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7、西伯利亚的永夜 ...
-
列车在西伯利亚冻土带上穿行,车轮碾过结冰铁轨,发出沉闷的撞击声。窗外是无尽的雪原,天地灰白,枯树如骨,偶尔掠过一座废弃小站,站牌被雪埋至一半,字迹早已模糊。车厢内暖气嘶嘶作响,陆沉舟靠窗而坐,手中翻阅的是俄罗斯极地管理局签发的通行许可——编号X-07,准许两人进入北极圈内320公里的旧科考哨站“极瞳”,停留十四日,进行“光影共生艺术实验”。
苏念安坐在对面,耳机里放着西伯利亚民谣,低沉的男声在风雪背景音中吟唱。他正用数位笔在平板上勾画构想:雪屋内部,冰墙中嵌入燃烧的树脂条,火焰热力使冰层缓慢融化,形成流动的沟壑,沟壑中注入温感变色颜料,随温度变化显现出隐藏图像——一幅巨大星图,指向北极星。
“火与冰的对抗。”他抬头,“不是谁赢谁输,而是谁先说出真相。”
陆沉舟合上文件:“火会熄,冰会融,可痕迹不会消失。”
“所以我要画那个瞬间——火即将熄灭,冰开始哭泣。”
列车抵达最后一站“克列斯特”,两人换乘雪地摩托,由当地向导带路,穿越冻原。风速已达每秒三十米,能见度不足百米。护目镜结霜,呼吸在口罩内凝成冰渣。行进五小时后,向导停在一处雪丘前。
“‘极瞳’在下面。”
雪被挖开,露出半埋的金属门。门锈死,陆沉舟用液压钳破开,寒气扑面而出,像打开一座沉睡的墓穴。
哨站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地下三层,地上仅剩半截观测塔。电力系统早已瘫痪,供暖管道冻结。两人拖入设备箱,架起便携发电机,接通照明。灯光亮起,照亮布满灰尘的控制台、老式雷达屏、墙上泛黄的极光观测图。
“这里曾是苏联最北端的磁暴监测点。”苏念安拂去一张桌子上的灰,“他们用它追踪北极光的频率,预测卫星通讯干扰。”
“现在,我们用它烧火画画。”
第一夜,暴风雪封门。温度计显示室外零下五十二度,室内勉强维持在零下十度。苏念安在中央大厅搭起冰屋框架——用雪砖垒成穹顶,内部贴上特制冷凝膜,防止融化渗水。陆沉舟调试温感颜料,注入细管,连接至埋在冰墙中的微通道系统。
“火源用什么?”陆沉舟问。
“树脂块。”苏念安递过一袋琥珀色块状物,“西伯利亚松脂混合金属粉末,燃点低,火焰稳定,烧完成灰,不污染冰体。”
“烧多久?”
“六小时。足够完成一次完整显影。”
次日清晨,一切就绪。冰屋建成,高约三米,通体乳白,像一颗埋在雪中的巨卵。两人将火盆置入中央,填入树脂块,连接温度传感器与投影系统。外部架设三台红外摄像机,记录冰层融化全过程。
点火前,苏念安在冰屋入口刻下两行字:
“光生于热,形生于逝。”
“A + L”
火燃起。
橙黄火焰舔舐冰壁,热力传导,冰层开始细微震颤。埋藏的温感颜料被激活,自接触点向外蔓延,显现出深蓝线条——是星轨,是脉络,是某种古老文字。投影屏实时放大画面,观众可通过远程直播观看创作过程。
前四小时平稳。
第五小时,警报响起。
发电机因低温故障,电力中断。照明熄灭,监控停摆,温控系统失效。火盆温度骤降,树脂燃烧不充分,冒出浓烟,冰屋内一氧化碳警报尖鸣。
“出去!”陆沉舟拽门,门已被冻死。
“门打不开!”苏念安拍打控制面板,“外面雪塌了,把出口埋了!”
两人退回冰屋中心,摘下防毒面罩,呼吸急促。
“通风口呢?”
“被冰堵了三分之一,再这样下去,十分钟内会缺氧。”
陆沉舟迅速拆开备用电池,接通手持电钻,冲向冰墙。他选中未显影区域,开始钻孔。冰屑飞溅,孔道成形,连接外部。苏念安则用画笔蘸取应急荧光剂,涂在新通孔边缘——若再断电,至少还有微光指引。
“火撑不住了。”苏念安盯着火盆,“树脂快烧完,温度不够,颜料显影会中断。”
“那就用手。”
“什么?”
“用手传热。”陆沉舟脱下外层手套,将手贴在冰墙上,“我们体温三十七度,足够激活局部颜料。你画,我供热。”
苏念安愣住:“你会冻伤。”
“你画不完,我更冷。”
苏念安不再犹豫,取出最小号画笔,蘸取颜料,开始在冰墙裂缝处补线。陆沉舟双手贴住他笔尖后方的冰面,体温通过接触传导,维持颜料活性。每画十秒,陆沉舟换手,将冻得发紫的手塞进腋下回暖,再继续。
火光渐弱,冰屋内温度持续下降。
苏念安的笔开始颤抖,不是因冷,而是因画面——冰层深处,星图已显现出两人并肩轮廓,头靠头,手牵着手,正指向北极星。那是他从未设计过的构图,是冰与火在极限中自动生成的图像。
“它自己在画我们。”苏念安声音发颤。
“因为这就是真相。”陆沉舟贴紧冰墙,将更多体温渡入,“我们不是在创造光,我们是光的一部分。”
最后一块树脂熄灭。
冰屋陷入黑暗。
两人靠坐墙角,呼吸白雾交织。苏念安的指尖已冻得失去知觉,陆沉舟将他的手裹进自己衣服,贴在胸口。
“画成了吗?”
“成了。”苏念安靠在他肩上,“它会记住。”
黎明时分,雪停。向导带救援队挖通通道。阳光照入,冰屋内景象令人屏息——整面冰墙布满深蓝星图,裂缝如河流,贯穿其中,而裂缝终点,是两人手印重叠的位置,颜料在此处最浓,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全球直播观看人数突破八千万。
作品被命名为《永夜之证》,列入“星河计划”第三阶段永久收藏。
回程火车上,苏念安睡着了,头靠陆沉舟肩上。陆沉舟轻轻翻他掌心,那冻伤的指尖已敷药包扎。
手机震动,收到一封邮件。
发件人:俄罗斯极地管理局
主题:关于“极瞳”哨站的后续使用建议
正文:
“经评估,‘极瞳’哨站可作为国际极地艺术驻留基地。首任驻留艺术家提名:苏念安、陆沉舟。任期三年,可续签。”
陆沉舟点开回复,只写了一句:
“我们接受。条件是——永不单独前往。”
按下发送。
窗外,雪原无尽,太阳低悬,像一颗不肯落下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