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调研与规划 ...
-
七月流火,清河村迎来了全年最炎热的时节。李哲头戴草帽,肩挎军用水壶,踏上了对全村128户人家的深入调研之旅。他的笔记本迅速填满了各种数据与故事——每户的人口构成、收入来源、亟待解决的难题……
“李书记,天这么热,歇会儿吧!”村民们常常这样关切地招呼他。而李哲总是微笑着摆摆手,继续走访各家各户。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脚下的运动鞋已磨破了两双,但他的眼神却愈发明亮——因为他看到了清河村潜藏的无限可能。
最令李哲难忘的是拜访老支书马大爷家。马大爷年逾七十五,堪称村里的“活字典”。他紧握李哲的手,感慨道:“小李啊,咱清河村有三宝:清河水、云雾茶、黑山羊。可如今……”老人长叹一声,“河水不再清澈,茶山荒芜过半,山羊数量也日渐减少。”
李哲详细询问后得知,清河上游曾建有一座化工厂,虽已关停,但对水质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茶山因采茶工难觅,许多人家无奈放弃了种植;黑山羊则因销路不畅,养殖规模不断缩小。
“多好的资源啊!”李哲感叹道,“怎么就发展不起来呢?”马大爷无奈地摇摇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既无力气也无心经营这些产业。”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村西头的王寡妇家。王寡妇年过五十,独自抚养着上初中的孙女。她家有三亩坡地,种植的是老品种玉米,亩产仅六百斤,勉强够维持口粮。
“不是不想种好品种,是不会种啊。”王寡妇愁眉不展,“去年试着种了点中药材,因不懂技术,全赔了。”
李哲在她家地头抓起一把土,仔细端详:“这土质适合种花椒。我在邻县见过,亩产可达两千斤,一斤能卖四十多块。”王寡妇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随即又黯淡下来:“好是好,但苗子钱从哪来?技术跟谁学?收了往哪卖?”
这三个问题,道出了所有农户的共同心声。
晚上,李哲在村委会召集座谈会,邀请了村干部、种植能手、养殖大户,还有几位返乡青年。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得热火朝天。
养羊大户赵老四直言:“黑山羊品质没问题,就是卖不上价。贩子来收,压价太狠。”种茶能手刘婶接茬道:“咱的云雾茶曾是贡品!现在荒废了实在可惜。”返乡青年小马提出新思路:“现在城里人热衷乡村旅游,咱村风景秀丽,能不能搞农家乐?”
李哲认真记录,不时提问。会议持续到深夜,大家却越聊越激动。
第二天,李哲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专家们考察后确认:清河村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发展特色种植,尤其是花椒、中药材和高山云雾茶。
“但是,”专家组长提醒道,“农业项目周期长、风险大,必须形成规模,打通产业链。”
李哲又联系了省旅游局的同志。他们考察后兴奋不已:“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完全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那个清代古戏台,修复后将成为一大亮点。”
经过一个月的调研,李哲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他组织村两委班子,着手制定《清河村乡村振兴三年发展规划》。
规划过程中争议不断。王大山主张先修路:“要想富,先修路,拓宽进村道路是当务之急。”妇女主任李婶则认为应先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养老中心、托儿所才是实惠之举。”会计小赵担忧资金问题:“这么多项目,钱从哪来?”
李哲在白板上绘制示意图:“咱们分三步走:短期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中期推进农产品加工,长期发展乡村旅游。这样既能快速见效,又能持续发展。”
他以王寡妇家为例:“比如发展花椒种植,第一年政府提供苗子补助,农科院提供技术指导,我们联系好收购企业。这样群众敢种、会种、不愁卖。”
为了让规划更贴近实际,李哲想出一个妙招——召开“院子会”。他将规划草案制成通俗易懂的图文展板,在村民家的院子里展示,广泛听取意见。
首个院子会在王寡妇家召开。看着规划图上自家地块被标注为“花椒示范园”,王寡妇惊喜交加:“真能成吗?”李哲请来的技术员当场解答:“每亩补助600元苗子钱,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已联系好调料厂包收购。”围观的村民纷纷心动:“这么好的事,俺家也要种!”
