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另一种语言 ...
-
电话挂断后的深夜,苏念没有立刻离开办公室。电脑屏幕的光映在她还有些红肿、却异常明亮的眼睛里。林墨那几句冷静的分析,像一根线头,牵出了她混乱思绪中潜藏的可能性。
“用他们能理解的‘商业语言’翻译……”
她反复咀嚼着这句话,指尖在键盘上无意识地敲击着。是啊,她一直在愤怒于对方的“不懂”,却从未尝试过主动去“翻译”自己的世界。艺术与商业之间,或许真的存在一座她未曾努力搭建的桥梁。
她重新打开被否定得一塌糊涂的设计稿,深吸一口气,暂时抛开了那些被质疑带来的委屈和愤怒。她开始尝试像林墨那样思考——如果站在主管和甲方的角度,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点击率?是转化率?是品牌调性?还是……
她新建了一个文档,没有直接修改设计,而是开始罗列要点:
* **目标受众分析:** 关注当代艺术的人群画像(年龄、收入、审美偏好、社交媒体使用习惯)。
* **核心信息传递:** 展览的独特卖点(艺术家知名度?主题的社会意义?展品的稀缺性?)。
* **视觉策略 rationale:**
* **留白:** 并非“空洞”,而是“营造高级感,聚焦核心信息,提升品牌记忆度”。(引用相关营销心理学案例?)
* **低饱和度色彩:** 并非“沉闷”,而是“塑造沉浸式观展氛围,与艺术品的强烈表达形成张力,吸引追求深度体验的受众”。
* **抽象元素运用:** 并非“难以理解”,而是“引发好奇,制造话题,在信息过载的社交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
* **竞品对比:** 列举其他成功艺术展览的宣传物料,分析其视觉策略与市场反响。
* **数据支撑(如果可能):** 寻找类似风格设计在文化类项目中的成功数据。
这不再是感性的倾诉,而是理性的构建。当她沉浸在这种“翻译”工作中时,时间悄然流逝,窗外的天色渐渐泛起鱼肚白。
清晨,她带着布满血丝却充满斗志的眼睛,以及那份全新的、附带了详细“设计说明”的方案,走进了主管的办公室。
主管显然对她一大早的来访有些意外,尤其是在看到她递过来的不是修改后的设计图,而是一份文档时,眉头习惯性地皱起。
“苏念,我要的是设计稿,不是论文。”
“主管,请您先看看这个。”苏念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却异常坚定,“这是我针对这次艺术展项目做的视觉策略分析和设计 rationale。我认为,只有理解了背后的逻辑,才能做出真正有效的设计。”
主管将信将疑地接过文档,快速浏览起来。起初她的表情是不耐烦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她的眉头渐渐舒展开,眼神里多了几分认真和思索。
苏念紧张地观察着主管的反应,手心微微出汗。她知道,这是在冒险,如果主管连看都不愿意看,那她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几分钟后,主管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向苏念:“这些都是你做的?”
“是。”苏念点头,“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和市场案例。”
主管沉默了片刻,手指在文档上敲了敲:“你这个思路……有点意思。‘留白’等于‘高级感’和‘记忆点’,‘低饱和度’是为了‘沉浸式体验’……虽然有点绕,但听起来比单纯‘要大红’、‘要醒目’有说服力。”
她将文档放下,看向苏念电脑屏幕上依旧保持原样的设计稿:“所以,你的设计是基于这份分析?”
“是的。”苏念连忙点头,“视觉风格完全服务于我们想要达成的传播目标。”
主管沉吟了一下,似乎在做某种权衡。最终,她开口道:“这样,你按照你这个思路,把设计说明简化一下,做成PPT,下午跟我一起去和甲方开会。能不能说服他们,就看你的了。”
苏念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她强忍住激动,用力点头:“好的!谢谢主管!”
走出主管办公室,苏念靠在走廊的墙壁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混合着疲惫、兴奋和难以置信的情绪充斥着她。她做到了!至少,她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机会!
下午的会议,苏念第一次作为主要陈述人,面对甲方的几位代表。她穿着唯一一套还算正式的衬衫和西裤,努力让自己看起来镇定自若。她点开PPT,没有直接展示设计图,而是从市场分析、受众洞察开始,一步步引出她的视觉策略,将每一个看似“艺术”的选择,都赋予了“商业”的理由。
她讲述着“留白”如何帮助品牌在嘈杂的信息流中建立独特气质,解释着低饱和度色彩如何筛选出真正有粘性的目标用户……她的语言清晰,逻辑分明,甚至引用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支撑。
会议室里很安静,甲方代表们认真听着,偶尔交头接耳,低声讨论。苏念的主管坐在旁边,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也没有打断她。
当苏念最终展示出那张几乎未被修改的设计稿,并将其与之前阐述的策略一一对应时,甲方的一位负责人,一位看起来颇为干练的中年女性,点了点头。
“苏设计师的阐述很清晰。”她开口,语气平和,“我们之前确实有些顾虑,觉得风格偏文艺,怕不够吸引大众。但听了你的分析,尤其是关于目标受众和品牌调性的部分,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值得尝试的。”
她看向苏念的主管:“我们可以先按这个方案推进线上宣传,看看市场反馈。”
会议结束,甲方代表离开后,主管拍了拍苏念的肩膀,脸上难得露出了一丝笑容:“干得不错,苏念。没想到你还挺有一套。”
那一刻,苏念几乎要喜极而泣。不是因为得到了认可,而是因为她发现,她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否定或妥协。她可以主动搭建桥梁,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和说服别人。
她证明了,她的“语言”,并非毫无价值。
下班后,她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上,晚风拂面,带着初夏的微热。她拿出手机,点开林墨的微信对话框。她想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想谢谢她那通电话的点拨。
她输入:「学姐,项目通过了。」
又删掉。
输入:「谢谢你的建议,很有用。」
再次删掉。
最终,她只是拍了一张城市夜景的照片,照片角落里,隐约有那家美术馆的logo灯牌。然后配了一个简单的表情:?
没有文字,但她想,林墨会懂的。
几乎是在她发送成功的瞬间,手机轻微震动了一下。
林墨回复了。
同样没有文字,只有一个简单的:
?
看着那个大拇指,苏念站在川流不息的街头,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容明亮,如同此刻天边最后一道晚霞。
她们之间,似乎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无需太多言语也能彼此理解的——另一种语言。
而这语言的开端,始于一次深夜的倾听,和一次勇敢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