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十三章 ...

  •   深秋的图书馆总带着一股旧书的霉味,混着窗外飘进来的银杏叶气息,漫在空气里。

      枕秋把脸埋在课题手册里,指尖反复摩挲着扉页夹着的半块碎砚片。

      那是砚云舟上次给她的《被解构的文明》建筑残片,边缘还沾着一点浅灰色的水泥,像藏着一段不被理解的过往。

      “你看她手机里的群聊记录了吗?什么‘边界沟通’‘情绪需求’,听着就怪怪的,难怪总躲着我们去‘调研’。”

      “就是啊,之前还说研究亚文化,现在看来根本是进了奇怪的圈子吧?年纪轻轻的怎么喜欢这些……”

      细碎的议论声从斜后方传来,像针一样扎进枕秋的耳朵里。

      她握着碎砚片的手指猛地收紧,砚片边缘硌得掌心发疼,才发现自己的指甲已经掐进了肉里。

      课题手册上的字迹被眼泪模糊,她慌忙用手背擦掉,却越擦越花,连“圈层健康关系”那几个字都变得扭曲起来。

      昨天室友借她手机查资料,不小心点开了小圈交流群的聊天记录——里面是她和砚云舟讨论“如何平衡圈层与现实社交”的对话,还夹杂着几句关于“情绪边界”的分享。

      室友当时没说什么,今天一早就把截图发在了班级群里,配了句“大家小心点,别被奇怪的圈子影响”,短短几小时,议论就像秋风里的落叶,飘得满校园都是。

      枕秋抓起桌上的浅棕色布袋子,慌慌张张地冲出图书馆。

      布袋子里的洮河砚撞在笔记本上,发出“咚咚”的轻响,像在敲打着她紧绷的神经。

      她沿着银杏道快步走,落叶被踩得“沙沙”响,每一步都像踩在别人的议论声里,连阳光落在身上都觉得冷。

      她躲进了学校后门的旧书亭,亭子里堆着满架子的旧书,角落里还放着一个落满灰尘的砚台摆件。

      枕秋缩在角落,把布袋子抱在怀里,洮河砚的凉意透过布料传过来,让她稍微冷静了点。

      她掏出手机,想给砚云舟发消息,却看到班级群里又多了几条新消息。

      有人说“难怪她总跟那个比她大八岁的设计师待在一起”,还有人说“搞不懂研究这种东西有什么用,不如好好准备考研”。

      指尖在屏幕上抖了抖,最终还是没按下发送键。

      她怕自己的委屈会给砚云舟添麻烦,更怕听到他说“别在意别人的看法”——道理她都懂,可那些议论像雾一样裹着她,让她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枕秋?”砚云舟的声音突然从亭外传来,带着一点焦急,“你怎么躲在这里?我找了你好久,图书馆说你提前走了,室友说……”他的话顿住,看到枕秋通红的眼睛和怀里紧紧抱着的布袋子,心里瞬间明白了大半。

      枕秋抬起头,看到他站在银杏树下,身上穿的米白色针织衫沾了点银杏叶的碎渣,帆布包上的砚台书签被风吹得晃个不停。

      他手里提着一杯热奶茶,杯套上印着银杏叶图案,是她喜欢的“秋日暖栗”口味——他总是记得这些小事,却让她此刻更觉得委屈,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布袋子上。

      “他们说我进了奇怪的圈子。”枕秋的声音哽咽着,把手机递给他,屏幕上还停留在班级群的聊天记录,“他们看到我和你在小圈群的聊天,说我不正常,说我……”后面的话没说完,就被哭声淹没。

      砚云舟接过手机,快速滑过那些议论,眉头越皱越紧。

      他蹲下来,把热奶茶塞进枕秋手里,指尖轻轻擦去她脸颊的眼泪,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一片银杏叶:“别哭,不是你的错。

      就像有人觉得碎砚片只是没用的石头,不懂它能拼成好看的建筑;他们没了解过圈层,就说它奇怪,这不是你的问题。”

      他说着,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深棕色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放着几片碎砚片。

      是《被解构的文明》建筑外立面的残片,上面还能看到拼贴的痕迹,边缘被打磨得光滑。

      “你看这些碎砚片,当初我用它们做建筑外立面时,多少人说我‘疯了’,说‘好好的玻璃不用,用一堆破石头’。”他拿起一片碎砚片,放在枕秋掌心,“可最后呢?这栋建筑拿了奖,老街区的人说,看到这些砚片就想起小时候的日子——小众不代表奇怪,只是懂的人需要多花点时间去了解。”

