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转机 ...

  •   冻灾过后的清河村,并未如外界所料般一蹶不振。相反,在李哲的带领下,村民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清晨薄雾未散,十座大棚内已人影攒动——村民们正抢种第二茬作物。
      “这次咱们种水果黄瓜和樱桃萝卜,生长期短,两个月就能上市。”李哲手持新品种种子,向围拢来的村民讲解,“已经和县里的超市谈妥,保底收购。”
      王寡妇率先响应:“李书记说种啥,俺就种啥!上次要不是您,俺们早就垮了。”其他村民纷纷点头。经过冻灾的考验,李哲在村民心中的威信达到了空前高度。
      然而,李哲深知,仅凭热情远远不够,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他首先引入了农业保险。经过多方协调,保险公司为清河村量身定制了“特色农产品综合险”,保费由县里补贴70%,农户自担30%。
      “投保的钱不会白花。”李哲为村民算账,“万一再遇天灾,至少能保住本钱。这就像给庄稼上了‘安全锁’。”
      其次,他着力拓展销售渠道。李哲不满足于传统销售模式,全力发展电商。他请来省商务局的专家对村民进行电商培训,联系快递公司在村里设点解决物流难题,还搭建了简易直播室,教村民直播卖货。
      最让李哲引以为傲的是“清河村”品牌的建设。他请林薇设计了统一的Logo和包装,每个产品都附有溯源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种植过程和检测报告。
      “咱们要走精品路线。”李哲在村民大会上强调,“同样的黄瓜,为何有的卖一块,有的卖十块?差的就是品牌和品质!”
      五月,第一茬水果黄瓜上市。翠绿的黄瓜顶着黄花,口感清脆甘甜。通过电商平台,首批货物迅速售罄,价格是普通黄瓜的三倍。
      王寡妇捧着现金,手都在颤抖:“这...这比种草莓还赚钱!”更让她惊喜的是,许多客户成了回头客,点名要“清河村”的农产品。
      李哲趁热打铁,组织成立了“清河村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大棚入股,统一生产标准、品牌销售和利润分配。
      合作社成立大会上,村民们选举王寡妇为理事长。这个曾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农村妇女,如今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接单、安排生产和核对账目。
      “俺这辈子都没想过还能当‘董事长’!”王寡妇激动得热泪盈眶,“多亏了李书记带路!”
      七月,合作社迎来首个大订单——省城连锁超市签订了常年供货合同。消息传来,整个村子沸腾了。
      李哲却保持冷静:“订单越大,责任越重。咱们必须保证品质,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他组织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并聘请农科院专家担任技术顾问。
      最令人惊喜的是,合作社的成立吸引了外部投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看中清河村的原料品质,决定在村里建加工厂,生产有机蔬菜干和果脯。
      建厂开工那天,县领导前来祝贺。王寡妇作为理事长剪彩,手虽有些抖,但剪得干净利落。
      李哲在当天的笔记中写道:“今天的清河村,终于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品牌。村民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户,而是有组织、有标准、有市场的现代新农人。”
      傍晚,李哲独自登上后山。俯瞰山下,十座大棚整齐排列,新建的加工厂机器轰鸣,村口的快递车正在装货...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手机响起,是林薇发来的视频邀请。她正在布展,背景是“乡村振兴”主题艺术展的展板。“猜猜谁成了我们展区的明星?”林薇转动镜头,展板上赫然是王寡妇笑着包装黄瓜的大幅照片!“王大姐现在可是名人了!”林薇笑道,“很多观众打听怎么买清河村的农产品呢!”
      李哲也笑了。他知道,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清河村终于迎来了发展的转机。而这个转机,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政策和科技的力量,更是靠村民们自己的双手奋斗出来的。
      月光下,合作社的牌匾闪闪发光。那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是一个希望的象征——象征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随着合作社的稳步发展,清河村的名声逐渐传开。周边村庄的干部纷纷前来取经,李哲总是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他深知,乡村振兴不是一村一地的孤立发展,而是需要区域联动、共同繁荣。
      在县里的支持下,清河村牵头成立了“乡村振兴联合体”,吸纳了周边五个村庄加入。联合体内实行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市场共拓,形成了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李哲被推选为联合体理事长,他更忙了,但内心充满干劲。
      秋收时节,联合体举办了首届“农产品丰收节”。展台上,清河村的黄瓜、樱桃萝卜与邻村的蜜薯、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游客们不仅可以品尝购买,还能体验农事活动、观看民俗表演。丰收节持续三天,吸引了上万人次参观,直接带动销售两百余万元。
      王寡妇忙得脚不沾地,既要安排合作社的生产,又要接待前来学习的干部。但她乐在其中,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以前觉得当理事长是赶鸭子上架,现在才明白,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她对李哲说,“李书记,您放心,我一定把合作社管好!”
      李哲看着王寡妇自信的模样,又望向展台上热闹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一年前,冻灾让清河村陷入绝境;一年后,这里却成了乡村振兴的样板。变化的背后,是政策的扶持、科技的助力,更是村民们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
      夜晚,丰收节的篝火晚会达到高潮。村民们手拉手,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李哲站在人群外,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手机震动,是母亲发来的消息:“儿子,妈看了电视,清河村现在真不错!你爸说,等放假了,我们要来村里住几天。”
      李哲回复了一个笑脸,抬头望向星空。月光皎洁,洒在合作社的牌匾上,也洒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他知道,清河村的转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方向正确,脚步坚定,这片土地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更憧憬着来年的新希望。年轻人则在一旁嬉戏打闹,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之下。孩子们举着荧光棒,在人群中穿梭,如同夜空中的小精灵,为这丰收之夜增添了几分童趣。李哲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他深知,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此刻的清河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