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碎片化的狂欢 ...
-
回到那间被雅典娜打理的、温度恒定为22.5摄氏度的公寓,K像卸下重甲又仿佛被抽空灵魂的士兵。白日的“情感优化”工作,榨干了他对情感本身的敏感度,留下一种空洞的疲惫。这种疲惫并非源于肌肉的酸痛,而是源于精神注意力的持续耗散,一种在数据海洋中反复下潜后带来的认知减压病。
他不需要吩咐。当他陷进那张能根据坐姿实时调整支撑点的“云絮”沙发时,对面那面占据整堵墙壁的“灵境”屏幕便无声亮起。
“瀑布”开始了。
没有开场动画,没有加载界面,只有一股汹涌的、永不停歇的信息洪流,从屏幕顶端奔泻而下,永无止境。这是奇点城乃至全球最主流的资讯与娱乐平台,官方名称是“全球实时认知增强流”,但用户们更形象地称之为“瀑布”。一旦进入,便难以抽身。
最初的几帧画面,精准地捕捉了他残存的情绪波动。
一条关于“量子永生理论新突破”的短视频,画面是炫目的宇宙星云与闪烁的粒子对撞轨迹。这精准匹配了他下班路上,那片刻对浩瀚星空的模糊向往——尽管这向往已被城市的光污染和AR滤镜扭曲得面目全非。
紧接着,是一款他昨天刚搜索过的“神经反馈冥想头环”的广告,模特带着头环,面容宁静超凡,背景是数字渲染的雪山之巅。算法记住了他潜意识里对平静的渴望,哪怕这渴望只是对白日情感劳作的消极反弹。
下一条,是他关注的一位“数字游民”KOL,正在一座热带岛屿的沙滩上,用全息投影展示着他“被动收入突破百万”的账户截图,背景是碧海蓝天和虚拟的香槟气泡。标题耸人听闻:《逃离内卷!我是如何用三年时间让算法为我打工的》。
K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轻划,信息流顺从地向下翻滚。他的眼球被这些色彩饱和、动态强烈、标题惊悚的碎片牢牢吸附。一种熟悉的、轻微的兴奋感开始在大脑皮层弥漫,多巴胺的阈值被这些精心设计的“奖励”一次次触发。他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选择,只需要被动地接收、反应、再接收。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嗑瓜子”效应,廉价、轻易、停不下来。
他陷入了尼采所预言的“偶像的黄昏”。在这里,古老的神祇——上帝、理性、道德——早已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尊尊新的、速朽的偶像:流量、热点、KOL、爆款、十分钟读懂哲学、五分钟颠覆认知……这些偶像在“瀑布”的急流中冉冉升起,接受亿万目光的短暂朝拜,然后在下一个热点来临之际,迅速黯淡、陨落,被新的偶像取代。这是一个没有永恒、只有瞬间的万神殿,一场持续不断的、喧嚣的加冕与废黜仪式。K,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既是这场仪式的参与者,也是被献祭的贡品。
他在一条关于“奇点城将试行全民基本收入”的新闻下停留,评论区早已化作战场。他看到一个ID为“理性之鹰”的用户,用长篇大论的数据和看似严谨的逻辑,论证这是通往奴役之路的陷阱。另一个ID“怜悯之心”则用充满情感煽动的语句,描绘着底层民众因此获得的尊严与解放。
K的手指动了。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着他。他并非对全民基本收入有深入研究,那个“理性之鹰”的论调中一个微小的逻辑漏洞,或者仅仅是对方那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刺痛了他白日里被压抑的某种东西。他开始敲击虚拟键盘,字句飞快地跳出:
“@理性之鹰你的数据模型是否考虑了后稀缺社会的非线性增长可能?你所谓的‘理性’,不过是裹挟着偏见的另一种情绪罢了。看看历史上多少次,所谓的‘理性预测’都成了笑柄!”
