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融入 ...
-
清河村的初夏,晨雾如轻纱般缠绕在山腰间。李哲被窗外嘹亮的鸡鸣声唤醒,这是他驻村的第二个星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他习惯性地摸向床头柜上的手机——信号格依然空空如也。
“李书记,起来啦?”门外传来王大山洪亮的声音,“今儿个要去赵老四家帮忙点玉米,吃过早饭就出发!”
村委会的简易厨房里,炊事员刘婶已经熬好了金黄的小米粥,蒸笼里冒着热气腾腾的馒头。“李书记,尝尝俺们这的腌黄瓜,自家种的!”刘婶热情地夹了一筷子咸菜放到李哲碗里。
饭桌上,李哲努力听着村干部们用浓重的方言交谈,只能勉强听懂三四成。王大山看他一脸茫然,放慢语速说:“刚才说的是河滩地的事,今年雨水多,怕淹了玉米。”
李哲点点头,暗自记下几个当地方言词汇。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认真记下:“淹水—涝;玉米—棒子;吃饭—啖饭...”
饭后,李哲跟着王大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赵老四家的地在一片坡地上,老两口正在弯腰点种,见到他们来,连忙直起身子打招呼。
“这是省里来的李书记,来帮咱们干活。”王大山介绍道。赵老四搓着手上的泥,有些拘谨:“这咋好意思,领导哪能干这粗活...”
李哲二话不说,脱掉外套卷起袖子:“大叔,我在家也种过地,您教我咋干就行。”他接过赵老四手里的点种器,学着样子在垄上打孔、投种、覆土。开始动作生疏,不时需要老四指点,但很快就熟练起来。
太阳升高了,汗水顺着额头滴进泥土里。李哲的衬衫后背湿了一大片,手上也磨出了水泡。休息时,赵老四递过来一个铝壶:“李书记,喝口水歇歇。”
李哲接过水壶,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直接对着壶嘴喝。清凉的井水带着淡淡的甜味,是他从未尝过的甘醇。
“李书记不像个官儿。”赵老四的老伴悄悄对王大山说,“干活实在,不摆架子。”这话飘进李哲耳朵里,他心中暗喜——这是村民对他的第一次认可。
中午,李哲坚持要在赵老四家吃饭。低矮的土坯房里,炕桌上摆着简单的农家菜:炒土豆丝、腌香椿、大葱蘸酱,主食是手擀面。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领导来,没啥准备。”
李哲盘腿坐上炕头,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大口吃面,还故意发出吸溜声:“真香!比我吃过的任何山珍海味都香!”老两口被逗笑了,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饭后,李哲帮收拾碗筷时,注意到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年轻人抱着个小男孩,笑得灿烂。“这是儿子和孙子。”赵老四叹口气,“在城里打工,一年回来一趟。孙子都快不认识俺们喽。”
李哲心中一动,拿出手机:“咱们视频吧!让我跟他们说说话。”信号时断时续,但终于连通了。视频那头,年轻人看到父母和□□坐在一起,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爹,娘,这位是?”“是省里来的李书记,帮咱家干活呢!”赵老四骄傲地说。李哲接过话头:“大哥你好,我是驻村书记李哲。老人家身体都好,就是想念你们。有空常回来看看...”
挂掉视频,老两口眼圈都红了。赵老四紧紧握住李哲的手:“李书记,谢谢您...”
从此,李哲多了个外号——“视频书记”。他走家串户时,总不忘帮留守老人和孩子们联系在外打工的亲人。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拉近了他与村民的距离。
为了更快融入,李哲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天学会三句方言,每周至少在各家吃两顿饭,每月参加一次农活。
渐渐地,他不仅能听懂方言,还能说上几句地道的土话。知道“夜来”是昨天,“晌午”是中午,“哈水”是喝水。村民们发现这个省城来的年轻人不简单,开始愿意跟他掏心窝子说话。
一个月后,李哲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村里要修灌溉渠,需要占用几户人家的地。村民老马死活不同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地,一寸也不能让!”