      枕秋握着碎砚片,掌心传来砚石的细腻触感,上面还带着砚云舟掌心的温度。

      她看着那些碎砚片,忽然想起他之前说的“碎砚片单独看脆弱,拼在一起就坚固”,眼泪慢慢止住了:“可他们不想了解,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奇怪’。”

      “那我们就找愿意了解的人说。”砚云舟站起身,伸手把她拉起来,“你不是说你的课题指导老师李老师很支持你吗?我们去找她,把小圈的真实情况、你的研究内容跟她说清楚。

      至于同学,愿意听的我们就解释,不愿意听的,也不用强求。

      就像我的建筑,有人喜欢玻璃幕墙,有人喜欢碎砚片,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说着,帮她理了理皱掉的衣领,把她怀里的布袋子调整好,确保洮河砚不会被撞坏:“奶茶快凉了,先喝一口,我们去找李老师。你不用怕,我陪着你。”

      枕秋点点头,喝了一口热奶茶,暖栗的甜香顺着喉咙滑下去,像把刚才的委屈都冲散了些。

      她跟着砚云舟往教学楼走,路上遇到几个同班同学,他们看到两人时,眼神里带着好奇和议论,枕秋下意识地想躲,却被砚云舟轻轻按住肩膀:“别怕,抬头走,我们没做错什么。”

      李老师的办公室在教学楼三楼,门口挂着“文艺理论教研室”的牌子。砚云舟敲了敲门,里面传来李老师温和的声音:“请进。”

      推开门,李老师正坐在办公桌前改论文,桌上摆着一盆小小的银杏盆栽,叶子已经黄了大半。看到枕秋红着眼眶,李老师放下笔,关切地问:“枕秋,怎么了?是不是复试准备遇到困难了?”

      “李老师,不是的。”枕秋深吸一口气,把班级群的议论、小圈群的真实内容,还有自己的课题方向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说到最后,声音又开始发颤,“我没有进奇怪的圈子,我只是想研究亚文化里的情感需求,想弄明白‘尊重’怎么在关系里体现……”

      李老师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目光落在枕秋手里的碎砚片上。

      砚云舟适时开口,把手里的木盒递过去:“李老师,我是砚云舟,枕秋的朋友。

      我是个建筑设计师,之前做过一个老街区改造项目,用的就是这些碎砚片。

      当时很多人质疑我,觉得小众的东西登不上台面,可最后证明,只要核心是‘尊重’——尊重老街区的记忆,尊重使用者的需求,小众也能被认可。”

      他指着木盒里的碎砚片:“枕秋研究的小圈也是一样,她关注的不是那些表面的形式,是里面‘提前确认边界’‘记住对方需求’的尊重原则,这和我做建筑时‘先问使用者需求’的理念是相通的。

      那些同学看到的只是群聊片段,没看到她整理的‘圈层健康关系资料’,没看到她为了保护受访者隐私,特意隐去了所有个人信息。”

      李老师拿起一片碎砚片,对着光看了看,又翻了翻枕秋递过来的课题手册。

      手册里夹着砚云舟整理的案例,还有她画的“砚台护银杏”示意图。

      “枕秋,我一直很欣赏你的课题,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需求,这很难得。”李老师的声音很温和,“至于同学们的误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让你在班级里分享一下课题进展,把你收集的健康圈层案例、你的研究发现跟大家说说,我想他们会理解的。”

      她顿了顿,看向砚云舟手里的碎砚片:“就像砚设计师说的,碎砚片能拼成好建筑,小众的圈层也能藏着好的相处方式。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尊重’这个核心讲清楚,而不是被别人的偏见定义。”

      枕秋的心里忽然亮了起来,像被拨开了一层雾。她看着李老师,又看了看身边的砚云舟,他正对着她点头,眼里带着鼓励,像阳光落在砚台里,暖得人心里发颤。

      “谢谢李老师,谢谢砚云舟。”枕秋的声音里带着感激,“我愿意在班级里分享课题,我想让大家知道,小圈不是他们想的那样,我的研究也不是没用的东西。”

      离开办公室时,夕阳已经快落了,金色的光透过走廊的窗户,落在两人身上。

      砚云舟看着枕秋眼里重新亮起的光,嘴角弯了弯:“现在不怕了?”

