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摸索前行,直播数据起伏 ...
-
林晚星盯着电脑右下角,那个红点确实闪了一下,又像幻觉般消失。她没动,手指悬在鼠标上方,像是怕惊走什么。苏晓雨在剪辑软件里倒带,张悦则把口红一支支摆成彩虹桥,三人谁都没说话,但空气里有种奇怪的默契——刚才那场直播,虽然数据只涨到41人,但弹幕里那句“我也是”是真的,不是刷的。
半小时后,林晚星调出后台数据曲线,放大到秒级。她发现峰值出现在张悦说“失败了还能不能笑出来”的瞬间,而流失拐点,恰恰是她自己忍不住插话提醒“上链接”的时候。
“我们得记点东西。”她说着,新建了个文档,命名为《直播日志v1》。
张悦凑过来:“记啥?今天谁说了冷笑话?还是谁又把口红涂歪了?”
“记时间、主题、说了啥、观众啥时候走的。”林晚星一条条列下去,“还有——系统那个红点,是不是跟数据峰值有关?”
苏晓雨冷笑:“要是它真能看懂‘真实’,那它比大多数运营都专业。”
三人开始翻前几场直播的记录。第一场“平价美妆试色”,峰值12人,流失在张悦刚拆包装时;第二场“不卖货聊失败”,峰值41人,停留时长翻倍;第三场,她们试图复制“失败”话题,结果观众三分钟内跑光。
“问题出在‘演真实’。”张悦突然说,“我昨天是真想笑,今天是假装想放弃,观众一眼看穿。”
林晚星点头:“就像你涂‘工位黄昏’,昨天是勇气,今天是摆拍。”
苏晓雨把三场的在线时段叠在一起看,发现唯一重合的活跃期是晚上九点到十点。“其他时间开播,基本是自嗨。这个点,可能是打工人刚吃完外卖,准备刷会儿手机。”
“那就固定九点开播。”林晚星敲进日志,“内容方向呢?继续‘失败’系列?”
“不行。”张悦摇头,“情绪不能当饭吃。但‘真实’可以延伸——比如,穷但认真生活。”
“比如?”林晚星问。
“比如这支叫‘房东催租红’,显白但沾杯,适合边哭边涂。”张悦拿起一支深红,“这支‘加班续命棕’,哑光不脱色,撑得住通宵。”
苏晓雨笑了:“还有‘同事抢功劳杏’,温柔但带刺。”
林晚星立刻记进日志:“人设关键词:穷、真实、有梗、不卖惨。”
第二天晚上九点,她们准时开播。张悦没提脚本,只在开播前写了张纸条:“今天最想吐槽的事——外卖汤洒了,但我还是喝完了。”
她对着镜头举起纸盒:“这碗酸辣汤,我舔了三遍盖子。不是穷,是环保。”
弹幕飘过:“respect”“我昨天舔了奶茶杯”“建议出个‘舔盖挑战’”。
林晚星坐在角落刷手机,像普通观众一样打字:“主播长得像我表妹,但比我表妹敢说。”
张悦看到后笑了:“欢迎表妹的互联网替身,今天不卖货,就分享穷人的体面。”
数据慢慢爬到38人,平均停留2分15秒。苏晓雨悄悄放大背景音,把弹幕声混进去。林晚星截图保存,没说话,但嘴角翘了翘。
第三场,她们试“美妆测评”。张悦一本正经念成分表,林晚星在旁边点头,像专家访谈。结果五分钟后,观看人数掉到19人。
“太假了。”林晚星回看录像,“像电视购物,还是没人看的那种。”
第四场,改“深夜聊天”,张悦讲大学时暗恋失败,声音放轻,灯光调暗。结果观众流失更快,最后只剩8人,其中一个还是苏晓雨的小号。
“太私人了。”林晚星直言,“观众想看的是‘我也有过’,不是‘我好惨’。”
张悦翻白眼:“所以我们要在‘共情’和‘表演’之间找条缝?”
“对。”苏晓雨指着日志,“前两场数据好,是因为内容有‘生活颗粒感’——外卖汤、漏风的出租屋、纸板招牌。观众不是来看你多惨,是来看‘原来你也这样’。”
林晚星突然想到什么:“系统给的首任务是‘组队’,我们完成了,但它没给钱,也没新任务。是不是……它在等我们自己搞出点名堂?”
