还如此平易近人。伙计们忙得脚不点地,刚摆上的货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减少。
店堂内,一位身着绸衫、面容儒雅的中年人,目光被多宝格顶层一件器物牢牢吸住。那是一只青花笔筒,与周遭瓷器迥然不同,其上山峦环绕,云气氤氲,俨然一幅山水手卷。
他忍不住指了一下,对身旁的掌柜道:“劳驾,可否取那件笔筒一观?”
掌柜的顺着他所指望去,脸上立刻堆起肃然敬重的神色:“客官好眼力!”他忙取出钥匙开启暗锁。
当他戴上手套,将那笔筒小心翼翼地置于铺着墨绿软缎的托盘上时,其胎骨之轻薄,釉色之莹润,尤其是那如同水墨晕染、层次分明的青花山水,立刻吸引了旁边几位客人的目光。掌柜的将笔筒在软缎上轻轻旋转,随着角度变换,笔筒上的画面仿佛活了过来——溪流从山涧蜿蜒而出,林间小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整幅山水在方寸间展现出惊人的纵深。
“此物……作价几何?”那中年人越看越是心折,忍不住问道。
掌柜的笑容可掬,声音清晰而平稳:“贵客,此乃山樵先生‘通景’技法之代表,独此一件。纹银,一百二十两。”
“一百二十两?!”中年人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数目远超他的预期,将他瞬间从沉醉中拉回现实,脸上露出犹豫挣扎的神色。
就在他沉吟的片刻,身后一位身着朴素、须发全白的老员外,忽然上前一步,声音洪亮:
“掌柜的,此物,老夫要了。”
那中年人和周围众人皆是一惊,齐齐看向那员外。员外却只盯着那笔筒,眼中是志在必得的欣赏,对掌柜的吩咐道:“即刻与我包好,要最上等的礼盒,银钱现付便是。”
掌柜的连忙躬身应下:“是!员外慧眼,此物能入您法眼,正是得其所在!”
李老爷看着这盛况,他低声对身旁尚在震惊中的友人道:“瞧见没?许家这位少东家,手笔大着呢。他这是要借这‘山水青’,把其他青花窑口的活路,一口气全断掉啊。”
这哪里是卖瓷?这分明是在用真刀实枪,重塑临州瓷业的江山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