      “不怕了。”枕秋摇摇头,手里还握着那片碎砚片,“就像你说的,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我们解释清楚就好。”她忽然想起什么,从布袋子里拿出那方洮河砚,“这个砚台,我明天带去班级,跟大家说它是你送我的,说你教我磨墨,教我‘在意’比‘规则’重要——这样大家会更相信我吧?”

      “当然会。”砚云舟笑着说,伸手帮她把碎发别到耳后,“不过不用急,我们先准备分享的内容,把你课题里的‘老物件与情感记忆’‘圈层尊重案例’都整理出来,再加上我的碎砚片建筑,肯定能让大家明白。”

      第二天下午,班级里的分享会如期举行。

      枕秋站在讲台上,手里握着洮河砚,身后的PPT上放着《被解构的文明》的照片——碎砚片拼贴的外立面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旁边配着一行字:“小众的珍贵,在于藏着不被看见的心意。”

      “我研究的小圈,不是大家想的‘奇怪圈子’。”枕秋的声音很稳,比她自己预想的更从容,“它更像一个‘练习尊重’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会提前说‘我今天想聊开心的事’,会记住对方‘怕黑要暖灯’,会在对方不舒服时及时停下,这些不是‘规则’,是‘在意’。”

      她举起手里的洮河砚,砚台上的银杏叶雕刻在灯光下很清晰:“这是砚云舟送我的,他是个建筑设计师,他说圈层就像建筑,边界线不是为了隔离,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觉得安全;

      尊重就像建筑的地基,没有它,再好看的房子也会塌。他用碎砚片做建筑,有人说奇怪,可最后那栋建筑成了老街区的骄傲,

      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了解,小圈也能让大家看到‘尊重’的样子。”

      PPT一页页翻过,从她收集的“圈层健康沟通案例”,到外婆的旧端砚照片,再到她和砚云舟一起做的桂花糕、写的手账,每一张都带着真实的温度。

      台下的同学渐渐安静下来,之前议论最凶的几个女生,此刻也认真地看着屏幕,眼里没了之前的质疑。

      分享会结束时,班长站起来鼓掌:“枕秋,对不起,之前我们没了解清楚就乱议论,你别介意。

      你的课题真的很有意义,以后有需要帮忙的,我们都可以帮你。”

      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有人说“下次调研可以带上我吗?我也想了解一下”,还有人说“那个碎砚片建筑真好看,有空可以去看看吗”。

      枕秋看着大家友善的眼神,心里像被暖风吹过,她举起手里的洮河砚,笑着说:“谢谢大家,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磨墨,一起聊聊‘尊重’这件事。”

      散会后,砚云舟在教室外等她,手里提着那个砚形食盒,里面装着刚做好的桂花糕——糕上刻着“秋砚”二字,还印着小小的银杏叶。

      “怎么样?我就说你可以的。”他把食盒递给她,眼里满是骄傲,“刚才在外面听你说砚台的时候,我都快忍不住进去给你鼓掌了。”

      “都是你的功劳。”枕秋接过食盒,打开后闻到熟悉的甜香,“要是没有你,我可能还躲在图书馆哭呢。”她从包里拿出那片碎砚片,放进食盒里,“这个给你,放在桂花糕旁边,像我们一起打赢了一场小仗。”

      砚云舟看着食盒里的碎砚片和桂花糕,金黄的糕体配着深灰的砚片,像把秋日的暖和坚韧都装在了一起。

      他伸手握住枕秋的手,她的指尖还带着洮河砚的凉意,却很稳:“不是打赢仗,是我们一起让更多人懂了‘尊重’的意思,

      “这比什么都重要。”

      两人并肩走在校园的银杏道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铺满落叶的地上,像一幅温软的画。

      枕秋把食盒抱在怀里,里面的桂花糕很香,碎砚片很凉,砚云舟的手很暖,这些感觉混在一起,让她觉得心里很踏实。

      她知道,现实的考验或许还有很多,比如父亲的反对,比如砚云舟即将到来的离别,但此刻,她不再像之前那样害怕了。

      就像那方洮河砚,就算有人觉得它只是块普通的石头,她也知道它藏着砚云舟的心意;就像她的课题,就算有人质疑,她也知道它藏着“尊重”的重要。

      风又吹来了,卷起地上的银杏叶,落在食盒上,像一片小小的祝福。

      枕秋抬头看向砚云舟,他正看着她笑,眼里的光像夕阳下的砚台,温润又坚定。

      她忽然觉得,就算未来有再多不确定,只要有他在,有这些藏着心意的小物件在身边,她就能像那片碎砚片一样。

      就算单独面对风雨,也能活得坚韧又温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