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千禧年代 ...

  •   正是首都最热的时候,前一阵子下过几场雨,炎热的天气没有丝毫缓解,湿度却接近百分之七十,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员把其称为“桑拿天”,一时成为了市民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在这样的天气里,林致刚从市中心回来。下公交车,林致赶忙到附近报亭买了一瓶北冰洋,方有勇气走完剩下的路。

      二十路公交车没有空调,车窗被开到最大。林致靠窗坐,撩起的如墨般的发丝如云。此刻全都贴在粘湿的皮肤上,难受极了,不停地在额头和脸颊上擦拭,仿佛总有一根留在上面。

      到家时,汽水刚刚喝完。落地扇发出有规律的声音,林致把帽子摘下,顺着风扇看过去,有一瞬间的疑惑。

      “舅妈,您怎么这个点就回来了?” 林致知道,舅妈一般都是下午五点接完表弟才一起回家的。

      现在是下午三点,几乎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舅妈在电视对面的凉椅上叠衣服。

      “害,领导今天去市中心开会了,我们就提前回来了,” 舅妈叠完一件T恤,和其他已经叠好的衣服堆在一起。她抬头看了外甥女一眼,惊讶道,“天气这么热,出门应该带把太阳伞的!”

      林致吐吐舌头, “早上出门的时候哪知道这么早就办完了。”

      林致拂去额间的汗珠,把汽水放到玄关的一个箱子里,那里装着喝完的汽水玻璃瓶。把手里的这瓶放进箱子里,还差两个,她默默想着。

      洗完手,她自觉地坐在那一大堆衣服旁,帮舅妈叠衣服。

      “机票什么的都办好了?” 舅妈头都没抬,专注于膝盖上的一件轻薄开衫。

      “对。” 林致回答。

      “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舅妈的言语之间流露出了些许担忧。但往更深的地方看,或许还有一丝庆幸,因为这次出行几乎没有用到公公婆婆留给她的退休金。这笔钱虽然不算丰厚,但足以支撑儿子上完高中,还可以报一个更有名的私教练习钢琴。

      现在,外甥女出国没动这笔钱,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它留给儿子用。

      林致敏锐地察觉到了舅妈的内心想法,“给我买机票的是妈妈以前的老朋友,不会有问题的。放心吧,舅妈。”

      她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一瞬之后又松开了。只在正在叠的衣服上留下了些许褶皱,舅妈没有注意到。

      林致出生时母亲就去世了,姥姥姥爷把她抚养长大。上高中时,他们前后搬去了养老院,林致由舅舅一家照顾。

      熬完三年高中,林致考上了市内一所语言大学,把大部分个人物品都带走了。但现在是假期,学校又不留人,只好又搬回了舅舅家。

      舅舅家不是不好,是对她太好,什么东西都想着她一份……她总是觉得不应对她这么好。表弟马上要参加中考,音乐特长生的开销很大,所以除了妈妈和姥姥姥爷明确留给她的钱,其他的都没找舅妈要。

      这次通过交换项目交换一个暑假,他们当然是替林致感到高兴的,同时又有些担心花销会不会过大。他们嘴上没说,但林致心里是清楚的。

      舅妈听到林致的话,不再说什么了,话题转到了别的地方。

      衣服终于叠好,林致钻进了自己的房间。

      她的房间没有特别的装饰,很多同学都把自己房间的墙上贴满了心仪偶像的海报;相比之下,林致的房间显得空空如也,只挂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有好几个人的大合照,背景是联合国总部充满现代主义气息的大楼,林致的母亲就站在第二排中间,看起来年轻,但是身上的套装却让她显得沉稳。身旁一个同样年轻的女人和她的装束相似,浅金色的头发,两人靠得很近。

      另一张照片是她们两人单独的合照。两人身处室内,可能是光线不太好,相机开了闪光灯。虽然像素不高,细节却很清楚。

      金发女人的左手拦着林母的肩膀,修长白皙的手自然地下垂,无名指上带着一枚戒指,灯打过来,某一个切面闪闪发光,六爪镶钻戒托在闪光灯下像做微型铁塔。林母手里拿着一直钢笔,像是在工作时被临时拉过来拍照似的。

      林母的身上什么都没带,但是林致知道,这个时候妈妈已经怀上了她。

      可林致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这个金发女人名叫伊丽莎白·德莱恩,是母亲从前在联合国工作时最要好的朋友。

      林致记事起伊丽莎白就对林致提供了不少学业上的帮助,包括通过国际快递公司寄回了母亲写的日记,还会给她寄各种各样的书籍,有的是德文原版书、有的是英文的,当然也有中文的。

