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挫折与成长 ...
-
清明前后,正值草莓上市的黄金时节。清河村的十座大棚内,红彤彤的草莓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王寡妇日日守在大棚里,望着日渐成熟的草莓,脸上笑开了花:“今年这收成,能给小孙女攒够上高中的学费啦!”
李哲也松了一口气,正忙着拓展新的销售渠道。省城一家高端超市看中了他们的有机草莓,准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四月十二日夜间,一股罕见的强冷空气突袭华北地区。气象台发布了霜冻蓝色预警,但谁也没料到,这场倒春寒会如此猛烈。
凌晨三点,李哲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传来王寡妇带着哭腔的声音:“李书记,不好了!大棚...大棚全完了!”
李哲心中一沉,披上衣服便冲出门去。推开大棚的门,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本翠绿的草莓叶片全部耷拉下来,结满霜花;红透的草莓变得软烂,未成熟的果实则冻成了青黑色。
十座大棚,无一幸免。
村民们陆续赶来,看着心血毁于一旦,有人蹲在地上抱头痛哭,有人呆呆地站着说不出话。王寡妇瘫坐在地上,喃喃自语:“完了,全完了...投进去的钱都打水漂了...”
李哲的心像被揪紧了一样疼。他强忍着情绪,逐一检查大棚情况。冻害比想象中还严重,草莓植株的根系都冻伤了,基本没有挽救的可能。
天亮时,损失统计出来了: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二十万元,这还不包括前期投入的人工和材料成本。对刚刚看到希望的村民们来说,这无疑是致命打击。
“早知道就不搞什么大棚了!”村民老赵突然爆发,“种玉米虽然挣得少,至少不会赔得这么惨!”“就是!听什么新品种新技术,还不如老实在家种地!”有人附和道。
矛头渐渐指向李哲。虽然没人直接指责,但那失望和埋怨的眼神,比任何话语都让人难受。
李哲把自己关在村委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手机响个不停,有县里询问情况的,有超市催货的,有记者要求采访的...他一个都没接。
傍晚,王寡妇敲开了门。她眼睛红肿,但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李书记,一天没吃东西了,这可不行。”李哲摇摇头:“大姐,我对不起大家...”“说的啥话!”王寡妇提高声音,“天灾人祸,哪能怪您?要怪就怪老天爷不开眼!”
这时,其他种植户也陆续来了。大家沉默地坐着,气氛沉重。“接下来咋办?”有人打破沉默,“贷款月底就到期了,拿啥还?”“娃下学期的学费还没着落...”另一人叹气。
李哲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但目光坚定:“大家放心,责任我来承担。贷款我想办法,损失我也会尽力弥补。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被打倒!”
他拿出笔记本:“我查了资料,这种冻害虽然严重,但大棚还可以抢种一茬速生蔬菜。生长期短,两个月就能上市,至少能挽回部分损失。”
村民们面面相觑:“还种?万一再...”“农业就是有风险。”李哲坦诚地说,“但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做好防范。比如买农业保险,建预警系统,搞多元化种植...”
那天晚上,李哲连夜起草了《灾后重建方案》。他联系县农业局争取救灾资金,对接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还请教专家选择适合抢种的蔬菜品种。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把自己工作以来的全部积蓄五万元拿出来,先帮最困难的几户还了贷款。
“这怎么行!”王寡妇坚决不同意,“您的钱我们不能要!”李哲坚持:“就当是我入股下一季的投资。我相信咱们一定能成功!”
真情换真心。村民们看到李哲的担当,重新燃起了信心。大家齐心协力,清理冻死的草莓苗,整地施肥,抢种小白菜、油菜等速生蔬菜。
李哲还引入了新技术——在大棚里加装温控设备和自动卷帘,建立微信预警群,与气象局建立直通联系。他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要让灾难变成财富。”
一个月后,抢种的蔬菜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小白菜挤满大棚,像一块块翡翠铺在地上。
更让人惊喜的是,李哲联系的电商平台看中了他们的故事,专门开设了“清河村灾后重生”专区,蔬菜上线就被抢购一空。
端午节前,蔬菜全部售罄。虽然没能完全弥补损失,但足够偿还贷款,还有结余。
分红那天,王寡妇代表大家做了一个决定——把第一笔收入还给李哲。李哲坚决不收:“这是大家的劳动所得,该由大家分配。”最后村民们想了个折中办法:用这笔钱成立“风险基金”,为以后农业项目投保。
晚上,村民自发组织了一场晚会。没有华丽的舞台,就在村委会院子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老赵第一个发言:“李书记,对不起!那天我不该说丧气话。您说得对,遇到困难不能趴下,要往前看!”王寡妇抹着眼泪:“通过这事俺明白了,李书记是真心为咱好。以后您指哪,俺打哪!”
最让李哲感动的是,小芳和孩子们表演了自己编的歌谣:“草莓红,草莓甜,一场霜冻全不见...”“李书记,不放弃,带着我们渡难关...”稚嫩的歌声在夜空中回荡,唱得所有人热泪盈眶。
李哲在当天的笔记中写道:“真正的成长,不是在顺境中的高歌猛进,而是在逆境中的坚守担当。这场冻灾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信任,什么是鱼水情深。”
月光如水,洒在重整旗鼓的大棚上。棚里的新苗正在悄悄生长,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韧性的故事——灾难可以摧毁作物,但摧毁不了希望;寒冬可以冻伤土地,但冻不住春天的脚步。
李哲本人,则在这场洗礼中,真正从“省里来的干部”变成了“咱们的李书记”,我们欢迎他,也真心地喜欢这个年轻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