村干部做了几次工作都没用,王大山准备强行推进。李哲拦住他:“让我再去试试。”
他没有直接去找老马,而是先向村里老人打听情况。原来老马的儿子前年修路时意外去世,那块地是儿子最后劳作过的地方,老人把它当命根子。
第二天,李哲带着象棋去找老马下棋。只字不提修渠的事,就是下棋聊天。连下了三天,老马终于开口:“李书记,我知道你为啥来。不是俺不讲理,实在是...”
李哲放下棋子:“马叔,我懂。您看这样行不——渠道稍微改个道,绕过那块地。虽然工程量大点,但能保住您儿子的念想。”
老马愣住了,他没想到书记会为他改变方案。沉默良久,他缓缓说:“该咋修就咋修吧...只是渠边上,能给俺儿子立个小碑不?”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王大山感慨地说:“李书记,您这法子比我们强。我们光讲政策,您还讲人情。”
夏收时节,李哲跟着村民们一起下地割麦。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闪耀,村民们弯腰挥镰,汗水滴落在土地上。李哲的手上又添了新茧,皮肤晒得黝黑,但笑容越来越灿烂。
最让他开心的是,孩子们开始喜欢这个“书记叔叔”了。放学后,常有一群孩子跑到村委会,缠着他讲城里的故事。李哲就组织他们做作业、玩游戏,还用自己的电脑教他们视频通话。
小芳的变化最大。从前沉默寡言的小姑娘,现在会主动和李哲分享学习心得:“李叔叔,我数学考了满分!爸爸说年底回来带我进城玩。”
七月十五月圆夜,村里举办“望月会”。老人们在天井里摆上瓜果月饼,祭拜月神。李哲被邀请参加,这是外乡人难得的荣誉。
坐在月光下,听着老人们哼唱古老的歌谣,李哲忽然理解了这片土地深沉的力量——它不是文件上的数据,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代代相传的情感与记忆。
那天晚上,他在笔记中写道:“驻村百日,终于从‘李书记’变成了‘小李’。我学会了听风辨雨,看云识天气;懂得了二十四节气,明白了土地的性格。最大的收获是:政策要有温度,治理要有人情。”
临睡前,手机突然有了信号,林薇的消息跳出来:“今天采风时看到一片麦田,金灿灿的,就像你的笑容。想你。”附的照片上,麦浪如金,一如清河村的田野。
李哲回复:“这里的麦子熟了,等你来收获。”他知道,自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而收获的季节,而收获的季节,金黄的麦穗低垂着头,仿佛在向这片土地致谢。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收割的镰刀在阳光下闪烁,空气中弥漫着麦香与喜悦。李哲也加入了收割的队伍,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那份投入与真诚却赢得了村民们的赞赏。他们笑着教他如何更高效地收割,如何辨别麦子的成熟度,李哲则认真地听着,记着,手中的镰刀也渐渐有了节奏,与村民们的动作逐渐合拍。在这片金黄的海洋里,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李书记”,而是与大家并肩作战的伙伴。夕阳西下,一天的劳作结束,李哲坐在田埂上,望着满载而归的村民,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归属感。他知道,自己已经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了清河村的一份子。。
接下来的日子,李哲更加忙碌了。他不仅要处理村里的日常事务,还要协调各种资源,推动清河村的发展。他联系了农业专家,为村民们讲解新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他跑遍了周边的市场,为村里的农产品寻找销路;他还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为村里引进了几个小型加工项目,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李哲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有时候,村民们对新的技术和理念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尝试;有时候,项目推进过程中会遇到资金短缺、技术难题等问题。但李哲没有放弃,他耐心地做村民们的工作,用实际效果来说服他们;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寻找技术支持,一点点克服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河村开始发生了变化。原本破旧的道路被修缮一新,村里的环境也变得更加整洁美观。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销路也打开了,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小型加工项目也顺利落地,为村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就业机会。
李哲的努力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赞扬。他们不再把李哲当作外来的“书记”,而是把他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每当有村民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帮助时,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李哲。而李哲也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无论是解决生活上的难题,还是提供发展上的建议。
在清河村的日子里,李哲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和感悟。他明白了,真正的治理不是靠文件和报表,而是靠走进群众的心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他学会了如何与村民们沟通,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为人民群众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