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第 36 章 ...
-
深秋的周庄镇,乌桕树的叶子红得像火。主题乐园的"乡土智慧展区"里,新添的"经纬坊"吸引了大批游客。范阳站在木质纺车前,看着林西和几位纺织工艺大师调试新设计的互动装置——这架结合了明代花楼织机原理与现代感应技术的纺车,只要游客轻轻推动摇杆,上方的折纸纱锭便会同步旋转,墙面投影随即呈现出丝绸从蚕茧到成衣的演变过程。
"范老师,有位客人点名要见你。"志愿者小跑过来,语气带着几分紧张,"说是从南方专程来的,带了好多拍摄设备。"范阳整理了下袖口,在会客室见到了来访者。对方是个戴着圆框眼镜、留着利落短发的年轻女子,身旁堆着几个专业摄影箱,最显眼的是一台复古造型的胶片相机。
"我叫陆明薇,是做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导演。"女子递上名片,眼神透着期待,"看了你们'文化星火'计划的视频,辗转联系到这里,就想把这些故事拍下来。"说着,她打开箱子展示设备:"我坚持用胶片记录,总觉得这样的质感才配得上这些老手艺。"
这个提议让范阳有些犹豫。他深知过度曝光可能带来的隐患,也记得《计然篇》中"察见渊鱼者不祥"的告诫,太过直白的展示或许会破坏传统文化的韵味。但当陆明薇架起相机,镜头扫过正在教孩子折纸的姜老,定格在老人布满皱纹却专注的双手时,范阳改变了想法——或许真实的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拍摄工作悄然展开。陆明薇团队拒绝搭建摄影棚,坚持捕捉最自然的场景。清晨,他们跟着范阳拍摄古庙的晨课:老院士带着孩子们研读古籍,苏晴教大家用古法造纸;午后,镜头对准乐园的工坊,姜老手把手教游客制作铁皮青蛙,火星在老式铁砧上溅起,与窗外的银杏叶一同定格在胶片里。
然而,拍摄第三日就遇到了难题。陆明薇想要拍摄范阳"灵光乍现"改良机关的场景,可设计工作本就是漫长的沉淀过程,哪有随时上演的"奇迹"?"这样的镜头才有感染力!"陆明薇有些着急,"观众就爱看创新的瞬间。"范阳摇摇头,带着她走进"星火长廊"。
"你看这些孩子的作品。"范阳指着墙上歪歪扭扭的折纸机械,"他们改良竹蜻蜓用了十七次,调整投石车角度用了二十三天。"他拿起一个用易拉罐和皮筋制作的简易机关盒,"真正的智慧...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陆明薇若有所思地抚摸着相机,突然放下设备:"我懂了,明天我们拍你整理支教日志。"
新的拍摄方案带来意外收获。当镜头对准范阳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录里既有机关改良的数据,也有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山那边的小朵说,她折的纸船能载着梦想过河。"这些真实的片段让陆明薇激动不已,她甚至临时改变计划,决定加拍一部关于乡村孩子与传统文化的纪录片。
与此同时,乐园里也发生着新变化。一位来自贵州的苗族银饰匠人带着家传手艺来到园区,提议将银饰锻造技艺与机关术结合。范阳立刻组织团队研讨,最终设计出"苗韵机关匣"——转动匣盖上的银质花纹,内部会弹出用折纸还原的苗族古歌场景。这个创意吸引了更多非遗传承人,蜀绣、唐卡绘制等技艺陆续融入园区项目。
随着冬日临近,"文化星火"计划迎来年度总结会。各地支教点的老师通过视频连线分享成果,屏幕里,云溪小学的孩子们展示着新制作的"立体古籍"——用折纸和机关术将《山海经》的故事变成可翻动、可操作的书本。突然,画面卡顿,再恢复时,孩子们举着写满祝福的纸条:"范老师,我们等你来看雪!"
散会后,范阳独自走到园区最高处的观景台。远处,周庄镇的灯火与乐园的星光交相辉映;脚下,新铺设的"文化经纬路"蜿蜒交错,石板上镶嵌着各地传统纹样。他折出一只纸风筝,任由寒风吹起丝线。这一刻,他仿佛看见无数条看不见的线,正将散落各地的文化明珠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细密而温暖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