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老木匠与他的榫卯世界 ...
-
晨雾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古镇深处的“木语堂”。木门轴转动时发出“吱呀”的轻响,这声音在清晨的静谧里,像一首古老的歌谣。老木匠陈阿木已经在工作台前坐了半个时辰,他面前摊着一块百年老榆木,纹理如山川沟壑,藏着岁月的密码。
陈阿木今年六十四,右手掌心布满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握刨子、凿子留下的印记。他正用一把磨得锃亮的鲁班尺丈量木料,尺子边缘刻着“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个字,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下料时总要依着“本”字,图个“本本分分,榫卯相合”的好彩头。
“阿木师傅,昨儿说的那张八仙桌,今儿能开工不?”院门外传来王婶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她家儿子要结婚,特意寻来老榆木,请陈阿木做张能传家的八仙桌。
陈阿木放下鲁班尺,起身迎出去:“王婶来了,木料我看过了,是好料。你放心,今儿就开榫。”他引着王婶到木料旁,“你看这木纹,多顺溜,做出来的桌子,稳当着呢。”王婶凑近了看,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着木纹,眼里满是期待。
送走王婶,陈阿木回到工作台,戴上老花镜,拿起墨斗。他左手按住墨斗,右手拉出线绳,对准木料上的标记,“啪”的一声,一道笔直的墨线便印在了木头上,像给木料划定了生命的轨迹。接着,他拿起凿子,凿子是祖传的,刃口锋利如昔,在他手里,一下下凿向木料,木屑簌簌落下,带着老榆木特有的清香。
陈阿木做木工,最讲究榫卯。他常说:“榫卯是木头的筋骨,不用一颗钉子,靠的是木头与木头之间的咬合,这才是真本事。”就说这八仙桌,桌面下的牙板要和桌腿用“粽角榫”连接,桌腿之间还要用“霸王枨”加固,每一个榫头、卯眼都得严丝合缝,差一分一毫都不行。
他先做桌腿的榫头。拿起锉刀,一下下打磨榫头的侧面,木屑在阳光下飞舞,像金色的尘埃。他的动作不疾不徐,眼神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手中的木头和工具。打磨好榫头,他又拿起另一块木料,开始凿卯眼。卯眼的深度、宽度都得精准,他用卡尺反复测量,确保误差不超过一毫米。
晌午时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陈阿木的背上,给他镀上一层暖黄的光晕。他的徒弟小磊端着一碗绿豆汤进来:“师傅,歇会儿吧,天热。”小磊跟了陈阿木五年,性子有些急,做活时常求快,没少被陈阿木说。
陈阿木放下凿子,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清凉的汤水顺着喉咙下去,驱散了不少燥热。“小磊,你看这卯眼,”他指着刚凿好的卯眼,“得凿得方方正正,这样榫头插进去才牢固。你上次做的那个,卯眼边缘有些毛糙,榫头插进去就不紧实。”
小磊凑过去看了看,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师傅,我知道了,下次一定注意。”
“做木工,就得有耐心,”陈阿木放下碗,拿起一块废料,“你看这废料,我能把它变成个小玩意儿。”说着,他拿起刻刀,在废料上雕琢起来。没多大工夫,一只活灵活现的小木鸟就出现在他手中,翅膀的纹理都清晰可见。
小磊看得眼睛都直了:“师傅,您这手艺太神了!”
陈阿木笑了笑:“这没什么,练得多了,手就有准头了。做木工,手要巧,心更要静,得懂木头,知道它的脾气。”他把小木鸟递给小磊,“拿着玩吧,下次做活,仔细琢磨琢磨。”
下午,陈阿木开始组装桌腿和牙板。他拿起一个榫头,对准卯眼,轻轻一推,榫头便滑了进去,严丝合缝,没有一点缝隙。接着,他又组装其他几个部分,每一个榫卯的结合都精准无比。最后,他用锤子轻轻敲击,让榫卯结合得更紧密。一张没有任何钉子的八仙桌框架,就这样在他手中成型了,稳稳当当,纹丝不动。
陈阿木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绕着桌子走了一圈,用手轻轻抚摸着桌腿,仿佛在和老朋友交流。“这桌子,能传好几代人呢。”他喃喃自语。
这时,镇里的文化干事李梅走了进来。她是来邀请陈阿木去参加非遗文化展示活动的。“陈师傅,县里要搞个非遗展示,想请您去现场演示榫卯技艺,怎么样?”
