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第二章
这次与江淮的对话对于林深来说无异于一场“刮骨疗伤”。剖开看似完美的表象,找到深藏骨髓的毒素,然后一点点地剔除。过程虽然尖锐,却奇异地带走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焦躁。
林深没有像过去那样,在受挫后急于用新的创作来证明自己,或者立刻打开音响用别人的音乐麻痹自我。他好像真的经历了一场大的手术,就那么躺着休养生息。江淮的话语在脑海中反复回响——“你的体温”、“你的故事”、“向内看”……他决定在让自己停下脚步,慢慢恢复。
过了不知多久,他掏出手机,打开备忘录新建了一个文档,然后在上面记录起来:
时间: 洛杉矶,晚11点后
事件: 和江淮视频。被“骂”了。
感受: 像被剥了一层皮,火辣辣的,但剥掉之后,里面的皮肤接触到空气,反而有种奇怪的清醒。羞愧是有的,但更多是……一种明确的方向感。他说得对,我一直在扮演别人,甚至同时扮演好几个人。我自己的声音在哪里?
联想: 想起上周在超市,看到一个亚洲老太太很费力地想拿货架顶层的豆瓣酱,我帮她拿了,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谢谢”,那一刻我突然很想我外婆。这种瞬间的、具体的感觉,我从来没有试图放进歌里。
写到这里,林深停了下来。看着自己敲下的文字,一种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这不是在写歌词,没有考虑押韵和结构,只是在记录。但这种记录,却比他之前任何一首精心雕琢的歌,都更让他觉得“真实”。
接下来的几天,林深的生活节奏真的慢了下来。他不再强迫自己每天必须写出几个小节,而是带着一种新的“任务”去生活。他坐地铁时不再戴耳机,而是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听他们碎片化的对话;他去咖啡馆,会留意阳光透过窗户在桌面上投下的光影变化;他甚至开始更认真地感受和苏珊相处时的细微情绪波动——那些轻松、那些争执、那些微妙的距离感。
他的备忘录里,“碎片”文件夹的内容开始增多,记录也变得具体起来:
?晨跑,格里菲斯公园,看到一只松鼠抱着比它头还大的坚果,倔强地往树上拖。很傻,很执着。
?和苏珊讨论毕业后的去向,她想去纽约,我想回国。话题无果而终,空气中有种温柔的紧张。像弦乐在背景里持续的低音,这是否预示着我们即将离别?
?下雨了。洛杉矶很少这样连绵的雨。想起江淮说的“体温”,我的体温,现在大概是潮湿的。
……
他偶尔还是会打开音乐软件,但听的不再是具体的某位歌手或风格,而是会专注于某种音色、某种节奏带来的生理感受——是让他心跳加速,还是让他鼻酸?他开始尝试将备忘录里的“碎片”和这些听觉感受联系起来。
大约一周后,又是一个深夜,他再次给江淮发了一条信息,这次不是视频请求,也不是音频文件,而是一段文字:
“江老师,我还没写出新东西。但我开始记笔记了。今天看到落日是紫色的,很奇怪的颜色,但我想我有点喜欢了。谢谢您那天的‘手术’。”
信息发出去后,他有些忐忑,不知道江淮会如何回应。他会不会觉得自己进度太慢?或者这些记录毫无意义?
几分钟后,江淮回复了,依然简洁,却让林深的心落回了实处:
“紫色的落日一定很绚烂,能被你看到也是它的幸福。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不着急,让感觉慢慢沉淀。”
就这样,一种新的交流模式建立了起来。林深会隔三差五地分享他备忘录里的一些“碎片”,有时是一两句描写,有时甚至只是一张模糊的照片。江淮的回复往往不长,有时是鼓励,有时是进一步地提问:“那种‘温柔的紧张’,具体是什么感受?”林深就着他的问题细细去回忆感受自己身心的感受。不知不觉间,林深感觉自己对自我的了解变得更深刻、更细微了。林深这个人的形象以一种清晰无比的姿态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林深没有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是在寻找自己的音乐语言,更是在向江淮敞开一个无比私密的内在世界。而江淮,则像一个耐心且敏锐的向导,在这个世界的入口处,为他点亮一盏灯,引导他一步步向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