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7、战前 ...

  •   中秋过后,凉意渐浓,几场淅淅沥沥的秋雨如约而至,缓解了持续已久的旱情,总算未对秋收造成太大影响,朝野上下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

      林薇正思忖着找个机会寻王谨打听一下王家之事,重点是他的那个大侄儿,却突然接到了宫中传召,命她于两日后的大起居日入行宫奏对。

      这时间倒是不算紧迫,就不知道所为何事,她心里盘算着最近有什么事值得陛下传她的,范府的帖子便到了。

      林薇连忙带上新近研制的小礼物——铅笔,登门拜访。

      这铅笔还是阿卯的鼓捣出来的。

      阿卯上次因改进火柴,和师傅两人都得了赏赐之后,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他先是把肥皂弄出来了,虽然还不能大规模投产,不过林薇已经帮他与一家汤铺牵线合作了,实现了价值变现。

      他又多了笔收益,对林薇更是信服,记得林薇大概提过铅笔的概念,言其对于用不起昂贵笔墨的贫寒学子颇为便利,他就上了心。

      阿卯自己是贫苦出身,对这类惠及底层百姓的物事格外有兴趣,不久便用石墨碳条加压的紧实的木屑填到挖空的细竹管中,制成了简易的“铅笔”。

      范公对这支能用面团擦拭修改的“炭笔”颇感兴趣,两人探讨了一番。

      林薇解释道:“这笔主要是对初学蒙童比较方便,识字、默写阶段,可反复擦写使用,可以即时纠正订正错字,还能省下不少买纸的钱呢。”

      范公捻须赞道:“小小一物,确是贫家学子福音,郡主心思总在实处。”接着又是对她于细微处见真章,惠及民生的一番夸赞。

      叙话片刻,范公吩咐家仆去请大爷和三爷过来。

      范家子侄辈虽然在朝为官者的不少,但多遵循“避亲”原则在外地为官,如颖娘父亲便是在京西路任职,之前还是因女儿出嫁才短暂回京。

      唯有范大爷在礼部,范三爷在太仆寺,他们也和父亲的职务多有避讳。

      见这阵仗,林薇心知必有要事。

      几人见礼后,范公屏退左右,沉声道:“朝堂已议定,五日后,章楶章总管便要领兵西行了。西夏军往年总在秋高马肥之时来犯,今年因边军有‘谛听’之助,小股骚扰皆未得逞,恐接下来会有大动作。”

      “朝廷已做好万全准备,粮草、军械俱已调拨,还会从禁军抽调一部精骑支援,一则防备西夏与北辽趁秋冬劫掠,二则……借舆图沙盘之力,伺机而动,争取战略主动。”

      林薇闻言,拳头不自觉握紧。来了!

      之前章惇相公便透露过年内会有动作,她看向范公:“所以,两日后大起居,陛下召我前去是为了……”

      范公点头:“大体方略已定,你不必紧张。是蔡公提议,言你于细节事务上常有出人意料却颇为实用的见解,故召你旁听,查漏补缺一番。”

      林薇心下明了,自己这点分量,不可能参与核心决策,无非是看中她那份超越时代的“系统性思维”和奇巧思路,让她去当个“顾问”,补充些他们可能忽略的细节。

      不过这倒需要好好准备一番,还好还有点时间思考。

      两日时间转瞬即逝。

      其间,折彦质特意来了一趟,告知她自己即将随军返回西北。

      彼时林薇满脑子都是战前物资筹备清单,时间紧任务重,只匆匆应了句“知道了,会为你好好准备行装”,全然未察觉少年将军眉宇间那欲言又止的不舍与离愁。

      一方面是她确实被繁杂的计划占满了心神,另一方面,她对这个时代的“离别”尚缺乏切肤之痛。

      在她看来,不过是从河南到甘肃,实在算不上多远吧?

      她忘了苏轼从海南儋州北归,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

      再加上她未曾离开过汴京这座繁华的城池,尚未体会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煎熬,自然难以共鸣关山阻隔、音讯渺茫的沉重。

      折彦质满心酝酿的告别话语哽在喉头,最终只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走出书房他还是忍不住回头,只见郡主全副心神都扑在案头堆积的书稿舆图上。

      他知道她在为战事殚精竭虑,他知道她心怀的是家国大事,可是……

      他终是攥紧拳头,转身离去。

      大起居日,廷议的重点果然是西北备战事宜。正如范公所言,大的战略方针已然确定,此次更多是战前最后的协调与确认。

      三日后大军开拔,各部依序汇报准备情况,户部禀告粮草辎重已分批启运,沿途补给点已安排妥当;

      兵部汇报兵员调配、武库军械拨付完毕,并言禁军龙卫军一部已整装待发,将协同西行;

      工部则呈报了军器监赶制的各类军械,特别是依沙盘改良的攻城、守城器具……

      各项事务井井有条,显是筹备已久。

      章楶作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总领此次军事行动。

      林薇这才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儒将,隐约觉得有些面熟,许是在某些场合见过,却未曾打过交道。

      她心中暗自庆幸,当初没有真的找到以为叫做章瓷的,不然这个“秀才认字认半边”的笑话可以让她当场去世了。

      章楶将目光投向林薇,温言道:“听闻郡主于实务统筹上思虑周全,常有巧思妙想,不知对此番备战,可有补充之处?”

