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
-
第二天下午的阳光比昨天更软,像揉碎的桂花糖,洒在“桂语咖啡馆”的玻璃窗上。
枕秋提前十分钟到了,选了昨天那个靠窗的位置,桌上放着新捡的银杏叶——是早上路过图书馆时摘的,比上次那片更黄些,叶脉像描了层浅金。
她把笔记本摊开,扉页的砚台书签闪着细浅的光,旁边放着那本夹手册的旧书。指尖在屏幕上点了点“砚台里的云”的对话框,昨晚发的“明天见”还停在聊天记录最上面,没舍得删。
正对着屏幕发呆,就听见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带着点木质的淡香。
“来很早。”
砚云舟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枕秋回头时,他已经把手里的东西放在桌上——一本浅棕色封皮的文件夹,上面贴着枚小小的银杏叶贴纸,还有一盒砚形的食盒,木色的盒身,边缘刻着细浅的云纹,和手册封皮的纹路很像。
“刚到没多久。”枕秋赶紧把笔记本往旁边挪了挪,给文件夹腾位置,“这是……你说的案例资料吗?”
“嗯,整理了些我之前接触过的圈层沟通案例,都是比较温和的,没有特殊内容,主要讲怎么确认边界、处理分歧。”
砚云舟把文件夹递给她,指尖碰到她的手,带着点秋日的微凉,“里面还有几个靠谱的交流群二维码,你要是想深入了解,可以加进去看看,都是侧重心理陪伴的,没有乱七八糟的言论。”
枕秋翻开文件夹,第一页就是手写的目录,用的还是那浅赭色的墨汁,标题是“圈层健康沟通案例集”,下面分了“边界确认”“情绪反馈”“现实融入”三个部分,每个案例旁边都画了小小的符号——确认边界的案例旁画了砚台,情绪反馈的旁画了银杏叶,现实融入的旁画了舟形砚台,和手册里的符号一脉相承。
“你特意整理的?”枕秋抬头看他,眼里带着点惊讶。
文件夹里的案例都写得很细,比如“某群成员因‘是否分享现实信息’产生分歧,最终通过‘轮流表达需求’达成共识”,旁边还标注了“核心:不强迫,不指责”,字迹工整,不像随便凑的资料。
“昨天晚上整理的,反正改图累了,就当放松了。”砚云舟说得轻描淡写,却打开了那盒砚形食盒——里面是切成小块的桂花糕,米白色的糕体里嵌着细碎的桂花瓣,香气一下子漫了出来,和咖啡馆里的桂香混在一起,甜得恰到好处。“知道你喜欢桂花味,路过甜品店时买的,尝尝?”
枕秋拿起一块,指尖碰到食盒的木壁,还带着点余温。
桂花糕入口即化,桂花香在嘴里散开,不齁不腻,像把秋日的暖光都含在了嘴里。
她边吃边翻案例,看到“圈层与现实的平衡”那部分时,停住了笔——案例里写着“某成员在圈层中是‘倾听者’,现实中是教师,通过‘固定沟通时间’(每天睡前10分钟)平衡两者,既不忽略圈层伙伴,也不影响工作”。
“这个‘固定沟通时间’,是不是和你设计空间时的‘功能分区’差不多?”枕秋抬头问,笔尖指着案例里的句子,“把圈层和现实分成不同的‘区域’,再找个‘连接点’,比如每天10分钟的沟通?”
砚云舟眼睛亮了亮,拿起笔在案例旁画了个简单的建筑平面图:“差不多。你看,这个空间是现实,这个是圈层,中间的走廊就是‘连接点’——不能太宽,不然会混淆;也不能太窄,不然会断开。固定沟通时间,就是那个刚好的‘走廊’。”他顿了顿,指了指图里的小角落,“就像我设计的‘安静角’,是现实空间里的‘小圈层’,既能让人放松,又不会脱离整个空间。”
枕秋恍然大悟,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圈层与现实=建筑功能分区,连接点=固定沟通时间/共同兴趣(如桂花、银杏)”,写完还画了个小小的砚台,旁边配了片银杏叶,像模仿砚云舟的符号。
砚云舟看着她的笔记,嘴角弯了弯:“你很擅长找关联。
其实做课题不用太急,就像磨墨,慢慢研,墨色才均匀。”他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微信群的二维码,“这个群叫‘秋声漫谈’,里面都是些喜欢分享生活、聊情绪的人,偶尔会聊圈层,但更多是说些日常——比如谁捡了好看的银杏叶,谁做了桂花糕,你要是不介意,可以加进去看看,感受下真实的圈层氛围。”
枕秋扫了二维码,群昵称下意识填了“枕秋”,头像用了昨天拍的银杏叶照片。刚进群,就有个叫“木棉”的人发来欢迎消息:“新人妹妹好呀!是不是云舟推荐来的?”后面还加了个桂花的表情。
“群里的人?”枕秋抬头问。
“嗯,群是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建的,都是觉得‘圈层该回归生活’的人。”砚云舟解释道,“木棉是做心理咨询的,很会听人说话,你要是在群里觉得不自在,找她聊就好。”
