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23 ...

  •   第三天的行程集中在敦煌市区及周边,调研当地社区与旅游开发现状
      他们走访了沙州市场和一些新开发的文创街区。阳光炽烈,干燥的风卷起细小的沙尘,空气里混合着烤馕的焦香、香料的气息和游客的喧嚣
      秦颐川和李曼一行人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市集和错落的民宿客栈之间
      他换上了一件浅亚麻色的中式立领衬衫,袖口随意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比起前两日在石窟内的严肃,多了几分闲适的烟火气,但眼神里的审视却丝毫未减
      李曼依旧是一身利落的行头,戴着宽檐帽和墨镜,手里拿着平板电脑,随时记录要点,她与秦颐川保持着半步的距离
      他穿梭在熙攘的摊位间目光锐利如鹰,能迅速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捕捉到关键信息
      秦颐川的步伐不疾不徐,他时而在一家挂着“非遗手工毯”招牌的店前驻足,仔细询问店主技艺的传承和材料的来源,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频频点头;时而又在一家贩卖着粗制滥造、印着模糊飞天图案的塑料钥匙扣和丝巾的摊位前皱紧眉头,毫不客气地对陪同的当地干部指出:“这种产品,除了消耗‘敦煌’这个名字的价值,没有任何意义。它讲不出故事,也留不住人心。”
      他停在一个摊位前,拿起一个印着粗糙飞天图案的塑料钥匙扣,眉头微蹙,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批判:“这种流水线下来的劣质品,没有任何文化价值。甚至扭曲了飞天的艺术形象。”他随手放下,像拂去一粒尘埃
      走了几步,他又在另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驻足。摊主是位沉默的当地老人,卖的是手工雕刻的胡杨木书签,图案是临摹的敦煌壁画局部,线条虽朴拙,却透着用心
      秦颐川拿起一枚,指尖轻轻摩挲着木纹,眼神柔和了些许:“像这样的,才是真正带着手温和故事的东西。虽然产量低,但保留了独特的在地性。基金可以考虑扶持这类小微手工艺人,帮助他们设计包装、打通线上渠道。”
      李曼跟在他身侧,安静地观察、记录
      他说话时,侧脸被阳光勾勒出清晰的轮廓,那专注欣赏的神情,与他平日玩世不恭的样子判若两人
      他并非高高在上地批判,而是真正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生命力的。这种基于深厚学识和真切关怀的洞察力
      她不得不承认,秦颐川在专业上的挑剔和精准,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身上有种格外吸引人的沉静力量

      中午,他们在一家由当地老院子改造的精品民宿用餐
      民宿主人是位从北京返乡的设计师,对敦煌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西北饮食口味重,多牛羊肉。李曼看着面前那碗飘着浓重羊膻味的汤面,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眉,拿着筷子有些犹豫
      秦颐川正和研究员讨论着什么,眼神却仿佛不经意地扫过她的碗
      他忽然抬手叫来服务员,用当地方言低声说了几句。不一会儿,服务员端上来一小碟清脆的腌黄瓜和一碗清澈的素面汤,放在了李曼面前
      “尝尝这个,本地特色小菜,解腻。”他语气随意,仿佛只是顺手之举,目光并未在她脸上多停留,又继续投入到之前的讨论中
      李曼愣了一下,看着面前替换掉的饭菜,心里泛起一丝微妙的涟漪
      他怎么会注意到她不爱吃羊肉?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她感到有些意外,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被关注的心动
      她低头默默吃着那碗素面,味道清淡爽口,驱散了胃里的不适,也让她对某人的观感,悄悄松动了一角
      饭后,主人邀请他们参观自己收藏的一些老照片和当地民俗器物
      在一张模糊的八十年代莫高窟九层楼前的黑白照片前,秦颐川停下脚步,嘴角勾起一抹怀念的笑:
      “我小时候第一次来,差不多也是这个角度拍的照,那时候后面还没这么多栏杆。”
      李曼忍不住好奇,脱口问道:“你很小就来过?”
      “嗯,”秦颐川侧头看她,眼神有些悠远,仿佛透过眼前的照片看到了更久远的时光,“家里做这行的,我算是…在文物堆里长大的。”
      他轻笑一声:“那会儿觉得这些东西又旧又闷净是灰特别没劲,在北京老宅那会儿更离谱,家里摆的那些瓶瓶罐罐,在我眼里就是碍事的障碍物。仗着年纪小不懂事,在家里横冲直撞,有一回跟我爹朋友家的一小孩儿追跑打闹,一不小心,撞倒了老爷子心爱的一个明嘉靖青花瓷瓶,摔得粉碎,我当时吓得够呛,以为腿都得被打断。”
      李曼想象着那个画面,微微睁大了眼睛,难以想象,一个调皮的小男孩面对一地碎片手足无措的样子,差点笑出来,又觉得不合时宜,努力抿住嘴
      秦颐川瞥见她细微的表情变化,嘴角弯了弯,继续道:“结果老爷子没打我,就让我在旁边看着,看老师傅怎么一片一片地把碎片粘回去。那个过程……慢得吓人,需要极大的耐心。我看着那些原本支离破碎的瓷片,在老师傅手里一点点恢复原貌,甚至比原来还多了一种……怎么说,历经磨难后的温润光泽。就是从那时候起,好像突然开了窍,觉得这些老物件儿,它们不说话,但身上刻着的时间,比我们任何人的故事都长。”
      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纯粹的、近乎虔诚的认真:“后来再去敦煌,再看这些壁画和雕塑,感觉就全变了。不再是灰扑扑的石头和颜料,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是千百年前工匠们的呼吸和心跳。调皮劲儿没了,倒生出了几分敬畏心。”
      他顿了顿,目光重新落回那张黑白照片上,声音低沉了几分:“再后来,跟着长辈们天南海北地跑,去埃及看金字塔,去意大利看废墟……当然,来得最多的还是敦煌。看得多了,听得多了,那种感觉就越来越清晰。以前觉得是束缚,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血脉里的召唤吧。”
      这段话说完,两人之间陷入短暂的沉默
      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掠过
      李曼看着他沉浸在回忆中的侧脸,那双总是带着戏谑光芒的桃花眼此刻清澈而专注,仿佛映着千年石窟的影子
      她心中微微一动,先前那种针锋相对的感觉淡去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
      原来他那份看似与生俱来的专业和挑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童年这种独特浸润下的深刻敬畏与热爱

