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八任主人视角 ...
-
项目编号: 08-CAT-01
研究对象:家猫(Felis catus),成年雄性,曾流浪。
暂命名“琥珀”。
选择理由:成年个体性格预期相对稳定,利于建立可靠的行为基线(Baseline Behavior),减少青春期行为波动对数据的干扰。
研究目标:为其提供一个基于当前动物行为学与动物福利科学理论构建的最优化封闭式生存环境,旨在消除不可控外部变量干扰,系统记录其行为模式与适应性,并尝试进行系统的正向引导与环境丰富化(Environmental Enrichment)干预,以量化评估其对福利的提升效果。
环境设置(标准化):
·饮食:严格按照美国饲料管理官员协会(AAFCO)成年猫维持期标准计算每日静息能量需求(RER),结合其体重与活动水平进行微调。选用成分明确的高端商业猫粮,定量喂食(每日两次,07:00 & 19:00),精确至克。排除肥胖与营养不良风险
·水源:经反渗透过滤后烧开冷却的凉白开,每日08:00更换,确保病原体与矿物质含量处于最优范围。
·排泄:提供大型开放式猫砂盆(符合其自然排便偏好),使用低粉尘、无香型膨润土矿砂,每日17:00清理,每周彻底更换。
·休息:提供两款不同材质(柔软绒面、隔热瓦楞纸)的猫窝,分别放置于安静无干扰角落及拥有上午阳光直射的窗台下区域。
·抓挠:提供垂直柱式(剑麻材质)与水平板式(瓦楞纸)两种抓挠板,满足不同抓挠姿态需求。
·环境控制:恒温(22±2°C),恒湿(50%±10%),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循环。
数据记录方法:每日定时记录:进食量(g)、饮水量(ml)、排泄次数与形态(Bristol Stool Chart for Cats)、活跃时长(min,通过随机时段观察取样估算)、主要行为类别(舔毛、休息、巡视、玩耍、望窗外等)、异常行为(如有)。另设事件记录本记录特殊行为。
观察日志摘要:
· Day 1-3: 对象表现出较高的警惕性(Vigilance),探索环境后,多数时间选择床下或家具间隙等隐蔽处休息。进食饮水正常。符合新环境适应期(Acclimation Period)典型特征。
· Day 5: 对象开始稳定使用猫砂盆,未见随地排泄。偏好开放式结构,验证了理论预设。开始使用水平瓦楞纸抓挠板,抓挠行为(Scratching Behavior)频率正常,功能为爪部保养与标记(Marking)。
· Day 10: 对象常长时间静卧于窗台阳光照射处。行为归类:日光浴(Sunbathing),推测主要目的为维生素D前体合成与辅助体温调节。记录:此阶段每日平均日光浴时长127分钟(±15min)。
· Day 15: 多次观察到对象对窗外飞过的麻雀(Passer montanus)发出高频“咔咔”声,伴随下颌快速颤动。行为归类:颚部颤动(Chattering),高度疑似模拟咬断小型猎物颈椎的神经反射演练,为强烈本能驱动(Instinct-driven Behavior)。此现象说明当前静态环境缺乏足够的狩猎模拟(Hunting Simulation)刺激。
· Day 18: 引入益智取食器(Puzzle Feeder,型号:PetSafe SlimCat)。对象经平均3分12秒的试探后成功获取食物。成功实施认知丰富化(Cognitive Enrichment),增加了进食行为的挑战性与时长。
· Day 22: 对象尝试跳上书架顶层(已预设为禁止区域)。使用手持式超声波驱散器(设定为对猫类听觉敏感但无害的高频范围)进行了一次即时负面行为矫正(Negative Reinforcement)。对象迅速撤离,此后未再尝试。行为消退(Extinction)效果显著。
· Day 25: 引入新刺激源:Class 1激光笔(波长650nm)。理论依据:光点可模拟快速移动的小型猎物光反射,有效激发狩猎追逐本能(Predatory Sequence),提供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弥补环境丰富化不足。
激光笔测试记录(Day 25, 16:15):对象初始反应强烈,瞳孔放大至最大,身体伏低,迅速进入标准狩猎姿态(Stalking Posture),并对移动光点进行激烈追逐、扑抓。运动量(根据活动范围与强度估算)显著提升,约为平日同时段平均值的380%。然而,持续追逐约4分30秒后,对象行为出现显著变化:突然停止追逐,坐下,凝视静止光点长达15秒,随后转身离开,未再关注光点。转而开始过度舔毛(Excessive Grooming),重点区域为腹部及前肢,持续时长约15分钟。初步分析:激光笔光点无法被物理捕获(Uncapturable Prey Simulation),无法完成狩猎序列中的最终“捕杀”(Kill Bite)环节,可能导致行为链中断,从而引发挫败感(Frustration)与轻度应激(Stress)。观察到的过度舔毛行为或为转移行为(Displacement Activity),是心理挫折的常见表现。此结果与部分文献所述的理论益处存在偏差。需进一步研究此类刺激的有效性、适宜时长及潜在负面影响。后续计划:调整刺激类型,考虑引入可被物理捕获、且带有猎物气味(如猫薄荷、缬草)的移动拖拽玩具,以提供更完整的狩猎序列(Sequence Hunting)满足感,减少挫折概率。
意外事件: Day 26, 15:32。在书房记录与分析Day 25激光笔测试数据时,因深入思考其行为偏差与理论模型的契合度而短暂分神,未按安全规程二次确认入户门密闭性。推测对象于此时悄然利用此漏洞离开。查看门廊监控确认(录像存档Ref:08-CAT-01-ESC)。
结论:项目因非预期性变量(实验者疏忽)意外终止。所有数据记录截至逃离前一刻。尽管提供了理论上最优越、最可控的物理环境与资源,对象在整个观察期内仍持续表现出对不可控、不可预测的外部环境(主要通过视觉窗口)的高度兴趣,并在出现极小概率机会时,主动选择离开此优化环境。这提示,对于部分(或许具有较强探索动机或特定过往学习历史的)个体而言,完全室内封闭环境(即使经过高度丰富化设计)可能仍无法完全满足其所有行为需求(Ethological Needs)。其福利(Welfare)的个体化定义中,或包含对“不可控性”(Uncontrollability)与“风险/挑战”(Risk/Challenge)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权(Agency)。此案例为“最优环境”的主观性(Subjectivity)与普适性定义的局限性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反例(Counterexample)。
备注:可惜了。本可以收集到更多关于激光笔刺激后效(After-effects)的详细数据,特别是挫折行为(Frustration-induced Behaviors)的持续时间与表现形式,以及对后续行为基线的影响。此次疏忽为未来实验操作规范提供了重要修订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