枕秋刚想回复“木棉”,群里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是个叫“风哥”的人发的:“新人进群,不说说自己是哪个‘圈’的?有没有‘经验’啊?”语气带着点轻佻,后面还跟了个暧昧的表情。
枕秋指尖一顿,突然有点慌,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她怕自己说错话,也怕破坏群里的氛围。砚云舟察觉到她的紧张,凑过来看了眼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低声说:“别慌,直接说你的需求就好。比如,你可以说‘我是来学习圈层沟通的,目前在做相关课题,希望和大家多交流生活’。”
枕秋按着他说的,慢慢打了一行字发出去,末了还加了个银杏叶的表情。
消息发出去没几秒,“木棉”就回复了:“妹妹是做课题的呀!太厉害了~我们群就是随便聊,不用有压力,想聊什么就聊什么,不想聊就潜水也没关系~”紧接着,另一个叫“砚台里的云”的头像也发了消息:“她是我朋友,来感受氛围的,大家随意就好,别追问太多。”
“风哥”没再说话,群里又恢复了之前的热闹——有人发了自己拍的秋日晚霞,有人说今天做了桂花酿,还有人分享了自己磨墨的视频,配文“磨墨静心,准备改稿子”。
枕秋看着群里的消息,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原来真的有这样的圈层——不像网上说的那样“严肃”“有距离”,反而像个温暖的小茶馆,大家凑在一起,说些无关紧要的日常,却让人觉得安心。
“你看,”砚云舟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圈层不是非要‘有什么特殊身份’,也可以是这样,像朋友一样聊聊天,分享点喜欢的东西。”他指了指群里有人发的磨墨视频,“这个人叫‘墨生’,是做书法的,每次磨墨都会发视频,说‘磨墨的时候,能想通很多事’,和你捡银杏叶的习惯很像。”
枕秋忍不住笑了,低头回复了“墨生”的视频:“磨墨的样子好治愈!我下次也想试试~”很快就收到了“墨生”的回复:“妹妹可以试试呀!刚开始磨可能会手酸,但慢慢来就好,就像秋天的叶子,慢慢黄才好看~”
咖啡馆的钟敲了五点,阳光已经斜到了桌角,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枕秋的笔记本上,又多了好几行课题思路,案例资料也做了满满的标注,连“风哥”那条让人不适的消息,都被她写成了“圈层中如何应对不当言论:明确自身需求,寻求同伴支持”。
“时间不早了,你该回学校了吧?”砚云舟合上文件夹,把剩下的桂花糕推到枕秋面前,“这个你带回去吃,明天要是还想来,我们可以聊聊群里的那些人,他们的故事或许对你的课题有帮助。”
枕秋点点头,把桂花糕小心收进包里,又把案例资料和手册放进旧书里,抱着厚厚的一摞东西站起来。
砚云舟帮她拎起充电器,两人并肩走在咖啡馆门口,银杏叶被风吹得落在枕秋的头发上,砚云舟伸手帮她摘了下来,指尖轻轻碰了下她的发梢,像碰了片易碎的秋光。
“下次见面,我带你去我工作室看看吧。”砚云舟突然说,“带你看看那个装银杏叶的玻璃罐,还有我磨的砚台,或许能给你的课题多点灵感。”
枕秋心里一动,抬头看着他,阳光落在他的发梢,泛着浅金的光。“好啊。”她声音很轻,却带着点期待,“什么时候去?”
“后天下午怎么样?我那天不用改图,可以陪你多待一会儿。”砚云舟说,眼神里带着点认真,“我工作室离这里不远,走路十分钟就到,窗外还有棵老银杏树,现在叶子正黄。”
“好,后天见。”枕秋点点头,抱着东西往学校走,走了几步回头看,砚云舟还站在咖啡馆门口,朝她挥了挥手,手里拿着那本深蓝色封皮的旧书,在秋日的光里,像个不会消失的坐标。
回到宿舍,枕秋把桂花糕分给室友,自己留了两块,放在砚形食盒里,摆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她打开“秋声漫谈”群,看着大家聊得热闹,忍不住发了张今天捡的银杏叶照片,配文“今天的银杏叶,和云舟推荐的群一样温暖~”。
消息发出去,很快收到了“木棉”的回复:“哇!这叶子好好看~云舟可是很少推荐人进群哦,妹妹和他很熟吗?”后面还加了个八卦的表情。
枕秋看着屏幕,脸颊有点发烫,慢慢打了一行字:“不算很熟,只是他帮我解答课题的问题,人很好,像……像秋日的阳光,很温暖。”
发送成功的瞬间,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砚台里的云”发来的消息:“刚看到你发的银杏叶,很好看。早点休息,后天带你去工作室看更好看的。”后面加了个舟形砚台的表情,和手册便签上的图案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