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失重的自由与隐形的缰绳 ...
-
那个被陆止安称为“自由安排”的夜晚,对周予安来说,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煎熬。
他像游魂一样在实验室里坐立不安。完成了艰巨任务的短暂轻松感,迅速被巨大的空虚和茫然吞噬。他尝试打开一个常去的游戏论坛,那些曾经让他热血沸腾的攻略和讨论,此刻却显得无比幼稚和嘈杂,根本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
他站起身,在实验室里踱步。窗外的校园灯火通明,充满了青春的喧嚣,但那一切都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他甚至不敢走出这间实验室,仿佛一旦踏出,就会失去这仅有的、由陆止安的规则所维系的脆弱秩序。
最终,他鬼使神差地,重新坐回电脑前,打开了陆止安下午发给他的、下一篇论文的预读资料。当那些熟悉的数学符号和逻辑链条映入眼帘时,他紧绷的神经竟然奇异地松弛了一些。
他自嘲地想,自己大概是真的没救了。
第二天,陆止安对他的“自由安排”没有任何评价,仿佛那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他直接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任务,要求周予安开始着手实现论文中的核心算法,并给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性能指标。
“实现过程中,所有关键决策和遇到的瓶颈,必须记录在日志里,每晚十点前发我。”陆止安的语气恢复了惯常的冷静和不容置疑,“我要看到你的思考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这看似是增加了工作量,但周予安却隐隐感觉到,这或许也是一种……变相的引导?陆止安不再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求他展示思路,这像是在逼迫他进行独立的、却又是在陆止安监督下的思考。
周予安再次投入到了高强度的工作中。这一次,他发现自己似乎有了一些不同。经历过那次崩溃性的失败和近乎毁灭性的惩戒后,他对代码和逻辑的严谨性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变量命名,每一行注释,他都反复斟酌。遇到难题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烦躁或逃避,而是能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沿着陆止安提供的文献线索,一步步深入挖掘。
几天后,当他将第一个算法模块的初步实现和详细的思考日志发给陆止安后,内心是忐忑的。他不知道陆止安会如何评价,是否会指出无数低级错误。
深夜,他收到了陆止安的回复邮件。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对他日志中几个关键思考点的简短批注。其中一个批注是:“对状态转移概率的估算方法选择合理,但忽略了噪声干扰的长期累积效应。建议参考附件文献[7]的第三章。”
附件里,正是那篇文献的电子版,而第三章的内容,恰好精准地指向了他忽略的那个潜在问题。
周予安看着屏幕,心情复杂。陆止安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只是精准地指出了下一个需要优化的点,并提供了最直接的解决方案。这种高效到冷酷的指导,剔除了所有情感因素,只剩下纯粹的技术传递。
但不可否认,这种指引极其有效。周予安按照提示修改后,算法的鲁棒性明显提升。
他意识到,陆止安正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掌控”他。不再是单纯的惩罚和命令,而是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极具挑战性却又在他能力边界附近的目标,并通过精准的技术反馈,引导他不断突破极限。就像驯服一匹野马,不再只用鞭子,而是为它设定一条必须全力奔跑才能通过的狭窄赛道,并在它即将偏离时,用无形的力量轻轻拨正方向。
这种掌控更加高明,也更加令人无力。因为它建立在对他能力极限的精准判断之上,让他无法反驳,甚至……在攻克难题后,会产生一种被“有效”引导的扭曲满足感。
他的“自由”,从未真正存在过。那晚的空虚和茫然,恰恰证明了陆止安的规则已经如同氧气般渗透了他的生存空间。一旦离开,他反而会窒息。
陆止安没有锁住他,却用技术和期望,编织了一张更精密、更无形的网。他给予的所谓“台阶”,每一步都通往更高、更狭窄的悬崖,而悬崖之下,是周予安已经无法承受、也不敢再次坠落的深渊。
周予安关掉邮件,深吸一口气,重新打开了代码编辑器。除了沿着这条被设定好的技术苦修之路继续前行,他似乎已经别无选择。而可悲的是,他发现自己正在逐渐习惯,甚至开始依赖这种被绝对力量引领的感觉,尽管这感觉的基石,是恐惧和彻底的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