      下午与当地旅游部门的座谈会,气氛则更为正式,也更具张力
      旅游局的负责人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宏大的规划:大型实景演出、仿古商业街、网红打卡点……描绘着一幅游客如织、财源滚滚的蓝图
      秦颐川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桌上的铅笔。等到对方发言告一段落,他才缓缓开口,语气礼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感谢您的介绍。敦煌的旅游开发,热情可嘉。但我想提醒一点”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人,最后落在李曼身上一瞬,仿佛在寻求某种默契的印证,“我们要投资的,绝不是简单的、追求短期流量的‘产品’。我们要做的,是能真正讲好丝路故事、有文化深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反哺核心文物保护的文化项目。”
      他顿了顿,声音沉静却极具穿透力:“比如,我们是否可以思考,如何将游客从莫高窟核心区的过度集中,有效分流到周边更具文化深度的遗址?如何开发真正基于学术研究、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历史脉络的研学路线?而不是再造一个披着古装外衣的购物街。”
      他每说一句,李曼的心就跟着动一下
      他的观点与她内心对项目价值的判断高度重合,甚至表达得更为犀利和透彻
      她看到他发言时,侧脸线条冷峻,眼神专注,那种全情投入专业领域的光芒,让她有一瞬间的失神
      在讨论到一个计划中的大型实景演出项目时,对方负责人极力渲染其宏伟蓝图和预计经济效益
      秦颐川听完,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突然将目光转向一直安静记录的李曼:
      “李经理,从投资风险和文化契合度的角度,你怎么看这个项目?”
      一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到李曼身上
      她先是一怔,随即迅速镇定下来。她意识到,这既是秦颐川在考察她的专业能力,也可能是在有意给她展示的舞台。她略一沉吟,条理清晰地开口:
      “首先,感谢介绍。大型实景演出投资巨大,回收周期长,对生态环境和遗址本体可能造成潜在压力。其次,关键在于叙事。如果故事内核不能深刻体现敦煌精神,只是堆砌声光电和飞天造型,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我们认为,基金更应关注那些能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可持续、且能与社区共赢的中小型项目。”
      她发言时,秦颐川一直注视着她,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桌面,眼神里带着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等她说完,他微微颔首,接过话头:“李经理的观点很中肯。我们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喧嚣,而是细水长流的浸润。”
      这一刻,他们之间仿佛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共同抵挡着可能偏离方向的商业诱惑

