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初到清河村 ...

  •   2021年立夏这天,李哲带着行李和满腔热情,踏上了前往清河村的路途。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高楼大厦逐渐变为丘陵,最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群山。
      “前面就是清河村了。”司机老张指着远处山坳里的一片屋舍说道,“这几年变化可大了,通了水泥路,拉了宽带,但年轻人还是留不住。”
      周末,李哲回到省城的宿舍。林薇的视频电话准时响起,屏幕里是她新布置的工作室,墙上挂着故宫数字博物馆的项目图。“看,这是我们设计的全息投影展厅,”她兴奋地转动摄像头,“以后游客可以‘穿越’回乾隆年间!”
      李哲展示着自己宿舍的书架,上面摆着从学校带来的《乡土中国》和《基层治理现代化》。“下周就要去村里报到了,”他说,“有点紧张。”
      “你行的!”林薇鼓励道,“记得你说过,要为信任你的人们而活。”
      周一清晨,李哲随着处里的车前往清河村。车子在蜿蜒的乡间公路上行驶,两旁是绿油油的麦田和整齐的蔬菜大棚。当“清河村”的牌楼出现在视野中时,他注意到路边站着几个村民,正朝着车子张望。
      “那是村支书老张,”同事介绍道,“听说你要来,一大早就等着了。”
      车子刚停稳,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迎了上来,紧紧握住李哲的手:“李科长,可把你盼来了!咱们村正需要你这样有文化的年轻人!”
      走进村委会,李哲被安排在一间宽敞的办公室。桌上已经摆好了新的电脑和打印机,墙上挂着“清河村乡村振兴规划图”。老张支书递来一杯热茶:“先喝口水,等会儿带你去认识认识村民。”
      下午,李哲跟着老张支书在村里转悠。他们先去了村东头的温室大棚,里面种着反季节草莓,几个妇女正在采摘。“这是王婶家,”老张介绍,“儿子在外打工,她带着孙子种大棚,一年能挣五六万。”
      接着又来到村西头的文化广场,一群老人正在跳广场舞,音响里放着《最炫民族风》。看到李哲,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凑过来:“小伙子,听说你是省里派来的?能给咱们修条路不?后山那条路一下雨就没法走。”
      李哲连忙掏出笔记本记下:“大爷您放心,我一定把这个问题反映上去。”
      傍晚时分,李哲回到村委会。桌上放着一份村民花名册和一堆材料。他打开电脑,开始熟悉村里的情况:人口、耕地、产业、收入……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和故事。
      手机震动,是林薇发来的消息:“今天采风去了古村落,拍了好多照片,等你来看!”后面附着几张青砖灰瓦的老房子照片。
      李哲回复:“今天见了好多村民,有个老大爷让我修路呢。”
      “那你要当‘修路’科长啦!”林薇调侃道。
      哲笑着放下手机,望向窗外的村庄。夕阳把屋顶的瓦片染成金色,炊烟袅袅升起。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人生已经和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晚上,老张支书执意要请李哲去家里吃饭。饭桌上,张婶做了地道的农家菜:贴饼子、熬小鱼、凉拌野菜。
      “小李啊,”老张支书倒了一杯自家酿的米酒,“咱们村这些年变化是不小,但和城里比还差得远。你来了,咱们就多了一条和上级联系的渠道。”
      李哲郑重地点头:“张支书,您放心。我既然来了,就一定要为村里做点实事。”
      回到村委会宿舍,李哲打开笔记本,写下第二行字:“2020年6月22日,清河村报到第一天。这里的人们朴实而热情,这里的土地充满希望。我我的基层生涯,从此开始……”窗外,虫鸣声此起彼伏。哲合上笔记本,心中充满期待。他知道,在这片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自己即将书写人生新的篇章。
      车在村口停下,“清河村”三个大字的石碑旁,几个老人正蹲着晒太阳。见到车来,他们慢悠悠地站起身,眼神里带着好奇与审视。

      委会是一排翻新过的平房,国旗在院子里高高飘扬。村支书王大山早已等在门口,这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一看就是常干农活的人。

      欢迎李书记!”王大山热情地握手,力道很大,“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您盼来了!”

