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踏入病室,心有余声 ...

  •   清晨六点半,协和医院门诊楼外的公交站已经排起了长队。患者家属或站或蹲,有人拿着小凳子,有人捧着病历夹,更多的人干脆背着铺盖就地坐在花坛边。

      顾婉清提着水杯从地铁站出来时,刚好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在与导诊护士争执什么。

      “我女儿是晚期了,我是从山西赶来的,挂不上号,她这几天一直咳血啊!”

      护士语气尽量缓和:“我理解您着急,但您要挂的是呼吸肿瘤联合门诊,这个周一早上只有6个号,全在凌晨就抢完了。您明天早点过来,或者我帮您问问能不能加个急。”

      老太太颤抖着嘴唇,抓着病历本不肯松手。她身后是一辆灰蓝色的长途车,车门敞开着,靠窗还坐着个瘦弱的年轻女人,嘴角贴着止血纱布。

      顾婉清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心底一阵发紧。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过去几天在数据里看到的那些“流程瓶颈”、“资源冗余”、“就诊延误”——如今就在眼前,真实得让人想落泪。

      她咬了咬牙,加快了脚步。

      今天,她要去医院影像科随访“临床路径整理”课题中的一位导师,赵琳副主任,是协和出了名的女强人,专治各种疑难杂症,讲课语速飞快,查房风格严厉而精准。

      “你就是那个什么跨专业的女生?”

      赵琳见面时并没有寒暄,反而抬眼就抛来一句。

      “是,顾婉清。”

      “我这边跟科研没啥关系,我只让你看清楚一件事——医院里资源怎么跑的。你要是不怕辛苦,就跟着我查一周影像结果。怕了,就现在退出。”

      顾婉清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留下。”

      “那好。”赵琳转身就走,白大褂在背后飘起一阵风,“第一站:肿瘤会诊二号片区,一上午要读八十份片子。跟上。”

      —

      影像科会议室内,一排医生围着明亮的观片灯箱坐定,桌上摊着MRI片、CT片、X线平扫图像,一张张图像按顺序被插进片槽中,每个病例只讨论三分钟。

      “左下肺结节,边缘分叶不规则,增强后CT值增加14HU。”

      “乳腺MRI显示BI-RADS分级3b,建议穿刺。”

      “淋巴结增大不典型,PET建议延迟扫描。”

      顾婉清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飞快记录下每一个术语,甚至在纸上画下每张片子的简略标记。

      两个小时后,她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三页纸。

      赵琳在会后望了她一眼:“你听懂了多少?”

      顾婉清坦诚回答:“不到一半。”

      “那不错。”赵琳嘴角上扬,“有些大三学生第一次跟下来连名字都分不清。你起码知道自己听不懂什么。”

      —

      午饭时间,林舒然在教研楼等她。

      “你今天跟赵主任?”她接过顾婉清手中的水杯,“她不骂你?”

      “没有。”顾婉清靠在长椅上,笑了笑,“她只是走得太快。”

      “这倒是。”林舒然递给她一个鸡蛋饼,“我们今天上午实验课解剖心肺,组里的男生差点晕过去。”

      顾婉清接过饼,咬了一口,低声道:“你觉得……医生每天这样查病、读片、开刀,不会麻木吗?”

      林舒然想了想:“其实我一开始也担心这个问题。后来我师兄跟我说,每个医生都要学会在理性和情感之间画一条线,不然会垮掉。”

      她抬头望向窗外:“但我希望我自己,不会只剩下‘程序’。”

      顾婉清侧头看着她,眼中露出一丝认同:“你不会的。”

      —

      下午三点,顾婉清回到图书馆,开始整理影像资料笔记。她下载了两篇肿瘤病人就诊路径的调研论文,试图用文献方法交叉印证上午观察到的流程步骤。

      正写得入神,桌前忽然出现一双修长的腿。

      “你真是什么都不肯松懈。”

      齐晟的声音又出现在她耳边。

      顾婉清没抬头,只淡淡说了句:“你又想说我不该来协和?”

      “我不是针对你。”齐晟拉开椅子坐下,语气竟意外平静,“我只是……不太理解你到底想证明什么。”

      “我没想证明。”她终于抬头,看着他,“我只是想留下来——不是挂个协和博士的名字,而是真的,留下来做点事。”

      齐晟沉默片刻,盯着她的眼神复杂。

      “你知道吗?”他忽然轻声道,“我父亲当年是协和八年制第一届,后来做到外科副院长。到我这代,没人敢不拿他名字跟我作比较。”

      顾婉清微怔。

      “你觉得我是那种倨傲的人。”齐晟自嘲一笑,“可我连不擅长的内科轮转时都要比别人加班两小时,因为只要我掉一次链子,就有人说‘看吧,他只是靠他爸进来的’。”

      顾婉清轻轻道:“你不必向我解释。”

      “我不是解释。”齐晟忽然站起身,低声丢下一句,“我是提醒你,协和不是谁都能熬得下去的地方。”

      他走后,顾婉清望着他远去的背影,良久没有动。

      直到林舒然走来,轻轻问她:“你们……和解了?”