      座谈会结束后,众人散去准备晚餐
      李曼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便独自走到民宿后院。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葡萄架,夕阳的余晖透过藤蔓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
      远处,鸣沙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柔和
      她正望着远方出神,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小曼经理对这里的夕阳也感兴趣?”秦颐川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比平时低沉了些许
      李曼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应道:“嗯,和上海的很不一样。”
      秦颐川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站着,也望向那片无垠的天地。“是啊,这里的天地更开阔,能让人把心也撑大一点。”
      两人一时无话
      晚风拂过,带来戈壁特有的干燥草木气息
      这种安静并不尴尬,反而有一种共同经历几天高强度工作后形成的奇特默契
      “今天……你的发言很好。”秦颐川忽然开口,声音里听不出太多情绪,但很真诚,“商业和文化,有时候像一对吵架的夫妻,能找到那个平衡点不容易。你抓住了关键。”
      李曼有些意外,没想到他会直接夸奖。她转过头,看向他。夕阳的金光落在他眼底,融化了些许平日里的锐利,显得格外深邃
      “过奖了。”她保持着一贯的冷静,“我只是在做分内的工作。”
      秦颐川笑了笑,没再继续这个话题
      他沉默了片刻,忽然轻声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她透露某种心声:“有时候觉得,守护这些东西,责任很大。怕做得不好,辜负了这片土地千年的沉淀。”
      这句话很轻,却重重地落在了李曼心上
      她看到了他强大专业外表下那一丝不常显露的、沉重的责任感。这种脆弱感,出现在他身上,反而比任何强大的表象都更具冲击力
      她没有接话,只是默默地将目光重新投向远方。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敦煌的土地上悄然交叠
      那一刻,某种基于专业认可和理解而产生的、更加复杂难言的情愫,如同这戈壁的晚风,悄无声息地,在两人之间弥漫开来
      他们都望着同一个方向,心中却各自翻涌着波澜

      调研结束,一行人分别乘着三辆车,在苍茫的暮色中返回酒店
      夕阳低垂,将无垠的戈壁滩浸染成一片瑰丽而寂寥的橘红色,远处的沙丘轮廓被勾勒得如同凝固的波浪,壮美得令人心颤
      李曼和秦颐川同乘一辆越野车。车内除了前排的司机和一位研究院的同事,后排只有他们两人。连日的奔波让大家都有些疲惫,车厢内很安静,只有引擎的低吼和窗外呼啸的风声
      李曼侧头靠着冰凉的车窗,目光有些失焦地落在窗外飞速掠过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荒原。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在她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
      秦颐川坐在她身旁,似乎睡着了
      他头微微偏向车窗那边,呼吸平稳悠长。褪去了平日里的戏谑与锋芒,此刻的他,侧脸线条在暖色调的光线下显得异常柔和,甚至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那种只有在全然放松时才会流露出的脆弱感
      李曼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从窗外荒凉的景致,悄悄移到了身旁这个安静的男人身上
      她看着他浓密睫毛随着呼吸微微颤动,看着他衬衫领口解开一颗纽扣露出的、线条清晰的锁骨,以及随着呼吸平稳起伏的胸膛……一种从未有过的认知悄然浮现
      这个看似无所不能、永远游刃有余、背景显赫的男人,其实也独自背负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穿梭于古老石窟与现代资本之间。他也会累,也需要片刻的休憩
      一种莫名的、带着些许心疼的柔软情绪,像戈壁中罕见的涓涓细流,悄悄在她心底蜿蜒开来
      就在这时,仿佛感应到那道凝视的目光,秦颐川浓密的睫毛颤动了一下,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的眼神初时还有些朦胧,像蒙着一层薄雾,却精准无比地捕捉到了李曼未来得及完全收回的、带着一丝慌乱的眼神
      四目相对
      空气仿佛瞬间变得粘稠,时间也像是被拉长了一秒
      秦颐川眼底的朦胧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熟悉的、带着几分狡黠的玩味
      他忽然来了劲儿,像终于抓住了她的小辫子,身体微微向她这边倾斜了一点,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气声逗她:
      “小曼经理,你刚刚……是不是偷看我了?”
      李曼心头一跳,面上却强装镇定,无语地瞥了一下嘴角,甚至还嫌弃地皱了皱眉,扭开头看向自己那边的窗外,耳根却不受控制地泛起一丝可疑的红晕。她嘴硬道:“秦总想多了,我看的是你那边的风景。”
      秦颐川看着她微红的耳尖,眼底的笑意更深,得寸进尺地继续他的逻辑:“哦?那我正好坐在你和风景之间。你看风景,视线总得经过我吧?四舍五入,你看风景就等于看我了。对不对?”
      他的歪理一套一套,气息近在咫尺
      李曼被他这无赖逻辑噎了一下,索性不再争辩,抱着手臂,留给后脑勺,语气硬邦邦地甩出三个字:“随便你。”
      可那愈发红润的耳垂和微微僵直的脊背,却泄露了她远不如表面那么平静的内心
      秦颐川的嘴角,在无人看见的角度,极慢地、极慢地勾起了一个浅浅的、却意味深长的弧度
      像一只终于逗弄到了心仪猎物的狐狸,心满意足。他没有再乘胜追击,只是慵懒地重新调整了一下坐姿,目光也投向窗外那同一片浩瀚而沉静的落日景象,仿佛刚才那段小小的插曲从未发生
      车窗外,是千年戈壁的寂寥与时间的永恒感
      车窗内,是两颗在专业协作与日常拌嘴中,悄然打破坚冰、正被某种温暖而隐秘的情愫悄然拉近的心
      无声的电流在狭小的空间里静静流淌,比任何言语都更灼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