      单的欢迎会后,王大山带着李哲在村里转悠。清河村依山傍水,初夏的山峦翠绿欲滴,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前,倒是名副其实的“清河”。

      村里户籍人口821人,常住人口不到300,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王大山介绍着,“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最远的在广东。”

      哲注意到,村里的基础设施比想象中好很多: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路灯整齐排列,不少房顶上都装着太阳能热水器。

      这都是脱贫攻坚的成果。”王大山看出的了的疑惑,“路是前年修的,电是去年改造的,宽带是今年刚通的。就是.……他叹了口气,“硬件上去了,软件跟不上啊。”
      最让李哲惊讶的是,村里居然有了4G信号塔。“现在老人们都会用微信和孩子们视频了。”王大山笑着说,“就是老是抱怨流量不够用。”

      访了几户人家,李哲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面:

      一家是独居的张奶奶,七十八岁了,儿子在城里开出租车。她拉着李哲的手说:“现在吃穿不愁,就是一个人闷得慌。村里连个卫生所都没有,拿药得去镇上,二十多里地呢!”

      二家是留守儿童小芳家。小姑娘十岁,父母在杭州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她成绩很好,墙上贴满了奖状,但眼神里总带着一丝忧郁。“我想爸爸妈妈。”她小声说,“视频里能看到,但摸不到。”

      三家是养羊大户老赵。他的烦恼很实际:“羊肉卖不上价,贩子来收压价压得厉害。想自己搞电商,又不懂技术。”

      晚,李哲住在村委会的宿舍里。房间很简单: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但收拾得很干净。窗台上放着盆绿萝,显然是特意准备的。

      机信号时好时坏,李哲好不容易连上视频,林薇的脸在屏幕上卡顿得厉害。 “看到你了……条件怎么样?她努力分辨着图像。比想象中好。”李哲转动镜头,“有电有网还有独立卫生间!” 那就好。”林薇稍稍放心,“对了,我给你寄了个包裹,应该明天到。”

      挂掉视频,李哲打开驻村工作笔记,写下第一天的感受:“5月5日,晴。清河村比想象中美丽,也比想象中复杂。基础设施改善很大,但人的问题更突出:留守、产业、医疗……”
      里,山村安静得能听见风声。李哲躺在床上,想着白天的见闻,久久不能入睡。他想起在发改委时制定的那些乡村振兴政策,现在才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二天一早,鸡鸣声叫醒了李哲。他推开窗,山间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几个老人已经在村委会门口等着了——听说新来的书记是省里干部,都想来看看。

