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林微的探访 ...
-
初夏的晨雾尚未完全消散,一辆越野车在通往清河村的盘山公路上颠簸前行。林薇靠在车窗边,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梯田和村舍,心情复杂难言。她已经三个月未见李哲,此次借着采风的名义,终于踏上了这片他选择坚守的土地。
车在村口停下,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好奇地围了上来。林薇刚下车,便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这边土要压实,不然下雨就会被冲垮!”
她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戴着草帽、穿着沾满泥土的胶鞋的人正与村民们一同修水渠。那人转过身来,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正是李哲,但几乎让她认不出来了。
“薇薇?”李哲惊讶地快步走来,脚下的胶鞋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你怎么来了?不是说下周才到吗?”
林薇看着他晒得脱皮的脸颊、磨出老茧的手掌,以及那身沾满泥点的旧衣服,一时语塞。这就是那个曾在图书馆里一丝不苟、在办公室里西装笔挺的李哲?
“项目提前结束了,就改签了车票。”她轻声回答,目光却始终无法从他粗糙的手上移开。
李哲有些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擦了擦手:“正在修灌溉渠,上次大雨冲垮了。你先去村委会坐会儿,我这边忙完就..."
话未说完,一位老太太小跑过来:“李书记,快去看看!俺家母猪要下崽了,好像难产!”
李哲立刻对林薇说:“抱歉,我得去一趟。赵大娘家就这一头母猪,可是全家的指望。”说完便跟着老太太匆匆离去。
林薇愣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村巷尽头。这时,旁边的村民热情地招呼她:“您是李书记的对象吧?走,先去村委会歇歇。”
前往村委会的路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李书记可是俺们村的大恩人!”“上次要不是李书记,俺家草莓全赔光了。”“他天天帮这家修房,帮那家干活,比自家儿子还贴心!”
村委会比想象中整洁,墙上挂着各种规划图和进度表。林薇在李哲的宿舍里看到简易的木板床、堆满书籍的桌子,还有窗台上那盆她送的绿萝——长得格外茂盛。
中午时分,李哲满头大汗地回来:“抱歉抱歉,接了十一只小猪崽,母子平安!”他洗了把脸,露出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午饭是在王寡妇家吃的。简单的四菜一汤,却充满了农家风味。王寡妇不停地给林薇夹菜:“多吃点!李书记刚来时也瘦,现在能吃两碗饭哩!”
饭后,李哲带着林薇在村里转悠。所到之处,村民们都会亲切地打招呼:“李书记来啦!”“李书记吃了吗?”孩子们更是围着他转,争着汇报学习成绩。
在一座新建的大棚前,李哲自豪地介绍:“这是灾后重建的,加了温控设备。现在种的是水果黄瓜,已经和超市签了订单。”大棚里忙碌的村民见到林薇,都笑着说:“李书记常念叨您呢!说您是有名的大艺术家!”
最让林薇触动的是在村小学。只有一个老师和六个年级的复式教学,但孩子们的眼睛格外明亮。黑板上画着李哲教的拼音和算术题,墙上贴着林薇寄来的画作复制品。
“李叔叔说,等草莓卖了好价钱,就给我们盖新教室!”一个小女孩拉着林薇的手说。
傍晚,他们爬上村后的山头。夕阳西下,整个村庄沐浴在金光中。李哲指着远处的梯田、大棚、正在修建的旅游步道,眼中闪着光:“明年这时候,这里会大变样。我们要发展观光农业,让城里人来体验农家生活..."
林薇静静地听着,突然问:“累吗?”李哲笑了笑:“累。但值得。你看——”他指着山下的村庄,“每一点变化,都能让这里的人过得更好。这种成就感,是任何办公室工作都给不了的。”
夜幕降临,村委会院子里热闹起来。村民们自发组织了欢迎晚会,拿出最好的山货野味招待林薇。大家围着篝火,听李哲讲城市见闻,听林薇讲艺术故事。
王寡妇拉着林薇的手说:“闺女,李书记是个好人。他为我们吃了太多苦,你得多心疼他。”旁边的大爷接口:“要是你们能在这儿安家就好喽!我们给你们批宅基地!”
