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赛场重逢与无声的蜕变 ...

  •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全国总决赛在北京拉开帷幕,场馆内汇聚了全国顶尖高校的精英团队,空气中弥漫着青春的热血与智慧的碰撞。罗小林作为T大材料学院“柔性可穿戴微型电池”项目的核心成员,身着合体的正装,正全神贯注地向一拨评委和投资方阐述着项目的技术亮点与市场前景。她的声音清晰自信,逻辑缜密,早已不是当年县城高中里那个安静得有些透明的女孩。

      中场休息的哨音响起,人群稍稍散开。罗小林松了口气,正准备去喝口水,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斜后方一个略显冷清的展位。展位布置得极其简洁,没有炫目的海报,只有清晰的图表和数据模型。一个清瘦的身影背对着她,正低头调试着一个看起来颇为精巧的仪器模型。那专注的侧影,那微微弓起的脊背线条,带着一种刻入骨髓的熟悉感。

      李一帆?

      罗小林的心跳漏了一拍,脚步不由自主地顿住了。怎么会是他?他不是应该在西安吗?

      似乎是感受到了背后注视的目光,那个身影缓缓转了过来。四目相对,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瞬。

      是李一帆。依旧是那副清瘦的身形,穿着洗得发白但熨烫得一丝不苟的衬衫,外面套着不合身的旧西装。他的脸色比上次冬日街头偶遇时好了些许,不再是那种带着病态的苍白,但眉宇间那份沉郁的内向气质似乎更深了,像一层洗不掉的底色。然而,当他的目光聚焦在罗小林脸上时,那沉郁的眼底深处,仿佛有极其微弱的星火亮了一下,带着一丝惊讶,随即又归于平静。

      “罗小林?”他的声音依旧低沉,像蒙尘的古琴轻轻拨动了一下弦,“真巧。” 没有过多的寒暄,依旧是那份克制的疏离。

      “李一帆!”罗小林走近几步,语气里带着真诚的意外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好久不见。你这是……代表西安XX大学参赛?”她看向展位上的校徽。

      “嗯。”李一帆点了点头,目光也落在罗小林胸前的T大校徽上,眼神里没有嫉妒,只有一种近乎漠然的平静,或者说,是早已接受现实后的坦然。

      罗小林的注意力很快被他展位上的项目吸引:“‘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高灵敏度便携式水质多参数实时监测仪’?”她念出项目名称,职业的敏感度让她瞬间抓住了核心,“这个定位很精准!偏远地区和应急场景的水质快速筛查,痛点抓得非常好。”

      提到项目,李一帆那双沉静的眼眸里,似乎注入了一丝不一样的光彩。他拿起那个仪器模型,动作带着一种工程师特有的谨慎和珍视。“是的,”他开口,声音依旧不高,但语速平稳,逻辑异常清晰,“传统设备昂贵笨重,操作复杂。我们优化了微流控通道设计,集成多种微型传感器,目标是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实现低成本、小型化和傻瓜式操作。”他指着模型上的几个关键部件,“这里是进样口,微流控芯片在这里完成样本预处理和分流,这些是集成化的光学和电化学传感单元,实时反馈数据到这个简易显示屏。”

      “微流控结构的设计是关键吧?”罗小林立刻抓住技术核心,眼神发亮,“如何保证复杂水样中的抗干扰能力和多参数同步检测的稳定性?还有,这么小的体积,功耗和续航怎么解决?你们现在用的什么电源?”

      一连串专业而犀利的问题抛出来,李一帆非但没有被问住,眼底那点微弱的光芒反而更亮了些。他像是找到了久违的、能理解他语言的人,那份沉郁似乎被专注所取代。

      “抗干扰我们采用了多级过滤和特异性识别涂层,”他拿起旁边一张结构示意图,手指点着关键部位,“同步检测靠的是芯片内的并行流道设计和多路复用信号采集系统。功耗确实是瓶颈,”他坦诚道,指了指模型底部,“目前用的是高容量纽扣电池,勉强支撑8小时连续工作。我们正在寻找更高效低功耗的传感元件,也在优化电路设计。”他顿了顿,看向罗小林,“你们的柔性电池项目,如果能解决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或许……会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没错!”罗小林兴奋地接口,“我们的电极材料最近在循环寿命上有了突破!如果你们的设备对体积和形状有特殊要求,柔性电池的可定制性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比如,能不能做成薄片状集成在你们设备外壳内部,或者甚至……”她脑中灵光一闪,“做成可更换的‘电池贴片’?用完即换,环保又方便!”

      李一帆认真听着,那总是低垂的眼帘完全抬了起来,专注地看着罗小林,仿佛在重新认识她。他思考了几秒,缓缓点头:“‘电池贴片’的概念……很有启发性。集成度可以更高,用户操作也更便捷。只是,接口标准化和防水密封需要额外设计。”

      “这个可以联合攻关嘛!”罗小林被这个跨学科碰撞的火花点燃了热情,“材料封装和界面设计正是我们团队在攻克的难点之一!如果能找到共同的应用场景,说不定能催生一个全新的合作方向!”

      两人就站在略显冷清的展位前,旁若无人地深入探讨起来。从微流控芯片的流体动力学优化,到柔性电极材料的离子传输效率;从传感器信号的噪声抑制算法,到不同水质样本对电池材料可能造成的腐蚀影响……那些深奥的专业术语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搭建思想桥梁的砖石。李一帆的话依然不多,但每一句都精准、务实,直指核心。他不再是那个在生活重压下沉默阴郁的少年,而是在他热爱的、擅长的科研领域里,找到了支撑点,一点一点地,用沉默的力量和扎实的成果,重塑着自己,成为一个虽然依旧内向、但内核逐渐坚实、专业上不容小觑的人。

      罗小林看着他专注讲解时微微发亮的眼睛,看着他调试仪器时稳定而灵巧的手指,听着他低沉却条理分明的分析,心中涌起的不是过去的悸动,而是一种深深的、纯粹的敬佩和欣慰。她看到了他身上那种在逆境中依然执着向上生长的韧性,看到了他用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勇气。那个曾经让她心动的安静少年,如今正以一种更成熟、更有力量的方式,安静地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李一帆,”讨论告一段落,罗小林真诚地看着他,“你们这个项目真的非常棒,想法接地气,技术实现也很扎实。预祝你们取得好成绩!”

      李一帆放下手中的模型,迎上她的目光。他嘴角似乎极其轻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那几乎算不上一个笑容,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涟漪,在他沉静的面容上短暂地漾开。他点了点头,声音依旧低沉,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力量:“谢谢。也祝你们成功,罗小林。”

      没有多余的客套,没有提及过往,也没有询问彼此的私人生活。一次偶然的重逢,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碰撞,一句简单的祝福。这已足够。

      罗小林微笑着点头,转身离开,走向自己热闹的展位。她的步伐轻快而坚定。身后,李一帆再次低下头,专注地调试着他的仪器模型,沉静的身影在喧嚣的赛场一角,自成一片专注而坚韧的小天地。他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奋力前行,曾经的交汇点已成为记忆里带着理解与祝福的注脚。而此刻的重逢,更像是对彼此成长的一次无声见证。罗小林心中最后一丝关于过往的、朦胧的挂念,在这一刻,终于被一种更为开阔的、为故友新生而由衷高兴的情绪所取代。她知道,李一帆的路还很长,也许依旧孤独,但他正用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稳稳地走着。这,就很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