      她通过邮件和林致交流想法,在那个电子邮件还没普及的年代,寄上一封国际邮件和出个国一样难,费用更是不低,但是她们基本上还是保持了每周一封的频率。

      林致攒钱买了电脑后,这种交流就变得容易多了。

      林致双击打开桌面的IE浏览器,输入hotmail。在三十秒的加载时间里,林致身体向后靠,微微仰起头看着挂在墙上的两张照片,眼睛里有憧憬、期待、彷徨,或许还有这对未来的担忧。

      “叮咚”一声,她又把目光移回屏幕,伊丽莎白发来了消息。林致到达柏林那一天伊莎贝拉临时要去慕尼黑开会,可能要到晚上才回来。她对林致说抱歉,只好让她的儿子来接她,并附上了他的邮箱和联系电话。

      Lorenz1984@hotmail.com

      Lorenz,洛伦茨?林致尝试念出他的名字,老是念成了劳伦茨。

      她不得不承认,她的德语并没有学得很好,语言学习早期的不少音标规则都没搞清楚。

      不过她并不担心,许多德国人都会说英语,而她的英语确实很不错。

      回完消息后,电脑关机。舅妈刚好在外面招呼林致出来吃饭。听声音,舅舅和表弟也刚回来不久。

      “姐,你回来给我带点儿纪念品呗,我还没去过德国呢!” 林珩夹菜的时候说,语气里带着期待,他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香港,参加一个钢琴比赛。白天在酒店礼堂里温习指法,晚上扎进房间里拿着白天录的DVD复盘,三餐全都在同一层的餐厅里解决,连几句粤语都没听到,哪有什么时间做游客。

      “你姐是去学习的,又不是去玩的。哪有什么闲心给你挑礼物!” 舅舅林文斌在饭桌上作势要用筷子的另一头敲打儿子,林珩对表姐露出了一个不好意思的微笑,“那好吧,你有时间想着这事啊!”

      林致轻笑,“好。”

      林文斌一面给两个孩子夹菜,一面说,“暑假我们公司事情忒多,估计到时候都没有时间送珩珩上课。”

      “是为了奥运会?我们领导今天去开会好像也是为了这事。今天回来的时候好多地方都开始重修了,路都没法走,好不方便。” 舅妈说。

      林致想起在公交车上时看到的“北京欢迎你”的横幅。2008年?这个时候她都毕业了。

      “致致,今天晚上好好休息,明天我们组没事,带你去挑礼物。第一次去外国人家,不带礼物太失礼了。”

      “没关系的,舅舅。那家人已经跟我说好了不用带的,况且我是去那儿工作,又不是真的寄宿在人家家里。”

      第二天,林致还是被舅舅和林珩拖去买了礼物。国贸商城精品店的价格让林致望而却步,最后买了一套茶具,很有中国特色,算是通用的国际礼物了吧。

      回去的路上经过了北京大饭店,林致想起高二的时候伊莎贝拉在信里说她要去北京开会,住在北京大饭店,如果方便的话她想和林致见一面。

      本来林致已经到楼下了,大厅人群熙熙攘攘,一时恍惚,撞上了一个人。

      是个外国人,林致只匆匆看了一眼那人,不过她也不太能说得准外国人的年纪,他看起来很年轻,可能和林致差不多大,穿着一套休闲西装,剪裁得体,步履匆匆。

      林致也撞疼了,眼泪都快出来了。刚开始那人对她说了几句话,不知道是哪国语言。后来意识到了她可能听不懂,愣了一下,又改用英语说了几句话。

      后来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个德国人。虽然德语学得不好,但是德语基本的特点还是门清的,而且他说英语的时候也带着点儿德语腔。

      林致听懂了大致意思,大概是说很抱歉、是我的不好、没注意到有人之类的,他有口音,所以剩下的也听不真切。还没想好怎么用英语回话呢,他又对围过来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句什么,就匆匆离开了。

      工作人员把她带到大堂的沙发上坐下,给她倒了一杯苏打水。还想给她拿个冰袋,林致忙忙摆手,说没到那个程度。

      缓了一会儿之后,林致意识到约定好的时间早就过了,现在伊丽莎白说不定正在去首都国际机场的路上。有些失落,却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坐公交回家了。

      她其实松了一口气,因为她还不知道该用怎么样的态度对待母亲昔日的好友、给她提供了如此多支持的导师般的人物。

      “到了,致致。”

      舅舅叫了林致两遍,她才反应过来,眼前的景象当然不再是那日北京大饭店内华丽的大堂以及中央有着五彩斑斓的、叫不出名字的鱼群、给已经十分凉爽的大堂更添一丝清凉的小喷泉。

      映入眼帘的是二十一世纪初首都市中心边缘还未怎么受到扩建影响的职工小区,乱接的电线盘踞在头顶上,林致从舅舅那辆大众上下来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还没有办法忽视已不十分雪白的墙壁上张贴的各种小广告,像是一个个创可贴。

      林致顿了顿,上了楼。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