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一个项目 ...

  •   秋分时节,清河村的田野披上了一层金黄。在李哲的积极争取下,清河村成功获得了县里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支持——发展大棚草莓种植。这一消息如春风般吹遍了小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项目启动会在村委会召开的那天,院子里挤满了前来打听的村民。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小张正在详细讲解大棚草莓的优势:“一亩大棚草莓的收益能抵得上十亩玉米,而且五一前后上市,正好赶上旅游旺季……”
      村民们听得眼睛发亮,但当听到投入成本时,不少人倒吸一口冷气:“一个大棚要投两万多?万一赔了怎么办?”
      李哲早有准备:“项目有补贴,每个大棚补助八千。村里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材料,能省不少钱。剩下的部分可以申请贴息贷款。”
      王寡妇第一个举手:“李书记,我家报名!就种那三亩花椒地。”有了带头人,陆续又有七八户报名。最终确定了十户作为首批示范户。
      建大棚的日子里,村里热闹得如同过年。李哲带领村民们平整土地,架设钢架,覆盖薄膜。县里派来的技术员现场指导,省农科院的专家也通过视频远程答疑。
      王寡妇干得最起劲,五十多岁的人扛起钢管毫不含糊:“这可是咱的致富棚,得整结实点!”李哲看着她满是老茧的手,感慨道:“大姐,等草莓种成了,您就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大棚建好的那天,十座白色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镶嵌在山间的珍珠。村民们兴奋地在大棚间穿梭,比较着谁家的大棚更整齐。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第一茬草莓苗刚种下,就遇到了技术难题——昼夜温差大,大棚湿度控制不当,苗子出现了病害。
      技术员小张急得团团转:“得赶紧打药,不然全军覆没!”但村民们舍不得买昂贵的生物农药,想用土办法试试。
      李哲当机立断:“用最好的药!钱不够我先垫上!”他连夜开车到县里买回农药,和技术员一起守着打药,忙到凌晨三点。
      苗子救回来了,但村民们开始嘀咕:“种个草莓这么麻烦,还不如种玉米省心。”
      更大的挑战在销售环节。草莓陆续成熟时,正好遇上疫情反复,原定的采购商无法前来。红艳艳的草莓挂满枝头,却找不到销路。
      王寡妇看着一天天成熟的草莓,急得嘴上起泡:“这可怎么办?投进去的钱都要打水漂了!”其他种植户也围住李哲:“李书记,您得想个办法啊!”
      李哲压力巨大,但表面上保持镇定:“大家别急,我正在联系电商平台,也在找周边的超市……”
      现实很残酷。电商嫌量小不愿意来,超市要求的标准高,村里的草莓达不到。眼看着草莓一天天熟透,李哲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带货!
      他从没做过直播,但事到临头只能硬着头皮上。第一次直播紧张得满头大汗,镜头对着草莓不知该说什么。观看人数始终停留在个位数。
      “这样不行。”李哲苦思冥想,突然想到林薇,“快视频教我怎么做直播!”
      林薇正在布展,接到求助立即变身“远程教练”:“镜头要对准草莓特写,要讲种植故事,要互动……对了,找个小朋友出镜,城里人喜欢看!”
      李哲拉来小芳和其他几个孩子,重新开播。这次效果好了很多,但订单依然寥寥。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外。省报记者来村里采访乡村振兴,正好拍到李哲带着孩子们直播卖草莓的场面。报道发出后,标题很动人:《驻村书记变身带货主播,为村民草莓找出路》。
      报道引起反响,订单突然多了起来。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物流!草莓娇嫩,普通快递容易损坏,专业冷链价格太高。
      李哲带着村干部算了一夜账,发现如果走冷链,基本不赚钱。村民们再次动摇:“费这么大劲,就赚个吆喝?”
      关键时刻,王寡妇站了出来:“我不信这个邪!李书记为咱们跑前跑后,咱们自己不能先泄气!”她想出一个土办法——用泡沫箱加冰袋,自己开车送货到县城。
      说干就干。李哲和王寡妇凌晨四点起床,摘草莓、包装、装车,赶早送到县里的配送点。虽然辛苦,但保证了草莓的新鲜度。
      口碑慢慢做起来了。回头客越来越多,订单量稳步上升。其他种植户看到希望,也加入送货队伍。
      最让李哲感动的是,村里的老人们自发组成“后勤保障队”——帮忙采摘、分装、看管大棚。八十岁的马大爷每天都来大棚转转:“这可是咱村的希望,得看好了!”
      草莓项目渐渐走上正轨,但李哲没有满足。他联系省食品加工厂,开发草莓酱、草莓干等产品;和林薇合作设计文创包装;还计划明年扩大规模,搞草莓采摘旅游……
      第一季草莓销售结束时,合作社开了分红大会。王寡妇拿着厚厚的红包,手都在发抖:“一辈子没一次挣过这么多钱!”她抽出一沓钱塞给李哲:“李书记,这钱您一定得收下!”李哲坚决推辞:“大姐,看到您挣钱,比我自己挣钱还高兴。”
      那天晚上,李哲在笔记中写道:“第一个项目就像第一颗草莓,有酸有甜。最大的收获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原来靠土地也能过上好日子。”
      月光下,十座大棚静静地立在田野里,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希望,希望更多的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
      在莓项目的成功,清河村的名气渐渐传开。周边村庄的人纷纷前来取经,李哲总是热情地接待,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他心里清楚,乡村振兴不是一村一地的独奏,而是整个区域的合唱。
      县里看到了清河村的潜力,决定加大扶持力度,将清河村列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示范村。更多的项目和资源向这里汇聚,村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李哲趁热打铁,组织村民开展技能培训,从草莓种植到电商运营,从产品包装到客户服务,每一项都认真讲解,确保村民们能真正掌握。
      与此同时,村里开始规划基础设施的升级。道路拓宽了,路灯亮起来了,文化广场也建了起来。每到傍晚,村民们都会聚集在广场上,跳广场舞、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村小学新增了图书室和电脑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阅读、上网,开阔眼界。
      李哲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他知道,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他开始思考如何将清河村的草莓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多元化的乡村经济体系。他联系了周边的旅游公司,计划推出草莓采摘加乡村旅游的套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同时,他还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让游客不仅能品尝到新鲜的草莓,还能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李哲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确保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等等。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态度,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河村的变化越来越大。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不再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
      而李哲,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驻村书记,逐渐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深受村民爱戴的领导者。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乡村振兴的道路还很长。但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