晚会结束后,李哲送林薇回临时住处。月光洒在山路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今天...我很震撼。”林薇轻声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你——这么接地气,这么受欢迎。”李哲笑了:“不是我会做人,是乡亲们淳朴。你真心对他们好,他们就对你掏心掏肺。”
沉默了一会儿,林薇突然说:“我以前不理解你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现在好像...有点懂了。”她停下脚步,看着李哲的眼睛:“你不是在‘当官’,你是在做事。实实在在的事。”
李哲眼眶有些发热:“谢谢你这么说。”“但是,”林薇话锋一转,“你得照顾好自己。你看你瘦了多少!下次我来,要是发现你又瘦了,就把你绑回北京去!”
两人都笑了。笑声在山谷中回荡,惊起几只夜鸟。
那晚,林薇在日记中写道:“今天见到了一个陌生的李哲,却又仿佛看到了最真实的他。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汗水,每一个村民都记得他的好。原来,真正的价值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给予了什么。”
第二天清晨,林薇即将离开。村民们送来各种土特产:山核桃、野蜂蜜、干蘑菇...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车启动时,李哲突然跑过来,从车窗塞进一个盒子:“路上吃!”车开出很远,林薇打开盒子,里面是洗得干干净净的草莓——正是昨天孩子们偷偷告诉她的“李书记省下来给您的”。
她拿起一颗草莓放进嘴里,甜中带酸,就像此刻的心情。
手机响起,是李哲发来的消息:“谢谢你来看我。谢谢你尝试理解我的选择。”林薇回复:“不是尝试,是已经开始理解。对了,我决定把下一个数字艺术展的主题定为‘乡村振兴’,第一个采风点就定在清河村。”
车驶出山路,回头望去,清河村在晨曦中宛如一幅水墨画。而画中那个忙碌的身影,已然成为这幅画卷中最动人的笔触。
林薇知道,她爱的不仅是那个人,更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坚守与奉献。正是因为这份理解,让他们的爱情在现实的土壤中扎下了更深的根。
返程途中,林薇反复翻看手机里拍摄的照片:李哲教孩子们写字的侧影、新建大棚的反光膜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王寡妇家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还有那张李哲在灌溉渠边沾满泥水的笑脸。每一张都带着泥土的温度,却又透着某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晚,她更新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配图是清河村的梯田与那盆茂盛的绿萝。文字写道:“曾经以为,艺术需要光鲜的舞台和璀璨的灯光。直到走进这片土地,才明白真正的创作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他人的关怀。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一双双磨出老茧的手,一张张晒得黝黑却依然笑着的脸。”
这条动态引发了艺术圈的热烈讨论。有评论说:“没想到数字艺术也能与乡土结合得如此自然。”更有策展人私信询问清河村的具体位置。林薇一一回复,脑海中已开始构思如何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灌溉渠的修建过程,如何通过VR让观众体验草莓采摘的喜悦。
一周后,她收到李哲寄来的包裹。打开是几本村民们手写的感谢信,字迹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李书记教我们用科学方法种地,今年收入翻了一番”“孩子们有了新书包,谢谢林老师送的画”“盼着你们常回来”。信纸间还夹着几片风干的野花,是孩子们在山路上特意采的。
林薇将这些信件小心收进抽屉,那里已经躺着李哲第一次驻村时写的明信片。她打开电脑,开始修改下一场数字艺术展的策划案。原定的“未来都市”主题被划掉,取而代之的是“大地与光”——主视觉将采用清河村的航拍影像,互动装置会模拟灌溉渠的水流声,而展厅中央,将放置那盆从村委会带回的绿萝,旁边标注着:“每一片新叶,都是希望的见证。”
深夜,她给李哲发了条消息:“展期定在明年春天,正好是草莓成熟的季节。到时候,想邀请村民们来城里看看他们的‘作品’。”很快,手机震动,李哲回复:“他们肯定乐坏了!不过得提前训练,别让城里人吓着咱们的猪。”后面跟着个调皮的表情。
林薇笑着摇头,看向窗外。城市霓虹中,她仿佛又看到了清河村的星空——那么清澈,那么明亮,就像那里人们的眼睛。她知道,有些改变已经悄然发生:不再觉得驻村是“浪费才华”,不再认为奉献必须伴随牺牲,更明白了真正的艺术,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欣赏,而是深深扎根的共鸣。
这份共鸣,正通过她的笔触与代码,通过李哲的汗水与笑容,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看不见的桥。桥的两端,是同样炽热的心跳,是同样对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