      “还谈不上。”顾婉清低头,“但也许,他不是我想的那种人。”

      —

      晚上十一点,她终于将一天的资料整理成结构图,邮件附上,发送给赵琳主任。刚刚合上电脑,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院长发来的:

      【□□】:明天晚上有时间来我办公室坐坐。你上午的跟诊记录,我看了,做得不错。

      顾婉清盯着屏幕,忽然觉得手指有些发抖。

      这是她第一次,在协和以“实战”的方式,得到了导师的直接认可。

      她缓缓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

      这条路依旧坎坷,但她,真的已经开始了。

      顾婉清盯着李院长的短信,屏幕的光打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

      “明天晚上……去他办公室?”她喃喃念了一句,没想到自己的观察记录真的会被李院长亲自读完。

      这说明,他不是随口一提的“关注”,而是真的在看。

      她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今天上午的记录——她用了“就诊路径分岔点”来描述患者从地方医院转入协和后的流程延迟,也尝试用因果逻辑描述“影像介入”在确诊过程中的临床价值。她担心这些词汇太过“经济学”,不够“医学”。

      可现在,李院长的这条短信仿佛给了她一种答案。

      这一路走来她小心翼翼,但她一直相信,协和之所以是协和,不只是因为它的历史和荣誉,也因为它愿意容纳不同的声音。

      —

      第二天一整天,她都在赵琳带教的小组中转来转去,观摩影像判读、陪同病人接受穿刺取样,甚至还跟随她走了一段远程会诊视频连线。

      “这是新疆那边转过来的病人,带了三十多页资料,远程看不了,我们只能尽量帮他们做初筛。”赵琳头也不抬地说,“你不是想研究路径吗?像这种患者,他们花的是命在走流程。”

      顾婉清点点头,低声问:“那远程会诊的数据也有记录在数据库里吗?”

      “你问得好。”赵琳看了她一眼,语气缓了些,“数据记录是有的,但杂乱无章。你要真感兴趣,我下周给你账号,你去信息部看看能不能调得出来。”

      “谢谢您,老师。”

      赵琳一边翻着病历,一边半开玩笑:“你要是真能从这些糊成一团的数据里搞出点什么,恐怕比我们临床直接救人还难。”

      顾婉清低头一笑,却在心里悄悄记下:数据碎片化,是进入协和系统真正的门槛之一。

      —

      晚上七点半,顾婉清来到主楼五楼的院办室。她提前十分钟到达,李院长还没来,门却已经打开着。

      她走进去,发现茶几上放着几份当天的病历摘要,还有一份厚厚的会议纪要夹,似乎是即将召开的院内战略研讨会的筹备材料。

      “来了啊。”

      熟悉的声音从门外响起,□□手上还提着一个保温杯,笑容如常。

      “坐吧。”

      顾婉清坐下,将自己新整理的一份文档递过去:“是今天的病案流程补充记录,我把远程诊疗路径也加进去了。”

      □□接过文件,扫了几眼,笑着问:“你是不是把协和当公司看了?”

      顾婉清一愣:“什么意思?”

      “你的记录习惯,逻辑很像前几年在咱们医院挂职过的一个中金咨询顾问。那哥们天天拿个平板在重症门口蹲着,对着每个输液架编号。”他说着笑起来,“你倒是比他安静多了。”

      顾婉清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只是习惯了流程逻辑,怕遗漏。”

      “没什么不好。”李院长语气认真,“婉清,我今天叫你来,不是因为你做得‘特别优秀’,而是想确认一件事。”

      “你是真的准备好,从头学医学了吗?”

      顾婉清怔住。

      “你现在只是把你擅长的东西嫁接进来,还没开始真正脱胎换骨。”□□的语气中没有批评,反而像一位长者对后辈的点拨,“协和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创新。它太老了,很多东西靠惯性在走。但它真正需要的,是能沉进去的人。”

      顾婉清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轻声说道:

      “我想成为一个医生。不只是懂系统的研究者,而是真正能对患者产生作用的人。”

      □□看着她,眼神里终于露出满意的光:“很好。那我接下来会安排你进入一个轮岗跟班系统——你会轮流跟着呼吸科、肿瘤科、心内科、老年病科跑一线病房。”

      “不是调研任务,而是跟临床老师一起查房、收集病例、跟进随访,算是你第一轮的专业‘转化训练’。”

      顾婉清点头,深吸一口气:“我接受。”

      □□笑了:“希望你坚持得住。你是我们选进来的第一位纯经济学本科生,如果你撑得下去,下一届我们也许会招更多像你一样的人。”

      她一惊:“我……是第一位?”

      “你不知道?”李院长摊摊手,“目前这个‘新医科卓越班’,你是第一个没有医学生物背景的。你就是实验样本。”

      顾婉清忍不住笑了出来:“那我得努力活下去。”

      —

      从院长办公室出来时,已是夜晚九点。

      协和的夜依旧明亮,主楼外的路灯一盏盏亮着,落在青石板路上如一条条光链。

      她轻轻抬头,望着顶楼飘动的“协和医学院”几个字,心中泛起一阵平静却坚决的潮涌。

      她明白,这一段被称为“转化”的过程,才是真正属于她的“重生”。

      不是重来一遍生命,而是换一种方式,真正“活在这条路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