      哲宗亦开口道:“永嘉,今日召你前来,便是想听听你的想法,但说无妨。”

      林薇出列,敛衽行礼,声音清晰:“陛下,诸位相公深谋远虑,六部准备周详,永嘉年轻识浅,于军国大事并无宏阔视野。只是从细微末节处,或许能够略陈所想,以供参详。”

      哲宗颔首:“但说无妨。”

      “其一,在于防寒保暖。”林薇道,“西北苦寒,边军将士常年戍守,十分辛苦。且此番或有大规模调动、长途奔袭、野外扎营,后续支援的禁军同袍,未必尽数体会过那般酷寒。臣女有一法,或可助将士抵御严寒。”

      她接着便详细阐述了鸭绒、鹅绒的采集与处理:择取禽鸟腹部最细软的绒毛,剔除粗硬羽梗,以碱水反复清洗去除油脂异味,彻底烘干后,填充入致密布料缝制的衣被之中。

      “此物轻盈蓬松,锁温极佳,远胜寻常棉絮,且便于携带,于行军作战大为有利。”

      她进一步分析可行性:“开封府周边鸭鹅养殖颇盛,江南等地更是如此,原料来源广泛。可借此开设工坊,招募妇人等进行清洗、分拣、填充等活计,一方面可为百姓增添收入,使其切身感受到备战并非全然负担,亦可引导民间力量,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氛围。或可考虑,参与此工坊劳作,能否折算部分力役……”

      此言一出,殿内议论声起。

      户部那位曾上过林薇人文地理课的左侍郎首先出列支持,他眼中闪着激动的光,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陛下!郡主此言,真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言虽质朴,却道尽我辈士人心中所求之境界!”

      “《礼记·大学》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然郡主此言,是将‘治国平天下’之责,自上而下,推及至每一位黎庶!若能使百姓皆知此理,何愁民心不聚,国势不强?”

      “臣以为郡主此议大善!此举不仅可解将士寒冻之苦,更能教化百姓、活络地方经济,使民力为军用,军民一体,实乃良策!”

      他这番话,立刻引起了更多官员的共鸣。

      一位御史台官员接口道:“侍郎所言极是!此言虽非出自经典,然其义理,深契圣贤之道。昔日孟子见梁惠王,言‘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其基础,不正是民心可用,民力可恃?郡主以工坊募民,使其出力得利,更使其明‘匹夫有责’之大义,此乃教化于无形,凝聚民心之良策啊!”

      林薇:……

      不好意思啊,我忘记了,你们这时候还没有这个说法,问题这并不是我总结的啊,也是大佬的经典啊。

      就连一向持重的范公也微微颔首,缓声道:“此言虽直白,却蕴含至理。郡主此议,于细微处着手,于大义上着眼,使民知国事即家事,备战非徒耗其力,亦关乎其身家性命之安稳,更可使其于参与中得利、明理。若能行之得法,确可收军民一体、上下同欲之效。”

      有大力赞同的,当然也有表示不靠谱的。

      比如工部,“郡主所言禽类羽绒或确有其妙处,然工坊筹建、原料收集、制作运输,周期是否来得及?且清洗去味,工序繁琐,恐非旦夕可成。”

      林薇解释道:“相较于织布纺纱,羽绒处理周期其实算不上长的了。关键在于分拣与清洗,只要组织得当,人手充足,嗯,我们可以实行两班轮替赶工,首批物资应可及时送达前线。味道问题,多漂洗、勤晾晒,可以改善,为将士保暖,辛苦些也值得。”

      也有人质疑羽绒的保暖效果,林薇便以空气隔热原理简单解释,并着重强调了其“轻便”对于机动行军的重要性,众人细想之下,皆觉有理。

      其实,在构思御寒物资时,林薇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并非是鸭绒,而是羊毛。

      毕竟西北嘛,羊才是最普及的,原料来源直接便利。若能发展起羊毛纺织业,不仅可以解决军需,更能为当地牧民开辟一条稳定的财路,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这个念头很快就被她按下了。

      首先就是时机不对,这个时候西北大概都很冷了,给羊剪毛,岂不是要羊羊命了?它们就靠这身皮毛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呢。强行剃毛,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再者,羊毛的处理也远比禽类绒毛复杂得多。

      得先剃毛,然后进行脱脂、清洗、除味,工序繁琐。尤其是脱脂,需要特定的碱剂调配,效率和效果都难以保障。

      处理好的羊毛还需要纺成线才能进一步织成衣物或被褥。这一整套流程下来,不仅耗时漫长,更需要配套的工具和相当的技术积累,绝非仓促之间能够建立和推广的。

      相比之下,鸭绒鹅绒虽然收集起来分散,但是开封府周边乃至江南等地都有规划化的养殖,收购起来还是相对容易。

      处理起来虽然也辛苦,味道还重,但是技术门槛较低,容易培训人手,组织大规模生产,能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解前线燃眉之急。

      林薇其实还准备了些如急救包、兵工铲等更琐碎的想法,但她后面去找章楶或者后勤负责人沟通就是了,没必须这个场合讲。

      于是她便开口总结,“臣女所能想到的,不过微末小道,后续我会将更细节的想法和计划陈禀,只盼能助我大宋将士少受些苦楚,多几分胜算。”

      章楶闻言,朗声笑道:“郡主何必过谦!‘谛听’之威,已令西夏侦骑闻风丧胆;沙盘之利,更是运筹帷幄之大器;如今这鸭绒服若成,便是活人无数、泽被三军之功!郡主已助我大军良多矣!”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