“比如?”张悦问。
“比如它不定义‘成功’,但我们得证明‘我们在做’。”
苏晓雨冷笑:“所以它是个职场PUA大师,用沉默逼我们自我驱动?”
“那我们就给自己定任务。”张悦抓过记号笔,在墙上白板写下:“本周目标:让一个人说‘明天还来看你’。”
林晚星愣住:“不是看数据,是看一句话?”
“对。”张悦点头,“数据会骗人,但有人愿意留,是真的。”
她们开始调整细节。开播时间固定九点,补光灯调低一度,避免太像专业直播间;张悦不再预设话题,而是每次开播前写一张“今日真心话”纸条;林晚星彻底退出后台指挥,专心当观众;苏晓雨则开始记录每场的“高光三秒”——观众停留最长的片段。
第五场直播,张悦举起一支橘粉口红:“这支叫‘工资到账粉’,亮得扎眼,但只撑半天,就像我那点奖金。”
弹幕:“真实”“我工资也只撑半天”“建议出‘年终奖闪瞎红’”。
林晚星打字:“主播,你这口红能退货吗?”
张悦笑出声:“不能,但你可以退给前任。”
观看人数升到52人,峰值破百。林晚星心跳快了半拍,但没敢点刷新。
突然,弹幕跳出一条:“明天还来看你,别换风格。”
张悦愣住,随即眼眶有点热。她没说话,只是把那条弹幕截图,发到三人小群里。
林晚星看着日志表格,发现五场下来,数据依然起伏,但最低值从个位数升到了30+,峰值从12人涨到103人。虽然不稳定,但趋势在往上。
“我们是不是……摸到点门道了?”她问。
苏晓雨摇头:“别高兴太早。今天涨,可能是因为‘工资到账粉’戳中打工人;明天要是讲‘宠物绝育记’,观众可能直接划走。”
“所以不能靠单点爆破。”张悦说,“得把‘穷但认真’变成习惯,不是人设,是生活本身。”
林晚星打开系统界面,刷新。还是那句“待触发下一阶段任务”。她没关,也没再盯着看。
“它不给任务,我们就自己写。”她说,“下一场,试试‘出租屋改造计划’——用十块钱改造客厅。”
“预算呢?”苏晓雨问。
“系统给的启动资金还没动,但那是公款。”林晚星眨眨眼,“我上个月泡面省了两百,拿来搞建设。”
张悦笑出声:“所以我们要用泡面钱,打造‘贫民窟美学’?”
“对。”林晚星打开购物软件,“目标:让观众觉得‘我也能搞’,而不是‘她们真惨’。”
当晚,苏晓雨剪了段15秒视频:三人蹲在快递箱前,用美纹纸贴出“星悦工作室”logo;张悦把口红摆成彩虹;林晚星举着泡面桶喊“投资到位”。视频没加字幕,没配音乐,只有原声。
她匿名发到平台,标题:“这届创业的,用泡面当启动资金?”
发完,她关掉页面,没看数据。
第二天开播前,张悦在白板上画了个进度条:“让一个人说‘明天还来看你’——已完成。”
林晚星在日志里写下:“数据会骗人,但人不会。”
她们继续直播。主题是“十块钱改造出租屋”,材料包括:五块钱的LED灯串、三块钱的贴纸、两块钱的塑料花。张悦把灯串绕在补光灯支架上,说:“这叫‘星光不问赶路人’。”
弹幕:“笑死”“建议申遗”“你们这装修风格叫‘穷得发光’”。
观看人数慢慢爬升,林晚星没急着截图。她看着弹幕,突然发现有人问:“你们工作室真就三个人?”
张悦回答:“对,CEO、CMO、CTO,全在镜头前。”
“那系统给的钱呢?”
林晚星手一抖。
苏晓雨立刻切画面,把镜头对准那支“工位黄昏”:“钱还没到账,但口红先到了。”
张悦接过话:“我们不靠系统发工资,靠观众说‘明天还来看你’。”
弹幕刷出一片:“破防了”“这才是真·草根创业”“建议出联名款‘泡面启动红’”。
林晚星低头看手机,那个匿名视频的点赞数,已经涨到876。
她刚想说话,苏晓雨突然指着屏幕:“系统界面……又闪了。”
三人同时转头。
电脑右下角,红点一闪,随即消失。
林晚星没动鼠标。
她只说了一句:“别管它,继续播。”
张悦对着镜头举起塑料花:“这朵花,叫‘美纹纸玫瑰’,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穷,但不能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