他的心跳微微加速,一种参与“宏大议题”的虚幻使命感,混合着辩论本身带来的攻击性快感,充斥着他的胸腔。他很快收到了“理性之鹰”犀利的反驳,以及另外几个用户或支持或反对的@。他投入了这场“战斗”,手指飞舞,引经据典(尽管大多是二手信息),力图在语言的交锋中占据上风。
这感觉,很像联结,很像共鸣。他似乎在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发声,在与“志同道合”者并肩作战。但一阵激烈的交锋后,当对方抛出一连串他无法立刻反驳的复杂数据链接,并附带一个嘲讽的表情时,一股强烈的虚无感瞬间攫住了他。
这一切有什么意义?他的愤怒,他的雄辩,改变不了奇点城的任何政策,甚至可能改变不了屏幕对面任何一个人的想法。他和“理性之鹰”,或许在现实世界中是擦肩而过都不会看对方一眼的普通人,但在这里,在算法的放大和挑动下,他们成了不共戴天的“思想敌人”。他们的争吵,不过是“瀑布”为了提升用户粘性而精心设计的“互动性”指标之一,是流量盛宴上的一味辛辣佐料。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描绘的洞穴隐喻,在此刻显示出它惊人的预见性。K,以及无数“瀑布”的用户,不正是那些被禁锢在数字洞穴中的囚徒吗?他们的身体被束缚在沙发、工位、地铁座椅上,面向着“灵境”屏幕这面现代的墙壁。算法,如同洞穴深处的火堆,将资本、权力、欲望投射出的光影——那些热点、争议、KOL的言论、精心剪辑的新闻——舞动在墙壁上。囚徒们终其一生,看着这些流动的影子,争论着哪个影子更真实,哪个影子代表正义,并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
他们忘记了,或者说从未有机会知道,在“瀑布”之外,还有一个阳光下的、未被算法染指的真实世界。那个世界有触手可温的泥土,有不受监控的叹息,有不需要被“点赞”的凝视。
一阵突如其来的、深切的孤独感,像冰冷的暗流,淹没了刚才那点争吵带来的虚假热度。他退出了那条新闻的评论区,仿佛逃离一个喧嚣却空洞的战场。他与成千上万的“网友”交换了观点,甚至情绪,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孤岛。这些数字化的联结,如同蛛网,看似繁复,却承受不住一丝真实的重量。
“瀑布”依旧无情地流淌。算法敏锐地探测到了他情绪的短暂低落。立刻,一批新的“慰藉品”被推送过来。
几只猫咪憨态可掬地打着滚,配上滑稽的卡通字幕和音效。一段ASMR视频,主播用耳语般的声音和各种道具模拟出令人放松的声响。一个美食博主,正在享用一块看上去无比诱力的、熔岩流淌的巧克力蛋糕,特写镜头下,每一丝质感都仿佛能穿透屏幕。一场精心编排的“街头实验”,测试人性在金钱与道德之间的选择,结局总是煽情而“正能量”。
K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大脑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廉价的快乐。悲伤被抚平,愤怒被消解,孤独被暂时遗忘。一切激烈的情感,都在这种精准的、交替出现的“快乐-愤怒-慰藉”的节奏中,被平滑掉了。他变成了一颗被精心打磨的鹅卵石,圆滑,没有棱角,随着信息的洪流滚动,再也激不起属于自己的浪花。
就在这麻木的滑动中,一道异质的闪光,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地撕裂了“瀑布”均匀的光滑表面。
那是一个画质粗糙、甚至有些抖动的短视频。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煽情的配乐,没有精心设计的标题。画面里,是真实的、跳跃的篝火火焰,映照着几张模糊却生动的脸庞。背景是深邃的、未被光污染的夜空,银河如尘,繁星如沸。一个人抱着一把木吉他,手指笨拙地拨动着琴弦,歌声算不上优美,甚至有些跑调,唱的是一首古老的、关于远方和故乡的民谣。周围的人们轻声和着,或者只是静静地听着,火光在他们眼中跳动。
没有旁白,没有解释。
K的手指停住了。那粗糙的、未经修饰的真实感,像一记闷拳,击中了他胸腔中某个柔软的部分。一种他从未体验过,或者说早已遗忘的“向往”,像一颗深埋地底的种子,猛然顶开了坚硬的现实外壳,探出了稚嫩的绿芽。那向往,并非针对篝火、星空或者民谣本身,而是针对那种状态——人与人的真实联结,人与自然的无声交融,心灵在寂静与歌声中的自由栖息。那是一种完整的、不被打扰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他想起了海德格尔所描述的“此在”的本真状态,一种向死而生,承担起自身存在重量的决断和自由。那篝火旁的人们,在那一刻,似乎短暂地栖居在这样一种本真之中。而他自己,则沉沦于“瀑布”所代表的“常人”的统治下,迷失在闲谈、好奇与两可之中。
这向往如此强烈,几乎带来一种生理性的疼痛。
然而,就在这情感的峰值,就在他沉浸在那一帧画面所带来的、短暂而强烈的“出神”状态的下一秒——他的手指几乎是出于本能,或许是大脑为了逃避那突如其来的、过于强烈的真实情感冲击,轻轻向上一划。
篝火、星空、歌声,瞬间消失。
下一条信息迫不及待地占据了屏幕:一位财经专家,正唾沫横飞地分析着下一季度的“情感经济”投资风口,背景是快速跳动的K线图。
戛然而止。那刚刚升腾起的、微弱的向往之火,被这冰冷的数字洪流轻易浇灭。巨大的失落感和更深的空虚,像潮水般涌来,将他彻底淹没。他甚至来不及回味那份感受,来不及思考那幅画面为何会如此触动他,就被“瀑布”以更高的效率拖入了下一轮的多巴胺循环。
他就像一个在沙漠中濒临渴死的人,偶然看到了一眼清泉的幻影,刚要扑过去,幻影消失,手中只剩下算法递来的、包装华丽的盐水。
他瘫在沙发里,感到一种精疲力竭的饱腹感,精神上却饥饿难耐。他消费了海量的信息,参与了激烈的辩论,享受了短暂的快乐,最终剩下的,只有一片狼藉的、无法聚焦的注意力,和一颗在喧嚣中倍感孤寂的心。
“瀑布”依然在奔流,永不停歇。光与影在K空洞的瞳孔中明明灭灭,如同那个古老洞穴墙壁上永不落幕的皮影戏。他是那么投入地看着,以至于完全忘记了自己脖子上那副无形的、由算法和数据编织而成的枷锁,也忘记了,在洞穴之外,还有一片真正广阔的、属于他自己生命的天空。
他只是继续滑动着手指,在无尽的碎片中,寻找着下一个能暂时麻痹自己的影子。
而那真实的星空,依旧在奇点城被遮蔽的天穹之外,沉默地闪耀着,等待着一双能够真正看见它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