      大山笑着解释:“村里难得来新人,大家都好奇。” 哲干脆搬出凳子,和大家坐在院子里聊天。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文件上看不到的问题:
      河上游建了化工厂,河水没以前清了!” 小学就一个老师,教六个年级,忙不过来!” 种地的都是老人,新品种不会种,新技术学不会!”
      中午,李哲的包裹到了。除了林薇寄来的零食和书籍,还有一份意外的礼物——杨处长寄来的一个无人机。言写着:“用新视角看看新农村。”
      下午,李哲学会操作无人机后,第一次从空中俯瞰清河村。屏幕上的村庄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青山环抱,绿水环绕,梯田如画,但也有很多从地面发现不了的问题——不少土地撂荒了,河道有些地方被污染,村居布局分散.……傍晚,李哲和王大山爬上村后的山头。夕阳西下,整个村庄沐浴在金光中。美吧?”王大山感叹,“我在这活了五十多年,还是看不够。就是.……静了。以前村里多热闹啊,现在连狗叫都听不到几声。”
      李哲望着静谧的村庄,突然明白了自己驻村的意义——不仅要让村子美起来,更要让村子活起来。
      晚上,他在笔记上写下:乡村振兴,首先要让人心活起来。要让老人安享晚年,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年轻人看到希望。”
      手机突然响起,是驻村工作队的群消息。其他几个队员也在分享第一天的见闻:有的村产业基础好但缺乏规划,有的村生态优美但交通不便,有的村人才回流但政策跟不上.……李哲回复:“我们都在不同的战场上,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共勉!”
      临睡前,他收到林薇的消息:“今天画了幅画,叫《希望的田野》。想象着你在那片土地上播种希望。” 面附了画作照片:晨曦中的田野,一个新农人的背影,远方是冉冉升起的太阳。
      李哲保存了图片,设置为手机壁纸。外,山村的夜晚格外漆黑,但星星特别明亮。他知道,这片土地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充满了希望。
      而他的驻村岁月,才刚刚开始。
      第三天,李哲起了个大早,决定先去村里的卫生所看看。卫生所位于村子中央,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外观有些陈旧。走进一楼大厅,几位老人正在排队量血压,护士小刘正忙碌地记录着数据。
      “李书记,您怎么来了?”小刘抬头看到李哲,有些意外。
      “我来了解一下情况。”李哲笑着回答,“张奶奶说村里没有卫生所,拿药得去镇上,这是怎么回事?”
      小刘叹了口气:“其实这里算是卫生站的延伸点,只能做些基础检查和简单治疗。真正的卫生所在镇上,离这儿有二十多里路。村里老人多,慢性病也多,去镇上看病确实不方便。”
      正说着,一位老大爷捂着腰走了进来:“小刘啊,我这老毛病又犯了,给我拿点膏药。”
      李哲连忙上前扶住老人:“大爷,您这是怎么了?”
      “老腰病,干重活落下的。”老人苦笑着回答,“儿子在外打工,家里就我和老伴,去镇上看病太折腾了。”
      李哲认真记下老人的情况,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改善村里的医疗条件。
      离开卫生所后,李哲又去了村小学。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六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起上课。唯一的老师陈老师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
      “李书记,您来了!”陈老师看到李哲,连忙迎了出来,“我们这里条件简陋,让您见笑了。”
      李哲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挤在破旧的课桌前,眼神里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他走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身边,轻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上几年级了?”
      “我叫小雨,上三年级。”小女孩怯生生地回答。
      “喜欢上学吗?”
      “喜欢!”小雨用力点头,“陈老师教我们好多东西,还教我们唱歌呢!”
      李哲摸了摸小雨的头,转身对陈老师说:“陈老师,您辛苦了。村里就您一个老师吗?”
      陈老师苦笑:“是啊,年轻老师都不愿意来。我明年就要退休了,真担心以后没人教这些孩子。”
      离开学校时,李哲的心情格外沉重。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可清河村的教育现状却让他忧心忡忡。
      回到村委会,李哲立刻召集村干部开会。他把这几天的所见所闻一一列出,重点讨论了医疗和教育两个问题。
      “王支书,我觉得我们可以先从改善卫生所条件入手。”李哲指着地图说,“看看能不能申请些资金,添置些基本设备,至少让老人们能在村里拿到常用药。”
      王大山点头:“这个想法好!我听说县里有个医疗扶贫项目,我们可以去争取一下。”
      “至于教育,”李哲接着说,“陈老师马上要退休了,我们得提前想办法。能不能联系些志愿者来支教?或者和城里的学校结对子?”
      村会计老赵插话:“我有个亲戚在县教育局工作,我托他问问看。”
      会议一直开到傍晚。散会后,李哲独自走到村口的小桥上。河水潺潺流过,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他想起林薇说的那句话:“要为信任你的人们而活。”
      手机突然震动,是杨处长发来的消息:“小李,驻村工作不容易,但正是锻炼人的好机会。遇到困难随时找我。”
      李哲回复:“谢谢处长关心。我会努力,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夜幕降临,山村渐渐安静下来。李哲回到宿舍,打开工作笔记,写下第三天的感悟:“5月7日,多云。医疗和教育,是乡村振兴的两大短板。改善硬件容易,提升软件难。但再难,也要一步步来。因为,这里的人们值得更好的生活。”
      窗外,月光如水。李哲合上笔记本,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脚踏实地,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清河村的振兴之路。
      而他的驻村岁月,也将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