另一个争议焦点是乡村旅游。许多村民质疑:“城里人会来咱这山沟沟?”李哲请来邻村农家乐老板老王现身说法:“去年我家光农家乐就挣了十多万!现在城里人就喜欢这种原生态的。”
小马等几位年轻人最为积极:“我们可以搞民宿、做导游、开发文创产品!”但老人们忧虑:“来了外人,会不会把村里搞得乌烟瘴气?”
经过充分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发展要适度,保持乡村本色。规划明确规定了“三不原则”: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改变乡村风貌,不影响村民生活。
规划制定过程中,李哲特别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成立了产业发展小组、环境整治小组、文化建设小组,让村民亲自参与管理和监督。
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清河村乡村振兴三年发展规划》在村民大会上高票通过。当王大山宣布结果时,会场掌声雷动。
李哲站在台上,望着台下村民们期盼的眼神,郑重承诺:“这不仅是纸上的规划,更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约定。我会和大家一起努力,让规划变为现实!”
散会后,王寡妇特意找到李哲:“李书记,俺家那三亩地,全种花椒!”赵老四也表决心:“俺扩大黑山羊养殖,带动五户一起干!”小马等年轻人更是激动:“我们成立旅游合作社,先把古戏台修起来!”
那天晚上,李哲在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不是替农民做主,而是让农民自己做主。好的规划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种在心上。”
月光如水,洒在刚刚制定的规划图上。图中,清河村的未来图景清晰可见:山间是郁郁葱葱的经济林,坡上是整齐的梯田,村里是热闹的民宿,河边是休闲的游客……
这一切,都需要从明天起,一点一滴去实现。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李哲就来到了村头的老槐树下。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大家拿着锄头、铁锹,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兴奋。王寡妇扛着一捆新买的花椒苗走在最前面,赵老四牵着五只健壮的黑山羊跟在后面,小马和几个年轻人则抬着修复古戏台的材料。
“李书记,咱们先干啥?”王大山搓着手问道。李哲环顾四周,指着远处的一片荒坡说:“先从王寡妇家的花椒示范园开始!大家跟我来,技术员会教大家怎么种植。”
技术员小张拿着扩音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挖坑要深,间距要匀,苗根要舒展,土要踩实……”村民们围成一圈,认真听着,不时提问。王寡妇的孙女小雨也挤在人群里,眼睛亮晶晶的,学着大人的样子比划着。
赵老四也没闲着,他带着五户新加入的养殖户,在村后的山坡上搭建新的羊圈。“这圈舍要通风,还要防潮,”赵老四一边钉木板一边说,“等羊多了,咱们还得建个饲料加工坊。”
小马和年轻人则忙着清理古戏台周围的杂草。他们发现戏台的木梁上刻着“道光十年重修”的字样,兴奋不已。“这可是宝贝啊!”小马用手机拍下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清河村清代古戏台修复进行时!”
中午时分,李哲正蹲在花椒地里帮王寡妇扶苗,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欢呼声。他抬头一看,只见小马举着手机跑过来:“李书记,快看!县电视台来采访了!”
原来,小马发的朋友圈被县融媒体中心看到,他们派记者来采访清河村的乡村振兴项目。记者对着镜头说:“这里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却焕发出勃勃生机……”
傍晚,夕阳把整个村庄染成了金色。李哲站在村口,望着忙碌的村民们,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王寡妇抱着孙女走过来,脸上洋溢着笑容:“李书记,今天种了五十棵花椒苗,小雨还帮忙浇水了呢!”
赵老四牵着一只小羊羔走过来:“李书记,你看这羊崽多壮实!等它们长大了,咱们的黑山羊品牌就打出去了!”
小马和年轻人抬着一块新做的木牌走过来,上面写着“清河村乡村旅游合作社”。他们把木牌立在村口,笑着说:“李书记,这是我们的新起点!”
那天晚上,李哲再次翻开笔记本,在“调研与规划”这一章的末尾,写下这样一段话:“乡村振兴的路上,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当每个村民都成为规划的践行者,当每寸土地都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就能共同绘就一幅最美的乡村画卷。”
月光下,清河村的夜晚格外宁静。但在这宁静中,却蕴含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明天,又将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