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文化赋能 ...
-
林薇带领她的团队再次踏足清河村。此次并非短暂探访,而是决心扎根——她在村里租下一处闲置的老院子,将其改造成了临时工作室。
“我打算在这里住上三个月。”林薇对李哲宣告,“不仅要为村里做品牌设计,还要深入挖掘这里的文化底蕴。”
工作室开业首日,便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好奇目光。看着林薇团队带来的各种“新奇”设备——无人机、VR眼镜、数位板……老人们啧啧称奇,孩子们则跃跃欲试。
林薇的首要任务是举办“清河故事会”。她在老槐树下摆上茶点,邀请老人们讲述村里的传说和民俗。
八十岁高龄的马大爷兴致勃勃,讲起了“清河”的由来:“老辈人传说,这河是青龙所化,因此水质格外清甜。民国年间大旱,方圆百里唯有这条河未曾断流……”王寡妇则唱起了古老的纺线歌谣,声音沧桑却韵味十足。连赵老四也分享了祖传的黑山羊养殖秘诀。
林薇团队认真记录着,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碎片令他们如获至宝。
第二步是文化符号的提炼。林薇发现,清河村处处蕴含着文化密码:老屋上的砖雕纹样、妇女们的刺绣图案、甚至祭祀用的面花造型……都是独特的视觉元素。
她带领团队走访各家各户,拍摄传统手工艺,收集老物件,记录民俗活动。村民们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的主动展示,文化自信在悄然生长。
一个月后,林薇交出了首份成果——清河村视觉识别系统。Logo以青山、绿水和草莓为元素,既现代又富含乡土气息;包装设计采用传统纹样,但以现代手法重新诠释;就连产品说明书也设计成古朴的卷轴形式。
“太美了!”王寡妇抚摸着新设计的草莓包装盒爱不释手,“这哪是包装盒,分明是艺术品!”赵老四则对黑山羊品牌的设计赞不绝口:“这下咱们的羊肉也能穿上‘新衣服’了!”
然而,林薇并不满足于此。她策划了一场“清河文化季”,邀请艺术家驻村创作。画家用画笔描绘乡村美景;音乐人采集民间歌谣创作新曲;摄影师为每位老人拍摄肖像……
最引人注目的是VR团队的到来。他们利用最新技术记录了全村风貌,制作成沉浸式体验项目。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于清河村的四季变迁之中。
“这就是数字乡愁。”林薇向村民们解释,“让在外打工的人随时能‘回家’看看,也让外面的人了解真实的农村。”
小娟受到启发,开发了“云认养”项目。通过VR技术,客户可以实时查看自己认养的羊羔生长情况,还能“云参与”剪羊毛、挤羊奶等活动。
文化赋能的效果立竿见影。清河村的农产品因增添了文化内涵,价格大幅提升;乡村旅游也因文化体验项目的加入,吸引力大增。
端午节前,林薇策划了一场“古法粽香”活动。村民们用传统方法包粽子,年轻人直播销售,当天便接到上千个订单。
看着村民们包粽子时专注的神情,林薇突发灵感。她邀请时尚设计师朋友,将传统编织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草编手提包、刺绣手机壳、土布围巾……
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时尚”迅速成为网红产品,甚至走进了城市的买手店。
最让李哲感动的是,村民们开始自发保护传统文化。年轻人跟着老人学手艺,老房子修缮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特色,就连孩子们做手工课也选择传统题材。
“文化活了,乡村就有了魂。”李哲在笔记中写道,“林薇带来的不仅是设计,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重建。”
七月,林薇的团队即将离开。临行前,她给村里留下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数字文化档案库。所有收集的文化资料都数字化保存,随时可供查询使用。
村民们自发组织欢送会。马大爷代表全村送给林薇一件礼物——一件用传统土布做的现代风衣,上面绣着清河村的山水图案。
“闺女,以后常回家看看。”老人说着,抹了抹眼角。林薇哽咽着点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车开出很远,林薇回头望去,夕阳下的清河村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而她相信,这幅画最精彩的部分,才刚刚开始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