陈阿木有些犹豫:“我这做活的样子,有啥好看的?”
“您可别这么说,”李梅连忙说,“现在年轻人都没见过真正的榫卯手艺,您去演示,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多好啊。”
陈阿木想了想,点了点头:“行吧,那我就去露一手。”
接下来的几天,陈阿木一边忙着做王婶家的八仙桌,一边准备非遗展示的东西。他找出了自己珍藏的一套微型榫卯模型,有“燕尾榫”“穿带榫”“抱肩榫”等,小巧精致,却把榫卯的精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非遗展示那天,陈阿木带着工具和模型来到现场。展台前很快围满了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些不用钉子就能连接牢固的木头结构充满了好奇。
陈阿木先拿出微型模型,给大家讲解:“大家看,这是燕尾榫,像燕子的尾巴,一榫一卯,相互咬合,特别牢固。还有这个穿带榫,是用来连接桌面的,能让桌面更平整,不易变形。”
接着,他开始现场演示制作一个小凳子。他拿出木料,用墨斗弹线,用凿子凿卯,用刨子刨平,每一个动作都娴熟流畅。周围的人都屏住呼吸,看着他手中的木头渐渐变成一个小凳子的雏形。
“哇,太厉害了!”“真的不用钉子啊!”人群中不时发出惊叹声。
一个年轻人忍不住问:“陈师傅,现在都用钉子、胶水了,您这手艺不觉得麻烦吗?”
陈阿木停下手中的活,看着他说:“麻烦是麻烦,但榫卯做出来的东西,有灵性,耐用。你看这木头,它们是相互依靠着的,就像人与人之间,得讲究个契合,才能长久。而且,这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演示结束后,很多人围上来,向陈阿木请教。陈阿木一一耐心解答,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李梅在一旁看着,心里很高兴,她觉得这次活动很成功。
从县里回来后,陈阿木的“木语堂”更热闹了,不少人慕名而来,有的是想请他做家具,有的是想跟他学手艺。小磊也变得更用心了,跟着陈阿木学得格外认真。
这天,陈阿木正在给王婶家的八仙桌装桌面。他用“攒边打槽”的方法,把几块木板拼接成桌面,木板之间严丝合缝,再用穿带榫固定,整个桌面平整光滑,没有一点缝隙。
王婶带着儿子儿媳一起来看,看到那张精美的八仙桌,都赞不绝口。“陈师傅,您这手艺真是没话说,太漂亮了!”王婶的儿媳抚摸着桌面,爱不释手。
陈阿木笑着说:“只要你们喜欢就好。这桌子,好好用,能传下去的。”
送走王婶一家,陈阿木坐在工作台前,看着那张八仙桌,心里满是成就感。他拿起一把老木梳,梳子是老伴生前用的,也是他用一块小叶紫檀做的,梳齿圆润,用了几十年还好好的。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八仙桌上,木纹在光影里仿佛活了过来。陈阿木拿起鲁班尺,轻轻放在桌上,尺子上的“本”字,在夕阳下闪着微光。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就和这些木头、这些榫卯分不开了,他要把这门手艺,一直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木头与木头之间,有着如此美妙的连接方式,就像人与人之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纽带。
夜深了,“木语堂”里只剩下陈阿木和他的木头。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工作台上,洒在那些工具和木料上。陈阿木拿起一块新的木料,准备开始下一件作品,他的榫卯世界,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